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全国民生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民生新闻联播

特写|“叩门者”日志——广州番禺“1号服务日”一线观察

来源:广州日报2025-10-24 22:37:31

每月1号,广州番禺区的街巷村陌便会出现一群特殊的“叩门者”。他们敲开的不仅是百姓的家门,更是一扇扇等待温暖的心门。

今年4月起,番禺区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创新推行村(社区)“1号服务日”工作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每月1号前后深入村居一线,面对面听民声、实打实解民忧,切实将群众工作做到“村头、地头、前头”,办好一批批“民生微实事”,让服务成效更加可感可知、可触可及。

连日来,我们跟随三位基层党员干部的脚步,捕捉他们奔走街巷,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赢得民意的故事。

石楼镇大岭村:文化叩门唤醒古村新生

“刚来大岭村时,走在九百年的石板街上,看着印证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的祠堂、蚝壳墙,心里既激动又忐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苏淑仪回忆起刚报到时的情景,“村民们客气但保持着距离,我知道,要真正融入这个古村,必须先叩开村民的心门。”

“1号服务日”成了苏淑仪打开局面的金钥匙。每月这一天,她必定带着村干部走家串户,从榕树下、桥头边的长者,从劳作的村民到文创街的艺术家,她都认真倾听。“起初村民只说‘都好都好’,慢慢地,开始有人跟我说‘苏书记,咱们村晚上太冷清了’,有人说‘村里的女人除了干活,都没个去处’。”

这些心声让苏淑仪记在了心里,也找到了方向,她在村党总支会议上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得到班子成员的一致支持。在村干部和艺术家们共同努力下,今年6月成功邀请到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的声乐老师王燕领衔组建“村花合唱团”,每周三晚上免费指导团员们唱歌、排练。“记得开课第一天,来的姐妹都是怯生生的,王老师第一次教唱《大岭时光》,姐妹们连发声都不敢大声。”苏淑仪笑着说。

变化在悄然发生。每周三晚上,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从最初的十几人到现在的六十多人,从不敢开口到能熟练合唱、不定期在玉带河边、榕树头下路演,苏淑仪见证了每一个进步。“合唱团充实妇女们的业余生活,活跃了村的氛围、带动了人气,大大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与此同时,苏淑仪也在积极联络入驻大岭村的艺术家们。在她的推动下,文创街的豪石堂成了艺术家们的“创意客厅”。今年7月的一场短视频创作分享会,让艺术家们坐到了一起。“简志华老师主持,张宸睿老师分享运营心得,艺术家们踊跃发言,大家都希望把大岭的山水、历史和古建筑故事传播出去。”苏淑仪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大岭村,都把这里的艺术家们称作是村里的‘第十生产队’,我们把他们当作真正的村民,他们也真正把这里当成了家,一个能安居乐业的家。”

在苏淑仪的“叩门”日志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今年5月以来,大岭村开展了“游龙醒村”“大岭点睛 文脉传薪”等8场民俗活动,参与群众超5000人次。

走在今天的玉带河边,苏淑仪感触良多:“‘1号服务日’让我从陌生到熟悉,从叩门到入心。现在村民见到我都会主动聊想法,艺术家们愿意为村子出谋划策,这种干群一心、共创美好的氛围,才是古村真正的新生。”

大石街富庭社区:电梯叩门连通邻里民心

在富庭社区怡景花园,网格党支部书记陈伟站在怡翠苑新投入使用的电梯前,看着居民们轻松上下楼的身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部电梯,不仅连通了楼层,更连通了邻里民心,也见证了陈伟从最初的摸索走访,到如今深度融入居民、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的转变。

怡翠苑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旧楼宇,9层高楼里住着不少老人和儿童。“每次上楼都要歇好几遍”,老人们无心的感叹,被陈伟记在了心里。在社区党委支持下,他牵头组建加装电梯筹备组,开启了一段需要耐心与智慧的“叩门”历程……反复上门沟通,组织了几十场协调会,用耐心和诚意化解了一个个难题。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叩门不仅要叩开家门,更要叩开心门。”

