来源:民生网2018-01-12 15:37:29 白发 夕阳
随着悠扬漫妙的乐曲声,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盛楠开场白:“走进《中国文艺》,重温经典记忆。我是您的好朋友盛楠。首先请全体起立,让我们共同用敬意的掌声,请出本期节目的致敬人物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老师”。话一落地,掌声四起,有身穿白纱裙的少女引领着一位满面笑容、精神矍铄、步履轻盈的老者走到舞台当中。
经常看央视“《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这档节目的人都清楚,其中入选的各行当艺术家都是我国顶尖人物:京剧大师梅葆玖、人民歌唱家郭兰英、电影明星秦怡、西部歌王民族音乐家王洛宾、评书大师袁阔成、泰斗级词人庄奴、伟人电影导演丁荫楠……
这期走进“《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舞台的人物,是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一位86岁高龄的老相声演员。
新年伊始,在天津电视台著名制片人刘彬老师的陪同下,我们专程来到天津杨议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拜访了这位杨少华老先生。
穿过大院,一踏进影视公司大厅,便听到一片噪杂的吵闹声。著名相声演员杨议笑微微地跑过来说:“没事没事,是我家老爷子和小狗儿打起来了!”
这时,自诩“大帅哥”的杨少华一跳一闪地从客厅里跑了出来。后面有两只小狗儿穷追不舍地紧紧纠缠。杨少华边跑边喊:“回去回去!这会儿没你们俩事!别跟着我!”
杨少华一亮相的这个画面:动作敏捷周身利落;底气充盈嗓音洪亮,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位年近鲐背的老人。
1932年,杨少华生于北京。12岁拜相声名家郭荣启为师,在北京启明茶社说学相声。他16岁登台演出,现已从艺70多年。
1951年,杨少华来到天津,在天津大明钢厂工作,因为自身怀有相声才艺,很快成为工厂工会的文艺骨干。有一次,他给天津南开区曲艺团的穆祥林补台救了一回场,被这个团的领导相中,很快把他调入南开区曲艺团。从此,杨少华正式成为一名专业相声演员。文革后,调入天津市曲艺团。
杨少华早期曾为相声大师马三立捧过哏。进入20世纪70年代,他又为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捧哏,合作表演了脍炙人口的《戒烟》、《地理图》、《八扇屏》等节目。90年代,他与相声名家赵伟洲搭档合作表演了颇具影响的《枯木逢春》、《危言耸听》、《最佳顾客》、《文坛赝品》、《抬杠》等节目。2002年,在谢亚平导演的中国传统相声系列剧《笑口常开》中分别饰演“慢性子”与“剃头匠”两个角色,评价俱佳。自2003年开始,为自己的儿子杨议捧哏。演出了《夕阳红》、《贺岁片》、《脑筋急转弯》、《卖估衣》等观众非常喜爱的相声作品。他和儿子杨议合作表演的对口相声《肉烂在锅里》,还获得了第二届CCTV相声大赛一等奖。
“我要开花!”
是石板缝儿中拱出的一株小草儿的呐喊。
“肉烂在锅里,是都烂在你的锅里!我的锅啥都没有哇?”
是常年拉犁驮柴的老牛任重道远的低哞。
耳听杨少华这沙哑且不失洪亮,蔫软且不失阳刚的特殊嗓音;眼看杨少华这沧桑且不失坚毅;鲜活且不失深沉的独家脸谱,再感受一下他那漫不经心、贱了吧唧地扭动腰肢的“嗯嗯”声,不由让人联想起七道沟八道坎儿,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盘根错节的山西吕梁山区。
其实,并不是作者夸张,杨少华这风掠的嗓音与霜打的脸谱,只不过是老先生在现实生活中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留下来的痕迹。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革前,相声这个行当就不十分景气。文革中,全国的相声演员包括侯宝林、马三立都下放劳动或改了行。杨少华与其他相声演员一样,也被下放到工厂劳动。这时的杨少华有四个虎气生生的儿子,加上老伴儿,他一个人要养活六口人。中国有句俗话:“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是指家里养一个儿子说的。杨少华且有四个。于是,他每天的生活状态都是:天亮上班,天黑下班。工作之余,或剧场、或落地、或车站、或码头,披星戴月四处奔走说相声,拼尽全力只为多挣点钱养家糊口。每天,杨少华拖着疲惫的身子迈进家门,老伴儿都疼惜地说:“我们家受累的回来了”。杨少华每每听罢,虽然觉得心酸,却也感到暖暖的温馨。再看看身边活蹦乱跳的四个大儿子,又感到由衷的欣慰。杨少华此时此地的心境,正如刘宝瑞先生相声里说的那样:“好容易才把食打够,抿翅收翎进了窝。大燕刚把窝门进,小燕一见笑呵呵,这个就把妈妈叫,叫声妈妈你听着,你在外面把食打,实在饿得我了不得。大燕一见不怠慢,叼过食来喂了个得,喂了这个喂那个,喂了那个喂这个,喂了那个喂这个……”。含辛茹苦、养家护家、勤劳慈善的杨少华,就是这么一只让人心疼落泪的大雁。
有一次,杨少华在广东演出。刚走上台,观众席就突然响起一片起哄的倒彩声。杨少华一愣,扭头下台。心里想:“你们不讲理呀!我还没表演了,你们凭什么轰我”?等前面的掌声一落,杨少华重新登上舞台。观众还是鼓倒彩,杨少华再次退回后台,然后又倔强地重新登上舞台。等杨少华第三次登上舞台后,剧场竟然一片寂静了。
这时,杨少华这才用他特有的真诚中夹带少许调侃的语气,慢悠悠平和和地说:“都累了吧!”
