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民生为大”援疆行|浙江援疆实施“石榴红·巾帼工坊”项目,点亮女性就业创业梦

来源:民生周刊2025-10-29 14:42:45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制作完甜品,维吾尔族姑娘麦迪娜木·吐尔洪将图片发至朋友圈。通过线上营销,她经常会接到来自浙江的订单。

2021年,麦迪娜木·吐尔洪投资15万元在阿克苏地区开了一家“甜蜜糖烘焙坊”的甜品店。经过几年发展,甜品店规模越来越大,目前聘有两名正式员工和4名学徒。

“生意越来越好,离不开浙江援疆的支持和帮助。”麦迪娜木·吐尔洪说,“2024年9月,浙江援疆不仅安排我去杭州参加烘焙技术、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还援助了一套6万多元的冷藏设备。”

浙江援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与妇女就业需求,推出“石榴红·巾帼工坊”项目,通过支持烘焙坊、电商工坊等特色产业工坊,助力阿克苏地区的妇女群体实现创业就业。

参加浙江援疆妇女创业就业促进工程启动仪式后,浙商兴致勃勃探访阿克苏苹果园。

截至目前,浙江援疆已协同阿克苏地区建成341个“靓发屋”、20个“烘焙坊”,以及一批“电商工坊”“来料加工工坊”等特色产业工坊,累计带动5000多名当地妇女创业就业。

创新采用产教融合模式建设就业创业平台,破解妇女家门口就业难题

8月21日,温宿县托甫汗镇托万克托甫汗村的工坊内一片忙碌的场景。

村民们三两个一组围坐在一起。丝线在指尖翻飞,巧手穿梭编结,说话间,一个个中国结已初具雏形。编织手工的同时,他们还将手机架在旁边,开起了直播。

通过小小屏幕,这项传统手艺正将阿克苏地区的乡村与浙江义乌的市场紧密联结起来。“今年年初,通过浙江援疆资金支持和牵线搭桥,温宿县妇联与浙江金华妇联对接了这个‘直播+来料加工’项目,生产的产品有中国结、流苏和手绳。”温宿县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龚爱华介绍。

目前,这个手工编织项目在温宿县的各乡镇全面推广。

农村妇女就业难题,是乡村振兴中亟待破解的课题。在龚爱华看来,农村妇女往往身处“想就业”与“难就业”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家庭羁绊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较为狭窄;另一方面,她们的知识与技能相对滞后,在面对新兴产业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为带动广大妇女创业就业,浙江援疆以“石榴红·巾帼工坊”项目为重要抓手,创新采用产教融合的模式建设就业创业平台。

浙江援建巾帼工坊(烘焙坊)制作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籽蛋糕。

浙江援疆以项目为载体,立足妇女兼顾家庭与工作的需求,通过观念引导、技能培训、运营管理、公益服务等环节推动就业岗位向乡村延伸。

在“石榴红·巾帼工坊”项目的支持下,温宿县“直播+来料加工”家门口就业创业项目、“精致柯坪”主播团队、库车尚美服饰工坊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妇女创业就业品牌项目应运而生。

强化妇女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有效拓宽妇女参与产业发展的路径

促进妇女就业,亟须培养一批掌握创业技能的带头人。

今年2月28日,在浙江援疆指挥部的帮助下,温宿县阿热勒镇皮亚其村村委会委员、村妇联主席图尔克孜·居买克和其他5名来自温宿县的妇女学员一起奔赴义乌开启培训之旅。

“在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大陈镇凰升塘村,老师们手把手地教我们制作中国结、流苏、手绳,悉心指导我们学习剪辑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图尔克孜回忆说。

走进大陈镇溪后村龙虾生态园,图尔克孜和其他学员一起实地感受“一村一品”创新实践,了解“农田养虾+文化赛事”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实地探访,她们还切身感受了“义乌速度”。“我们在义乌小商品城见证了小乌龟玩偶从市场调研到批量生产在24小时内完成。”图尔克孜说。“这些学员将浙江的先进经验带回家乡,可带动更多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增收。”龚爱华说。

实现妇女创业就业,离不开就业创业生态体系的支撑,培训只是其中一环。为建立健全妇女就业创业配套服务体系,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与阿克苏地区的各级妇联、人社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为妇女群体提供技能培训对接、创业政策解读、经营难题咨询等针对性服务。

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立足于“当地所需、妇女所盼、浙江所能”,持续强化巾帼创业就业援疆项目支持。目前,“石榴红·巾帼工坊”项目已覆盖美妆、食品、服饰、电商等多个领域,为不同技能、不同需求的妇女提供适配的创业就业平台,有效拓宽了妇女参与产业发展的路径。

“敢想敢干”的观念正悄然改变阿克苏乡村

从浙江培训归来后,托万克托甫汗村新农人余莹迅速将所学投入实践,活跃在当地政府组织的直播带货一线。她不仅把技能转化为销量,更在观念上完成了一次跨越。

“最近在重点推广本地樱桃李,每天都有不错的销量。”余莹说。作为新农人,她希望通过直播打开本地农产品销路,缓解滞销难题。在余莹看来,家乡的优质特产正借助短视频直播对接更广阔的市场。

然而,浙江之行带给余莹的,远不止编织和直播层面的技能。“最大的收获是打开了眼界,颠覆了固有的观念。”余莹感慨,“在义乌,我感受到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销售的。他们善于从最普通的商品中挖掘独特卖点,更重要的是有了想法就迅速行动,从创意到量产,效率很高。”

如今,这种“敢想敢干”的观念正悄然改变着阿克苏的乡村。余莹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加视频剪辑等培训,用镜头记录生活点滴—从家厨烹饪、果树管理,到自产农产品的展示销售。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基层妇女身上。通过就业创业,她们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更在与外界的交流中重建了自信,拓展了人生边界。一家烘焙坊可带动2至5名当地妇女就业,平均月工资超2000元。

麦迪娜木、图尔克孜、余莹……这些名字的背后,是在浙江援疆的助力下,无数个“她”正被看见、被点亮的轨迹。她们个体的成长故事,已然成为“石榴红·巾帼工坊”赋能乡村女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个生动缩影。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2期、10月2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浙江援疆实施“石榴红·巾帼工坊”项目(主题)点亮女性就业创业梦》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