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浙江宁波市奉化区蒋家池头村:“这村子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心”

来源:民生周刊2025-07-09 21:09:31

民生周刊记者   刘烨烨

中午10点半,浙江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的“和美食堂”热热闹闹,村里的老人们陆续来到这里,边聊天边看电视,坐等开饭。

“这里的菜很新鲜,味道很好,荤素搭配,一周7天菜谱不重样,解决了我们‘舌尖上的养老’。”80岁的王小先正坐在“和美食堂”用餐,她本是外地人,4年前和老伴来旅游后,被村里的人文氛围和绿水青山吸引,决定留下来养老。

蒋家池头村目前有336户917人,60岁以上老人占了近一半。村党支部书记陈伦介绍,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2017年村里就开办了老年食堂——“和美食堂”。

在这里,7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餐仅花费4元,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餐3元,95岁以上老人免费,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志愿者送餐上门。

开办“和美食堂”,是蒋家池头村着力推进文明村镇建设、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蒋家池头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先后获得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称号,近日又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里展开。

蒋家池头村航拍

“把村食堂这件好事不仅办好了,还办长久了”

村民马昌盛今年97岁了,虽然腿脚利索,但儿女们不放心他自己走去“和美食堂”吃饭。中午时分,志愿者胡淦权准时将饭菜送上了门。马昌盛从自家菜园里摘了些自己种的黄瓜,让胡淦权带回食堂。在蒋家池头村,总有这样的爱心在不经意间流转。

陈伦说,农村的老年食堂不算新鲜事,但有的办着办着就冷清了,还有的因支出太大不堪重负。蒋家池头村的老年食堂能越办越红火,他认为是抓住了两个关键:一个是钱从哪里来?另一个是服务谁来做?

老年食堂的运营资金,村里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里贴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法。村里鼓励老人与志愿者共同种植维护菜园,通过蔬菜的自给自足降低食堂的经营成本,也让老人获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成就感。

“马(昌盛)老不顾儿女的劝阻,专门开垦了一块菜地,经常把新鲜的萝卜、土豆、黄瓜送给老年食堂。村里大家这种自发的志愿行动,让我非常感动。‘和美食堂’一开办就实现了保本运行,最近这几年,食堂基本不需要村里补贴了,而且年底还略有盈余,可以说我们把村食堂这件好事不仅办好了,还办长久了。”陈伦说。

“我们有一群最美志愿者,撑起了这个老年食堂。”陈伦介绍道,老年食堂的日常运营由村里70多名妇女组成的和美志愿服务队轮流排班完成。多年来,没有一个人退出,志愿者的人数反而越来越多。

目前,蒋家池头村的“和美食堂”已运营近8年,累计配餐送餐达1万余次,服务老人约25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约40万小时,成为农村居家养老的优秀样板。

共富工坊,让大家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致富

一场直播后,2000多箱油焖笋售罄。

2024年,蒋家池头村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建成800平方米的“和美金溪共富工坊”。工坊集农产品展销、直播带货等功能于一体,旨在将村里的油焖笋等特色农副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工坊负责人江兵是个“85后”,为了丰富直播内容,提升吸引力,江兵大胆创新,邀请了村里的“三宝”加入直播团队。“三宝”是3位土生土长的村民,因年龄和技能问题,经济来源有限。江兵看中了他们质朴憨厚的形象和对家乡的熟悉,经过培训,“三宝”很快适应了新角色,在直播间里用朴实的乡音介绍家乡特产,分享乡村生活,吸引了众多粉丝关注。“他们以前觉得自己年纪大,没啥用了,现在能通过直播帮村里卖东西,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江兵说。

工坊的订单越来越多,为满足市场需求,工坊与周边农户签订合作协议,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带动村民增收。同时,工坊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让大家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致富。“以前农产品卖不上价,现在有了共富工坊,我们只管种,不愁卖,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村民们感叹。

如今,“和美金溪共富工坊”已成为蒋家池头村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助力农产品走出乡村,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党员干部、乡贤精英、和美志愿者形成乡村治理强大合力

在距离蒋家池头村约9公里的孔峙村,“欢喜食堂”也深受村民们赞许。

“欢喜食堂”保留了与蒋家池头村一样的菜园共建、志愿服务等核心模式,还拓宽了服务对象,村里孤寡、残疾等低保人员也能在食堂就餐,享受与老人一样的待遇。

2017年,陈伦被委派到薄弱村孔峙村兼任第一书记。两年任期满,325户村民联名写信挽留他。陈伦将蒋家池头村的成功做法带到了孔峙村,并用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可复制、可推广。“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精英、和美志愿者3支队伍的作用,形成了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陈伦说。

在陈伦看来,村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这些平常的温暖,让留守老人活得有尊严,让外出游子少些牵挂,让整个村庄充满人情味。

晚饭后,王小先和老伴从食堂出来,在村道上悠闲地散步。“儿子给我们在城里买了房,可我们就愿意留在这儿。”王小先笑着说,“这村子有人情味,有归属感,吃得好、住得安,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心。”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4期、7月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浙江宁波市奉化区蒋家池头村涵养文明乡风,厚植百姓幸福底色(主题)“这村子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心”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