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社会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长护险托底,生活更添尊严(迈向“十五五”的民生图景)

来源:人民日报2025-11-18 10:43:07

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供给。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娴熟地用右脚夹起毛笔,蘸取墨汁,在纸上勾勒着景色,很快,一幅山水水墨画便已绘就。在浙江宁波的家中,重度失能人员邬浩良正在认真创作。前不久,他刚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200余件作品全靠右脚完成,令人在惊叹之余心生敬佩。

时间倒回几年前,连邬浩良自己也不敢相信有朝一日能举办画展。成功的背后,除了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照,更有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带来的托底保障。

什么是长护险?这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署,是为由于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以及被评估为重度失能的参保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被称作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之后的“第六险”。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可选择在定点服务机构接受护理服务,或由定点服务机构上门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作为首批长护险制度试点城市,早在2017年,宁波就开始了稳慎有序的试点。2023年,宁波进一步深化试点,将全市全年龄段医保参保人员都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建立起长护险制度的资金筹集、需求评估、待遇支付、服务供给、经办管理“五大体系”。

2023年6月,在当地医保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邬浩良经评估被确定为重度失能Ⅰ级,他一年只需缴纳30元,就能享受每月20个小时的上门护理服务。

“我曾靠绘画找到活下去的希望,但两年前病情突然加重,双脚麻痹、不听使唤,这一度让我陷入了绝望。”邬浩良回忆,随着自己进入长护险保障范围,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

次月,当地护理机构便为邬浩良安排了一名护理员——戴兴娣。不同于保姆,护理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后才能开展服务,“专业”是他们最突出的特点。

第一次见到邬浩良,戴兴娣心里“咯噔”了一下:“小邬身形消瘦、眼睛无神,瘫坐在椅子上。大概是常年不出门、不见外人,他一开始对我甚至有点排斥。”戴兴娣有着丰富的护理经验,她并没有急于“闯”进邬浩良的生活,而是先从洗头、剪指甲、喂饭等日常照料开始,再到交流外面的世界,逐渐打开邬浩良的心房。

戴兴娣决定再进一步,尝试用康复器材为邬浩良按摩,鼓励他进行康复训练。尽管活动依然困难,但邬浩良乐意尝试。

康复训练从最初的每次10分钟逐渐延长到每次30分钟,邬浩良的进步让一家人喜不自胜。在哥哥邬浩乾看来,护理员与家人照料的区别就在于专业性,“戴大姐不仅有爱心和耐心,呵护着弟弟的心理健康,更有专业的护理知识,懂得怎么去辅助康复训练。”

宁波市医保局长期护理保险处负责人介绍,长护险涵盖范围较广,具有普惠兜底的特点。据统计,宁波全市已有超过4.7万人享受到长护险待遇,像邬浩良这样60岁以下的重度失能人员占比超过6%。“长护险让像我一样的失能人员拥有了专业保障,也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期待。”邬浩良说。

多一分守护,多一份期待(编辑手记)

徐 阳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曾经是一些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失能失智老人为例,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万人,平均每6名老年人中就有1名需要长期照护。

近年来,随着长护险从制度试点走向广泛实践,越来越多的重度失能人员得以在家门口便捷地享受到各类专业照护服务。餐饮照护、生命体征监测、康复训练……一张守护希望的“安全网”越织越密。以往家庭需承担的高额护理费用,如今也有保险基金“托底”,有效减轻了家庭照护和经济支出的双重压力。

长护险制度建设关乎众多失能人员的利益,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相信随着制度设计的不断完善,更多家庭能够减轻照护重担,更多失能人员能够在有尊严、有品质的照护中,增加一份对未来的期待。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8日 04 版)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