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11-27 16:42:52
“老李的住院次数创下了我们科室的记录,五年间有30多次,但那时候传统治疗无法逆转他每况愈下的病情,作为医生,我们在治疗银屑病时深感挫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郝飞回忆的,是多年前他接诊的一位重症银屑病患者,在当时,银屑病对于医患双方都是一种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疾病。
然而,随着医学进步,同样的疾病,患者的人生有了截然不同的走向。“小美刚来的时候病情很重,整天闷闷不乐,学习成绩也一般。但在经过生物制剂治疗后,不仅皮损得到有效控制,也考上了大学正常走入了社会。”从老李的悲剧到女孩的重生,这两个典型案例清晰地勾勒出银屑病诊疗的时代发展轨迹。
银屑病治疗迎来质的飞跃,新理念助力患者长期健康
在过去,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的治疗常常陷入“住院—稍好转—出院—复发—再住院”的恶性循环。郝飞在回忆老李的病情时说,“传统治疗手段每次只能短暂地缓解他的症状,很快又会复发。因为病情严重,老李不得不在40多岁正值壮年的时候买断工龄,长期徘徊在住院-出院-再住院生活模式,并因银屑病并发的高代谢状态,增加了血栓的风险,最终因为肺栓塞猝死。”这种悲剧凸显了当时医疗手段的局限性,也反映出银屑病不仅是皮肤问题,更是会影响全身多个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银屑病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转变。郝飞指出:“分子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让银屑病的关键受体、信号通路研究越来越清晰,针对这些因子的生物制剂陆续问世,重塑了银屑病的治疗格局。”白介素类抑制剂通过靶向IL-23、IL-17等关键信号通路,不仅显著提升了中重度银屑病皮损的清除效果,使皮损全清成为可能,也有力阻断慢性炎症反应,预防高代谢等共病的形成,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物制剂改变了银屑病治疗格局,但医学对疾病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郝飞强调:“我们现在提出‘疾病修饰'的概念,是指通过干预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以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复发及不可逆损伤的治疗方法。对于银屑病的治疗,我们不仅要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症状,还要达到长期缓解,更重要的目标是停药后少复发。”
对此,郝飞表示:“对于适合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我们会积极推荐,患者有权利享受医学发展和医保政策的福利,但我同样也会强调‘不乱用、不乱停、不乱减量’的原则,无论是减量还是停药,一定在医生指导下综合判断,才能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更进一步,从症状消除到回归社会
如今像老李一样的重症患者已经越来越少,只有冬天才有零星的患者因为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但银屑病治疗的终极目标远远不止于此。郝飞指出,“过去许多患者自发形成小圈子,完全和大家隔离开,怕传染,怕遗传,怕复发,身心备受煎熬。”这种社会隔离不仅加重其心理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发展。
如今,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改变。“治疗手段的升级让银屑病患者可以更好地回归社会,大家生活、工作在一起,我们看不出来谁是银屑病。这种‘看不见’的痊愈,才是对患者最深刻的解放。”郝飞表示。
除了疾病治疗的发展,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也在为银屑病患者重掌人生添砖加瓦。强生自2024年正式启动“此地无银”公益项目以来,通过持续的创新公益活动,在传递正确疾病科普知识的同时,呼吁公众对银屑病患者发展需求的关注与支持。未来,随着项目的全新升级,《银屑病患者生涯发展洞察调研》将正式落地,也将进一步提升银屑病患者公平发展议题的社会能见度,营造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鼓励更多患者通过规范化诊疗走出疾病限制,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展望未来,郝飞充满信心:“随着药物研发速度的加快,随着临床反哺研究进一步提升治疗目标,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依托我们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源,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获得更精准的生物治疗方法,实现临床治愈。这并非只有一点点希望,而是一定会实现的目标。”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