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微信公众号2025-10-30 17:07:07

10月28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选手媒体见面会在福建晋江国际会展中心会议中心举行,介绍本届大赛总体情况及促进大赛成果转化等情况,获奖选手与媒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创新赛金奖获得者马腾
我是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在站博士后马腾。非常荣幸能代表团队在此发言。我们团队在本次创新赛中荣获农业与现代食品赛道金奖,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为之付出智慧与汗水的成员—靳昊、张猛、李伯海,也属于我们共同的导师“中国益生菌产业拓荒人”张和平教授。在此,衷心感谢组委会与各位评委的信任与鼓励,这是对我们科研工作的莫大肯定,更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乳酸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本次参赛项目“慧眼识菌——数据赋能中国菌迈向产业强国之路”,旨在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推动我国益生菌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科研积累方面,团队核心成员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子刊、Cell子刊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6篇;在项目支持上,我们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科研课题。

创新赛金奖获得者黄晨
我是黄晨,创新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赛道获奖者。2021年进入紫金山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东南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王承祥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在站期间开展人工智能使能的6G智能无线通信研究,针对6G复杂场景信道建模精度不足、适配性差的核心痛点,研发出人工智能赋能的高精度空时频域预测信道模型,有效突破技术瓶颈。
博士后出站后,留任紫金山实验室副研究员、东南大学校外博士生导师,兼任IEEE P1499标准组AI信道建模推进组主席,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项目、江苏省6G重大专项课题等10余项,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一作/通讯40篇),授权专利12项,提交6G标准提案12项,获4项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及BEST DEMO奖,谷歌引用1800余次,在6G核心技术研发与标准推进领域形成突出优势。

揭榜领题赛银奖获得者王凡
我是王凡,揭榜领题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赛道的获奖者。2024年加入郑州轻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与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工作站开展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工作,博士后课题是基于传统蓄冷技术高能耗与高成本的发展瓶颈进行研究,并成功研发出了高密度、低能耗与低成本的水合物相变蓄冷技术,目前正从事基于水合物蓄冷的食品保鲜冷藏的技术攻关。博士后在站期间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C类)和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资助达1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件,包含PCT专利1件。与国内外10多家知名蓄冷和制冷企业、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单位建立了坚实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等合作关系,在笼型水合物常压相变调控机理、技术拓展和应用推广方面展现了明显优势。

创业赛金奖获得者张宇豪
我是张宇豪,创业赛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赛道的获奖者。2024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站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面上项目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等。在机械工程领域发表SCI期刊论文10余篇,获湖北省尖端博士后引进计划、任《自动化与信息工程》期刊青年编委。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参与湖北省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突破直线驱动人形机器人虚实映射全身柔顺控制技术,2025年作为联合创始人成立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

