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天津宝坻区大白庄镇: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来源:民生周刊2025-07-09 21:12:10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实习生   吴欣仪

2025年5月,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镇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荣誉背后,是大白庄镇在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文明实践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大白庄镇是典型的水边乡镇,近年来,村民们靠种植水稻、养虾过上了好日子。镇党委书记刘佳明介绍,大白庄镇坚持党建引领,结合辖区内12个村庄的不同特征,升级打造了“颐养之家”“和谐之家”“服务之家”“文化之家”等12个党建“‘家’文化”特色阵地,构建起了“议家事、正家风、帮家办、美家园、保家安”服务体系。

大白庄镇的“文明”究竟有何体现?

近日,记者在大白庄镇走访时看到,从村里的老党员义务提供剪发服务、村“两委”搭建“百姓百事”便民平台,到镇里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双周卫生清扫行动,一系列务实举措,既解决了群众实际难题,又激发了群众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

“大白庄镇将文明创建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了村务民主商议、家风优良传承、事务高效办理、人居环境美化、村庄安全稳定的目标。”刘佳明说。

“颐养之家”守护幸福“夕阳红”

夏日的大白庄镇,承包水塘的村民正忙着给鱼苗投喂及预防消毒,村庄内,柏油路宽敞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树相映……漫步于此,目之所及尽是村净、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

小杨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敬老村,根据村里老年人多的实际情况,小杨庄村精心打造“颐养之家”。在村里,有一支由党员组成的服务团队,他们定期上门走访,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扫房间、代购生活用品、陪着聊天解闷,他们以实际行动,树立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在92岁老人庞树春的家里,电动推子在嗡嗡作响。老党员庞景福正弯腰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头凉快了,心里暖和!”理完发的庞树春,坐在轮椅上不住道谢,庞景福的及时上门,解了他的烦忧。

“为老人理发不图理多好,只为解决老人的实际需求。”65岁的庞景福以前是个船员,退休回村后,就一直为村民义务理发。

村党支部书记孙占河说,村里的高龄老人都是庞景福的“老主顾”,每个季度,庞景福都要逐一给这些高龄老人理个发。事虽然小,却贵在九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奉献。在小杨庄村村部那面好人墙上,就有庞景福的事迹。

73岁的农民孙宝义,10年来,一直坚持和几位老党员合伙给村里主道边上的树木义务剪枝,他觉得这是难得的老有所为……

村里不断涌现出的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在孙占河看来,就是由于身边榜样的力量,激发了村民的自觉,从而营造出崇德向善、和谐友爱的文明乡风。

“孙书记!我老丈人出去半天了,找不着人!”2023年7月的一天,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庞玉臣外出未归,其家人寻找无果后,联系村干部。孙占河立刻通过微信群和广播发动全村寻人。村民闻讯后,几乎全村老少都加入了搜寻,最终,老人被及时找到。

这场“全村寻人”的故事,也被写进了宣传栏。“得让这热心肠的文明风气,一直传下去。”孙占河说。

大刘坡村村史宣讲(图/郭永春)

 “服务之家”培植爱心沃土

“当时,村里的党员们坐在一起,想着都能为村里干点啥?能给村民服务点啥?”于是,“服务”就成了东老口村党建“‘家’文化”建设的主题。

在东老口村党支部书记张禹情看来,东老口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支毛笔、一方砚台、一片小菜地就能充分体现。

在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有一个“银龄书法班”,村“两委”无偿提供笔墨纸砚,村里上了年纪的书法爱好者只要得空,就会来这里提笔练字,他们会书写党的二十大报告金句,还会用书法作品宣传预防电信诈骗,为村内低保、五保户写福字写春联等。

“手腕要稳,心要静。”老党员孙伟民握着孩子的手,在红纸上缓缓运笔。眼下正值暑假,“银龄书法班”里的书法爱好者化身“文化导师”,义务教孩子们书法。

“这可比在家看电视强!”孙伟民看着满屋认真练字的孩子,笑容舒展,“咱这把老骨头能教娃娃写字,自家孙子也有了好去处,这叫‘老幼共进’!”曾经简陋的“一桌一砚”,如今成了孩子们抢着来的“书法沙龙”。

60多岁的村民杨印利说:“书法班办得非常好,孩子们一放假就玩手机,老年人在家待着也没意思。有了书法班,大家聚在一起写字、交流,心情都变好了。我现在跟我孙子是‘同班同学’了,回家以后我俩还比赛,看谁写得更‘板正’。”

就这样,东老口村的村民们用笔墨,在横竖撇捺间传递着文明乡风。

书法班成员还与孩子们共同利用村部里闲置土地种植土豆, 张禹情说:“通过这片小菜地,让孩子们懂得汗水的味道,也懂得去关心他人。”他指了指地头,“等收成了,这些土豆会送到咱村困难户家里”。

…………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不断在大白庄镇传递。2018年,大刘坡村史馆落成,老党员义务整理村史,为村庄留住了更多乡土记忆,让村民铭记历史、传承文化根脉,大刘坡村也因此被当地称为“文化之家”。

除了“颐养之家”“服务之家”“文化之家”之外,大白庄镇还有“和谐之家”“善治之家”“温暖之家”“兴旺之家”……这些村庄的实践证明,文明乡风是乡村的精神脊梁,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我们将通过机制保障、群众参与、产业赋能等科学举措,让文明村镇建设的成果可持续,惠及全镇群众。”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4期、7月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天津宝坻区大白庄镇打造“颐养之家”“和谐之家”等“‘家’文化”特色阵地(主题)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