片刻过后,观众席上突然爆发出一片喝彩声和掌声。
于是,杨少华开说。这一说不要紧,包袱撂一个响一个,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一要再要,连续返场竟返了四段儿。
从此,杨少华不同凡响的“三翻四抖”,在广东演艺界留下佳话。
事后,杨少华深有感触地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观众对你还不熟悉时,他们不可能喜欢你,这个时候,就要靠你语言的功力了。”
杨少华牢牢抓住“语言的功力”,算是牢牢抓住了相声语言的根。
相声语言源远流长,并非百年。早在1500 年前,南北朝的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唐初的欧阳询长相瘦削,貌似猿猴。长孙无忌就写一首诗《嘲欧阳询》,用来嘲讽欧阳询。其诗曰“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令麟阁上,画此一猕猴。”您听听,这字里行间不都透着嘲讽、戏耍、幽默、滑稽的相声语言吗?
近年来,杨少华为锤炼相声语言,他紧跟时代,坚持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拓宽知识面儿。而且根据节目需要,还要认真学习英语。在排练中,像“激情燃烧的岁月”、“与时俱进”、“上传”、“下载”等新词儿,让一位七八十岁的人背下来委实困难。杨少华就与儿子杨议经常排练到深夜。有时,甚至整整一宿。杨少华感慨说:“我是相声演员,要懂得感恩!观众这么喜欢我,我得对得起大伙儿!”
86岁的杨少华艺术生命之所以成长为常绿茁壮、永葆青春的硕果,是他不甘现状,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所获得。为了使自己的相声艺术更上一层楼,在他年过半百之时,毅然决然闯进北京,勇当“北漂”。
杨少华独自一人在北京闯荡,就住在相声大师侯宝林家里。一住就是几年。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因为常年在侯宝林大师左右,耳濡目染。几年下来,无论是枝搭叶、叶搭枝的相声语言;或是挨墙靠板儿的故事段子,杨少华的基本功夯得扎实,眼界视野放得长远,使他的“蔫哏艺术”愈加完美成熟;愈加炉火纯青,终于百炼成钢,自成一家。杨少华“老来红”的绰号,应运而生,不胫而走,响遍全国。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杨少华那不可复制不能克隆的坎坷生活经历,他那对相声艺术独自揣摩,博采众长的执着追求,正如同他儿子杨议说的那样:“人家藏拙他露拙,把拙修饰得非常精致。艺术风格上他掐的准又躲的狠,完全是自己的东西,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这就造就了杨氏相声嬉笑怒骂不温不火;妙语生花风轻云淡的独特“蔫哏艺术”。
“蔫哏艺术”,像是陈年老酒,越放越浓,越久越香;
“蔫哏艺术”,像是经典老歌,越唱越红,越传越广。
自2004年开始,杨少华与儿子杨议联合主演《杨光的快乐生活》。杨少华饰演主角杨光的父亲杨丰年。之后,杨少华陆续参加《杨光的新生活》、《杨光的爱情故事》、《杨光那些事——艺人》等电视连续剧十一部。他在2013年的《杨光的快乐生活》电影版中,依然饰演杨光的父亲杨丰年。在电视剧和电影中,杨少华用他的“蔫哏艺术”,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小心眼,大宽厚;小自私,大舍得;小狡诈,大慈善。让人恨恨不起来,让人爱又爱不甘心的那么一个邻家老头形象。让人常看常新,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唐代诗人窦巩有诗句:“满眼儿孙身外事,闲梳白发对残阳”。
我们反其意送给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满眼儿孙身内事,闲梳白发笑夕阳”。
( 莲启 维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