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金奖获得者孟崇
我是孟崇,现任泉州万龙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是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新材料与石油化工赛道获奖者;我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长期深耕物理领域光学与声学基础研究。2016 年我加入万龙,2017 年进入泉州开发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期间主导金刚石工具设计研发,并深耕导热、隔热工艺优化,还将香港科研经历中掌握的超结构材料研究思维,应用于公司隔热导热材料设计,每年为企业降低能耗 500 万元人民币;在职期间主导设计的产品,每年也为公司新增出口额超 1 亿元人民币。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为博士人才搭建优质工作平台、创造良好发展条件,也为我的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谢谢大家。
他们带来了哪些成果?有着怎样的故事?参与大赛有何感受?
快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中国青年报李桂杰:
你觉得博士后研究经历对你在6G无线通信领域的创新研究发挥了什么作用?
创新赛金奖获得者黄晨:
博士后研究经历对6G无线通信领域创新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核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强化前沿问题的“精准洞察力”,锚定6G创新原点。博士后阶段的独立研究训练,核心是培养“从产业痛点、技术瓶颈中提炼真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国家6G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课题,能跳出博士阶段的细分课题局限,精准识别“传统通信架构无法适配海量异构终端”“跨域网络协同的时延与能耗矛盾”等核心痛点,再反向推导研究方向,避免盲目跟风前沿技术,确保创新始终围绕核心目标,让研究从“被动跟进”变为“主动定义”。
二是构建“体系化研究思维”,搭建6G创新的完整框架。博士后阶段需独立设计研究方案、统筹项目推进,倒逼形成“从顶层设计到落地验证”的完整研究逻辑。这种思维能有效规避单一技术点或零散场景的碎片化探索,克服博士阶段多聚焦某一特定场景开展孤立建模的局限,进一步深化了体系化研究认知。我所在团队是全球首个提出普适信道建模概念的团队,也是第一个做出全频段、全场景信道模型的团队。依托团队优势,先对6G全场景的业务需求、传播特性进行全面梳理,完成“场景分类-特征提炼-层级划分”的体系化大纲构建,再基于大纲对不同场景开展针对性建模,形成“先总体架构、后细分落地”的研究结构,确保各场景的建模成果既独立解决具体问题,又能相互兼容、支撑6G整体网络的协同设计。
三是转变价值导向,从“论文创新”转向“应用落地与实际价值”。博士后阶段的研究目标更贴合6G技术产业化的核心需求,不再将论文发表作为唯一核心目标,而是聚焦技术落地与实际问题解决——例如在研究人工智能与6G无线信道建模的结合时,博士阶段更侧重探索AI技术在信道建模中的应用形式,追求方法上的创新呈现;而博士后阶段则将重心放在“AI赋能信道建模痛点解决”上,聚焦如何通过AI技术切实提升信道建模的实用性与精准度,实现学术探索与实际价值的深度绑定。
经济日报敖蓉:
据了解,在乳酸菌菌种选配效率实现了数量级提升,请问你是怎么实现的?
创新赛金奖获得者马腾:
我们依托团队已建成的全球最大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和基因组数据库,融合AI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套能够精准预测菌株功能的智能筛选平台。传统方法筛选一株优质菌株可能需要3到6个月,而我们的平台仅需2小时,实现了效率的数量级提升。如今,筛选的菌株已经应用于食品工业、健康养殖、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比如,我们筛选出的“PC - 01”菌剂,已经成功替代了国外科汉森菌剂,被蒙牛用于“优益C”的生产,实现了这类产品国产菌剂的自主替代,也助力“优益C”成为国民乳酸菌饮料的第一品牌。这是我们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生动实践。
说到人才培养,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为博士后群体营造的优良环境。从国家级的基金项目到自治区构建的“建站给支持、进站给补贴、在站给资助、出站助科研”的全周期支持体系,这些政策为我们潜心科研提供了坚实保障,让博士后经历真正成为青年人才成长的“快车道”。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本次大赛的非凡意义。它为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大赛的桥梁,我们的科研成果得以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极大地加速了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对我们而言,这次大赛既是检验实力的“试金石”,也是提升能力的“练兵场”,更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加速器”。
荣誉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在导师张和平教授的带领下,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努力将更多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更好的成果应用到人民的生活中,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民生周刊徐英子:
我们关注到您作为创业赛的选手,获奖项目是关于人形机器人方面的内容,请问您,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您的创业过程中,有哪些关键因素帮助您取得现在的成绩?
创业赛金奖获得者张宇豪:
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将对国家安全和产业链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我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源于一次科研攻关。2024年春,我们团队承担了一个湖北省人形机器人突破项目。当时我们设想以直线电机驱动实现长续航人形机器人,而这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核心部件和可供参考的运控算法。我们希望能在这一代新型智能机器人的关键节点上,做出属于中国科研团队的突破。在创业的过程中,有三点特别关键。
一是学校的科研平台与导师指导。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环境和创新体系,为我们的研发提供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在项目早期,得到了丁汉院士和陶波教授的悉心指导与方向引领,无论是技术路线的确定还是科研思维的培养,都让团队在关键阶段少走了很多弯路。
二是政策与产业环境。国家和湖北省正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和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为我们提供了资金、场地与产业配套等多方面的支持,使科研成果能够快速从实验室走向中试与产业化;这里要特别感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对我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三是团队的凝聚力与信念。从研究生、博士后、教师到工程师,大家共同经历了从算法到整机的无数次失败与迭代,但我们从未放弃、相互勉励。正是这种科研精神与创业意志,让我们一步步走到今天。
中国妇女报景润韵:
作为揭榜领题组别的获奖项目,你们与张榜方是如何进行对接的?您认为这次参加这次揭榜领题赛,对你们项目和张榜企业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揭榜领题赛银奖获得者王凡:
非常荣幸能代表我们郑州轻工业大学水合物储能团队的项目“笼冰新材——新型水合物相变蓄冷技术”接受采访。我们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社厅在接到揭榜领题赛道榜单后,组织了多次的榜单命题解析研讨会,并对各个流动站和工作站博士后的技术进程进行了充分调研。因此,我们才有机会对张榜方隆华科技集团(洛阳)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需求有足够深入的了解。随后,我们与隆华集团取得联系,并进行了多轮线上、线下交流,张榜方认为我们的项目精准解决了他们的关键技术难题,对我们的技术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把我们的方案认定为最佳揭榜方案,这是对我们团队10余年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高度认可。
本次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设立的揭榜领题赛道,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给了我们技术推广的巨大可能性。
这次参赛对我们项目和张榜企业而言,都是一次价值远超竞赛本身的经历。通过备赛和与企业的交流,让我们对新技术的应用市场有了重新认知,未来技术还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除此之外,我们整个团队,在技术商业化、知识产权布局、市场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我也认为,这此揭榜领题赛不仅是一个博士后研究成果的展现,更是国家对科技创新项目支撑的具象化展示。
张榜方告诉我们说,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给了他们一个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契机,不仅解决了他们企业长期困扰的难题,也使他们能够快速切入到新型相变蓄冷前端技术当中,并在新产品布局上抢得先机,保持行业技术领先地位。
他们也从与我们的交流中得知,新型水合物相变蓄冷不仅能够解决他们的技术需求,同时也在冷链物流、数据中心用冷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布局和市场拓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我们双方在这次揭榜领题中都对相关市场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方向,并已经签订了100万元的初步协议,为后续的技术拓展和产品落地建立了坚实基础。这次与企业的高效对接离不开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平台,更要感谢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河南省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感谢郑州轻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的培养。
中国组织人事报徐丽洁:
参加这次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博士后大赛对于加强博士后国际交流、加强技术和人才国际交流有哪些帮助?
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金奖获得者孟崇:
博士后群体是我国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领域极具活力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深耕学术前沿,又始终锚定产业实际需求,展现出鲜明的务实特质与创新潜力。而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正是为这一群体量身打造的关键平台,不仅是展示才华、实现价值的舞台,更以其前瞻性定位,精准链接海内外不同国家、各个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让前沿科研成果在这里碰撞交流,更让大家直观感受祖国科技赋能产业的蓬勃荣光。
我本人从香港毕业后选择扎根泉州发展,身边不少博士朋友,都通过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平台实现了关键突破:有人精准对接了契合自身研究方向的产业项目资源,快速解决了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有人遇到了赏识其技术潜力的“伯乐”,推动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加速转化。对于我们海外境外留学人员而言,不仅有效弥补了国内产业信息、人脉资源的短板,更让我们得以将多年积累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破解产业痛点、创造实实在在产业价值的核心力量,真正实现了科研与产业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