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评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把握劳动技能新内涵,加快培养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

来源:湖南日报2025-11-04 11:24:17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智技术重构生产方式的当下,产业工人劳动技能的内涵正经历三重范式迁移:技能要素从“单维操作”向“人机共生”跃迁、技能周期从“终身储备”向“动态迭代”演变、技能结构从“专业纵深”向“跨界融合”转型。产业工人劳动技能内涵的深刻变革,既折射出数智化转型背景下新型人力资本的重构逻辑,也暴露出当前高等教育、职业培训体系与产业数字化转型间存在深层错位,掣肘产业工人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报酬与产业升级的同步提升。必须准确把握劳动技能新内涵,加快锻造一支既精通工业技术又具备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产业工人队伍,适应“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跃升的现实需要。

构建“校企政”协同的终身技能培养体系,破解技能供给滞后困局。当前,产业工人供需之间的核心矛盾,是人力资本供给体系与数智化生产需求的结构性脱节。《2023年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高校课程更新周期普遍滞后行业技术迭代2-3年,工科教育中智能设备运维、工业数据分析等前沿模块占比不足20%,直接造成毕业生技能结构与岗位需求的错位。企业端的技能再生产机制同样存在困境。中小企业年均技术培训投入强度普遍不足,培训内容仍聚焦基础操作规范,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领域的课程覆盖率低于15%。技能积累与人力资本增值的传导机制也存在缺失,企业普遍缺乏将技术培训成果转化为职业晋升通道的制度设计,致使工人的技能投资陷入低回报陷阱。

鉴于此,在院校层面,应打破学科壁垒,探索就业导向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动态响应机制,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定期抓取相关产业技术升级与岗位能力需求数据,对课程教学模块进行适应性调整,确保知识传授与产业演进同步。在企业层面,应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院校共建“订单式”培养项目;完善技能培训、技能认证、职级晋升联动机制,将工人参与工业软件操作培训、智能设备调试项目等转化为技能积分,与薪酬梯度、股权激励深度绑定;构建产业工人终身学习档案,实现技能积累的可视化与价值量化。在政府层面,应建立前瞻预判与动态调适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定期发布《数字技能缺口蓝皮书》,将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产线运维、数字孪生建模等前沿领域纳入国家紧缺职业目录,持续跟踪并支持其培训产业发展;设立国家级先进制造技能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一批产教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赋予重点企业职业培训资质认证权限。

构建数据驱动的技能学习交流机制,破解跨域协同的制度性梗阻。当前,产业工人的技能结构仍以单一工种、垂直领域的传统能力为核心,形成了一岗一技的固化模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产业工人需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多任务整合工作,需要从专精单一技能转向复合跨界能力,这与当前产业工人的技能结构存在矛盾。此外,随着传统行业—技能—岗位的线性对应关系被打破,产业工人的跨行业流动成为数智时代的重要趋势。但由于当前技能认证体系仍以单一工种为基准,缺乏跨地区、跨行业和跨系统的技能学习交流以及技能认证互认机制,导致工人跨行业流动时面临“技能归零”风险,阻碍了技能供需的流动。

鉴于此,在实践层面,应整合产业链实时数据流,构建覆盖区域、行业与岗位的全域技能动态知识图谱,精准识别跨界能力需求热点,定向开发一批跨学科复合课程体系,破解传统教育供给与现代产业需求的结构性错位;打造数字化技能信用体系,将工人参与的智能产线调试、工艺优化实践等非标准化经验转化为可验证、可通兑的数字化能力凭证,进行跨企业、跨地域的技能学分累积与组合认证。在制度层面,需突破属地化治理惯性,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打通人社部职业资格库、工信部技改数据库与教育部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技能流通效能指数,并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通过打通行政边界与技术壁垒,将技能从属地化沉淀资产转化为网络化流动资本,破解工人跨行业流动技能归零困境,为产业融合提供能力随需组装的人力支撑。

完善技能价值认证与收入转化机制,激活产业工人自我提升的力量源泉。产业工人因技能水平提升而获取更高的劳动收入,是其积极开展职业学习的激励源泉。然而,当前技能评价体系的滞后性与收入分配机制的错位性,阻碍了产业工人的自我激励。一方面,职业技能认证标准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尤其是部分新兴领域缺乏权威认证和科学评价体系,导致工人的技能提升难以获得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企业薪酬分配中技能溢价不明显,管理岗和工人岗长期存在较大薪酬差距,高技能工人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未能充分体现,削弱了工人持续精进技能的积极性,导致技能培训不足、工人技能停滞、产业升级受阻。

鉴于此,在政策保障方面,应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推动健全技能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的薪酬制度。应建立技能津贴制度,对高级工、熟练技师等给予额外补贴;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顶层设计,制定适应数智时代需求的技能标准,推动职业资格认证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在社会认同方面,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企业可设立技能提升专项基金,完善内部晋升通道,让产业工人看到技能提升带来的更好发展前景,并通过收入增长激发工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形成技能投资与收入回报的循环互促。可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评选“技能大师”等活动,树立技能成才榜样。媒体应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大力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阳立高 李江)

(作者单位:湖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院)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