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精神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维国:文明村镇创建为乡村注入持久发展动力

来源:民生周刊2025-07-09 21:26:48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近年来,文明乡风在广袤乡村劲吹,为乡村带来强劲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明村镇创建作为一种“软力量”,具有凝心铸魂的功能,如何发挥好这种力量,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怎样进一步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精神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维国。

文明村镇创建为乡村注入了更加强劲、更为持久的内生动力

民生周刊:2005年至今,我国已经评出七届全国文明村镇。从第一届评出494个,到今年第七届评出3316个,全国文明村镇的数量在递增,你怎么看这个趋势?

王维国:这个趋势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全国文明村镇数量的逐年递增,是文明村镇创建成效系统性、整体性的体现,是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质的提升与飞跃。

新时代以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农村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发展,农民思想道德觉悟有了极大提高,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正在形成,这些成果表明文明村镇创建正在有力推动文明乡风质的跃升,展现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发展成就。

这个趋势不仅是覆盖范围的拓展,更是治理效能的提升。新时代以来,文明村镇创建已深度融入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并有效转化为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强大动力,一系列举措有效牵引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核心治理环节的加强与优化。全国文明村镇数量的增长深刻反映了乡村治理水平提升、运行机制完善、综合能力增强,为乡村社会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构筑了更为坚实的治理根基。

这个趋势不仅标志着某一阶段的成果,更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动能。这不仅是对既往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形成了强大的正向激励。

全国文明村镇的评选大幅提升了村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了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领域加速汇聚。这种要素集聚效应有效激活了乡村资源的潜力,促进了特色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壮大及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了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同时,文明村镇创建所倡导的文明乡风、生态宜居等理念的广泛实践,为乡村探索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导向。因此,数量的增长不仅体现了当前的成就,更为乡村注入了更加强劲、更为持久的内生动力,夯实了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长远基础。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崔岗村健身广场,志愿者正在指导村民使用健身器材科学健身。(赵明/人民图片)

文明村镇创建要注重三个“转向”

民生周刊:全国文明村镇的创建有哪些关键点?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王维国:文明村镇创建要注重从“文明创建”到“乡村文明”的转向。文明村镇创建强调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举措实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乡村文明”强调的是“文明”,是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实现的是乡村的整体文明,形成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乡村文明“新形态”。

文明村镇创建要注重从“物的文明”向“人的文明”的转向。文明村镇创建不能没有人的参与,不能脱离人的发展,从文明村镇创建到乡村文明,最终指向的是人的文明,其目的是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应紧紧抓住“人是主体”这一理念,突出“作用于人”,整合农村发展资源,坚持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的思路,让更多的人回归乡村并找到自身发展空间,将每个人自由个性的释放与乡村全面振兴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的共同体。

文明村镇创建要注重从“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的转向。回顾新中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76年历程,我们走过了城乡分割发展阶段、以城市为重点的单向城乡关系调整发展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阶段等时期,正肩负着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实现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重任。

民生周刊:全国文明村镇的创建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什么作用?

王维国:文明村镇创建事关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事关乡村全面振兴。仅仅依靠制度“硬力量”无法达到乡村善治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目的,必须发挥文明村镇创建这一精神文明力量的作用。

文明村镇创建作为一种“软力量”,具有凝心铸魂、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精神激励等功能,本身就是一种乡村全面振兴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在节约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积累治理的社会资本和减少治理负外部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文明村镇创建的价值与作用也贯彻其中。

文明村镇创建可以推动乡村各类经济主体讲社会责任、讲公平竞争和诚信守约,实现“三农”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文明村镇创建可以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明村镇创建可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文明村镇创建可以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为推进乡村法治德治自治、实现乡村善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明村镇创建可以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实现农民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以体系化、工程化的思维和要求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民生周刊:我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哪些难点?

王维国:当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性矛盾、关键性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当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民主体性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存在参与积极性偏弱、参与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等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兴则文化兴、文明昌。

三是乡村文化传承有待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特色需要进一步彰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广大农民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

四是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仍然存在。

五是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导致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广大乡村出现村庄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民生周刊:下一步,应该怎样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王维国:应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以体系化、工程化的思维和要求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为抓手,巩固“一本四基”,构筑“四梁八柱”,通过工程化方式拆解任务、体系化整合资源,化解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构建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体系。

“一本”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特别是落实“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立场观点方法,从系统观念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原则出发,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相结合,落实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要求。

“四基”即把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法治保障和人居环境作为基石,与乡村全面振兴同频共振、深度融合。跳出“就文明抓文明”的思维定式,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总体布局一体统筹谋划,从党建、产业、法治、人居等多个维度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筑牢地基。

“四梁”即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四大重点任务。一是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三是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四是赓续传承中华农耕文明。

“八柱”即从阵地、活动、主体、载体、示范、方法、专项治理、社会心态8个方面提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项目化品牌化工程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的内生动力,建好管好用好网络传播,抓好重点群体培树典型,坚持赓续根脉守正创新,坚持突出问题标本兼治,针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实行专项整治,培育成熟自信社会心态。

同时,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撑机制,写好巩固与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后半篇文章”。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夯实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学术理论根基,让文明乡风劲吹中华大地,让锦绣田园书写发展新篇。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4期、7月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文明村镇创建为乡村注入持久发展动力》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