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7-09 21:21:50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通讯员 李晨宇 陈娟娟
傍晚时分,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洪山镇温泉村。古树下,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文化广场上,孩童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兰博园里,幽兰吐蕊,暗香浮动;政治生活馆内,游客驻足,聆听过往……
从“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到刚刚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温泉村这个曾经负债百万元的“空壳村”,实现了从“穷村”到“富村”、从“落后”到“文明”的转变,正以“组织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生态靓村”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浓墨重彩。
组织强村:党建引领聚民心,共绘发展同心圆
“以前开会是干部说、群众听,现在是大家议、一起干!”退休的村委会主任刘宗培的一句感慨,道出了温泉村基层治理的嬗变。村党支部书记裴家新深谙“党建强则乡村兴”的道理,始终坚持“群众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定期召开村“两委”会、湾组会、场子会,将议事桌搬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们与村民围坐一堂,从环境整治到产业规划,一件件梳理,一项项落实,民声民意成为决策的“指南针”。
温泉村的蝶变,始于基层党组织的强力引领。村“两委”以党建为抓手,通过“双创”活动提升党员素质,确保党员受教育面达98%以上。同时,温泉村创新推行“村级协理员”制度,8名协理员深入群众,成为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的“桥梁”。
在民主管理方面,温泉村建立了16项村级制度,推行村务、财务双公开,低保评定、土地出让等重大事项均需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裴家新说:“只有让村民真正参与决策,文明创建才能深入人心。”
驻村第一书记陈浩感慨:“我们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单靠输血,更要造血。我们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络各方资源,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多去村民家里坐坐,多和村民们谈谈心,将老百姓所想真正变成建一座馆、修一条路、亮一盏灯、富一户人的具体行动。”
推行“村级协理员”制度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党员干部即带头拆除违建22处,带动村民投工1500人次,清运垃圾4吨;通过“党员联户”机制,70名党员分包662户村民,化解矛盾纠纷、办好民生实事。
2022年,温泉村计划修建一条红色旅游路,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自留地。起初有几户村民不理解,村干部没有强行推进,而是在连续几个晚上的湾组会上,村干部耐心听取意见,反复修改方案,这几户村民最终被村干部们的诚意打动,主动让出了土地。
如今,这条旅游路不仅带动了村里的文旅产业发展,也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
“幸福食堂”的诞生是温泉村共谋共建的缩影。面对留守老人“吃饭难”问题,村“两委”将闲置粮仓改建成“东方红食堂”,既为留守老人提供平价餐食,又成为红白事简办的示范点。
党员带头捐款捐物,志愿者轮流帮厨,一碗热饭、一碟小菜,暖了胃,更暖了心。80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逢人便夸:“食堂的饭菜香,干部的心更亲!”
产业富村:兰香文旅两相宜,铺就绿色致富路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温泉村的“美丽经济”,始于一朵兰花的绽放。
走进大洪山西游记兰博园,一排排高标准的兰花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沁人心脾的兰香扑面而来,兰商老李正对着手机直播带货。老李曾以采挖兰花为生,如今转型人工培育,年收入已经翻了几番。
温泉村地处大洪山北麓,气候适宜兰花生长,村里抓住机会发展兰花产业,建成兰博园。兰博园建成后,吸引大洪山周边县市像老李这样的种植户50多户,带动200多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40万元。
兰花产业的兴盛,串联起温泉村的文旅版图。张体学纪念馆内,游客触摸战备基地的老物件,感受“省长与农民同吃同住”的佳话;西游记公园里,女儿国温泉的氤氲雾气与红色研学相映成趣;太和粮坊的咖啡香中,游客翻阅《红色洪山》,品味乡愁;村头的香菇产业园内,“小香菇”成为致富“大产业”,年产值超百万元。
2023年7月,随州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任陈浩来到温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如何振兴温泉村?“作为省级红色美丽村,坐拥如此多的红色资源,村子没发展起来,群众也没因此受益,实在太可惜了。”陈浩回忆说,“如何合理开发红色资源,这不仅关系到群众增收,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精神的关键。”
为了摸清红色资源“家底”,陈浩访遍温泉村的各个角落,编写了《红色美丽村发展规划》,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工作队组织村民们到红安县考察学习。
如今,老粮站闲置仓库改建成的温泉村政治生活馆,与洪山镇内的张体学纪念馆、省委大院旧址、江汉公学校史陈列馆、乌龙观红军战斗遗址公园和江汉军区司令部旧址等10多个红色景点串联起来,成为红色旅游的网红打卡点,累计接待研学3万余人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同步促进周边农家乐、民宿发展,带动200多人就业,全村吃上红色旅游饭。
现在,游客们到温泉村赏兰之余,总要到附近的张体学纪念馆感受红色文化,再到女儿国温泉泡个养生澡,临走还要捎上几袋香菇特产。
“产业火了,钱包鼓了,日子更有奔头了!”吃上“文旅饭”的饭店老板江奎笑道。
文化兴村:红色记忆润乡愁,书香雅韵育新风
温泉村曾诞生过随枣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与随州最早的红军队伍,是原江汉军区后勤部所在地,也是湖北省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备基地。
“这把锈迹斑斑的大刀,是随西农民自卫队抗击敌寇的见证……”政治生活馆内,讲解员小刘的动情讲述,让参观者仿佛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这座由粮站改造的“红色殿堂”集革命纪念馆、乡愁记忆馆、文化礼堂于一体,成为温泉村的地标。“近年来,温泉村坚持红色文化+绿色康养的发展方向,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抢抓大洪山休闲度假区建设时机,立足优势建成了一系列乡村文化空间,既给村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鲜活样板。”包村干部肖宇航介绍道。
今年3月,著名楚文化专家刘玉堂教授在村文化礼堂开讲《追寻楚脉》,180多名听众沉醉于筚路蓝缕、一鸣惊人的楚魂精神。不少村民感慨:“在家门口就能听到省里专家的课,懂得了咱这方水土的文化根脉,以前想都不敢想!”
隔壁的太和粮坊另有一番古朴韵味——老米面加工厂变身书香空间,村民和游客可以在咖啡香与书香中品味阅读乐趣。县图书馆的“相约乡读,阅来悦好”等读书打卡活动定期举办,让这里人气爆棚。
“红色温泉村,乡风创文明,我们在一起,就是大家庭……”各家各户墙壁上都张贴着《乡风文明倡议书》。
近年来,温泉村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新思想扮靓村容,用新技能赋能村民,用新风尚塑造村风。村里组建的“百姓宣讲团”,用快板、三句半等方式传唱党史;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巾帼表率”“最美女儿”“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发热议;暑假托管班内,大学生志愿者教孩子们剪纸画画……
“以前比谁家彩礼高,现在比谁家积分多。”裴家新说,“村里打牌的少了,做志愿服务的多了,文明新风真正吹进了百姓家。”
生态靓村:清洁家园齐动手,打造村庄绿色生态名片
清晨的温泉村,薄雾缭绕,白墙黛瓦的庭院旁,月季攀篱而放。
村民李叔拿着扫帚清扫门前的落叶:“自家干净了,村里才能更美!”这份自觉,源于“清洁家园”行动的深入人心。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争创“最美庭院”,构建“干部包片+党员联户+专职保洁”三级清洁体系,实行“日清扫、周检查、季评比”制度,通过“门前三包”“红黑榜”等机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实现垃圾清运效率提升50%,村庄长效保洁覆盖率100%,曾经的卫生死角,如今成了小花园,做到了“一时净”向“长久美”的转变。
2019年,温泉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绿色生态成为村庄的亮丽名片。
“小积分‘兑’出了大文明,现在谁家院子不干净,邻居都要上门提醒哩!” 老党员曾庆海欣喜于看到的变化——“清洁积分”的创新实施,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主人翁”,清扫门前道路能攒积分,参与志愿服务可换奖品,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卫生死角,志愿者沿路拾荒,连孩童都争着捡垃圾“赚分”。
党建引领与乡风文明的相互成就,美丽生态与富强产业的良性互动,让温泉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更让村民收获村庄发展的实际红利,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到产业发展的交相辉映,从文化之花的悄然绽放到生态画卷的徐徐铺展,温泉村的蜕变,是组织引领的合力、产业发展的活力、文化滋养的魅力和生态治理的毅力“四轮驱动”的生动实践。
“温泉村的实践证明,文明乡风不是喊出来的,是党组织带着群众,用务实管用的法子、持之以恒的干劲,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创出来的!”洪山镇党委书记孙捷感悟深切。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4期、7月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湖北随县洪山镇温泉村推进“组织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生态靓村”(主题)“四轮驱动”跑出乡风文明“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