正是这段加装电梯的实践,让陈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精准收集需求、多方协同联动、反复沟通协调、发动群众参与。如今,在“1号服务日”机制的推动下,这套方法正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每月1号,陈伟都会带领党员志愿者在社区设点收集民意。当了解到垃圾桶点迁移引发环境问题后,他立即组织党员群众讨论,迅速修缮了绿化围墙;收集到居民对绿化提升的建议,他又协调开展植绿活动,累计补种绿化120平方米,栽种绿植3000余棵。

“有了加装电梯时建立的信任基础,现在开展工作顺利多了。”陈伟说。在他的带动下,怡翠苑不仅完成了电梯加装,还自筹资金实施了直供水改造、楼道翻新等惠民工程。更令人欣喜的是,社区陆续开展了“党建聚合力·邻里一家亲”系列活动,定期清洁家园,组织居民各展厨艺、共享家宴。曾经陌生的邻居,如今成了老朋友。

从一部电梯的加装,到整个社区的共建共治,陈伟的“叩门”之路越走越宽。“‘1号服务日’让我们联系服务群众形成了固定的节奏,群众心里有谱了,我们的工作也好开展了。”陈伟表示,“现在看到穿红马甲的党员,居民们都会主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真正实现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群一起干’的转变。”

市桥街西城社区:书香叩门滋养青春梦想

市桥街西城社区党委书记谭敏仪的“1号服务日”,是从“舒心小屋”的书香中开始的。这个暑假,她牵头推行的“文润蓓蕾满西城”项目,源于一次次叩门问计,也正通过一次次实实在在的“叩门”,在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正是“1号服务日”的生动实践。

西城社区党委依托该机制,每月1号组织“民情大走访”,充分发挥网格党支部前沿作用,组织居住地党员线上捕捉“热点”、线下联动“叩门”,精准收集居民“真需求”“微痛点”。在6轮集中走访中,谭敏仪带领党员们共同敲开了800余户居民的家门,梳理出127条有效建议,其中43%聚焦于未成年人成长问题。居民王女士的担忧颇具代表性:“孩子沉迷手机,亲子关系紧张,真希望社区能组织些有益活动。”

这一“民声”诉求迅速转化为“民生”行动。社区党委立即响应,正式发起了“文润蓓蕾满西城”项目,围绕“疏解网瘾、促进成长”核心目标,组织党员志愿者策划推出了趣味科普、亲子运动、心理沙龙等系列户外活动,引导孩子走出虚拟世界;同时,开设“社区小管家”实践岗,让孩子们参与垃圾分类、街区导览等社区服务,在劳动与互动中增强责任感、提升综合素养。

目前,“文润蓓蕾”项目已开展各类活动23场,惠及青少年及家长1500余人次,孩子们在服务中成长,社区在参与中变好,悄然实现了“教育赋能”与“社区治理”的双向奔赴。一位家长的感言代表了居民的心声:“孩子变得自信开朗了,还主动要求做志愿者,真心感谢社区的用心!”

更令人欣喜的是,项目的推进过程,也成为党员持续“叩门”、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从活动宣传到组织执行,从带队实践到入户反馈,越来越多的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活跃在一线,他们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成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温情纽带。

在青少年红色阅读成长营的启动仪式上,谭敏仪看着孩子们专注书写的身影,欣慰地说:“每一次叩门,不只是为了收集需求,更是为了把服务送下去,把信任带回来。‘1号服务日’让我们有了更实的抓手,也让党组织的关怀,像春雨一样,真正渗进孩子的心里、家庭的日常。”

叩门回响:奏响党群连心最美和声

三位“叩门者”的故事,正是番禺区“1号服务日”机制的生动缩影。机制实施以来,番禺区已累计开展活动3600余场,吸引13.6万余人次参与,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超23万人次,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400余个,落地民生微实事项目逾3200个。

数据的背后,是触手可及的温暖改变:大岭村的文化浸润让古老村落生机盎然,富庭社区因爱心电梯、共享家宴而亲情流淌,西城社区以书香弥漫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1号服务日”像一座桥梁,已成为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群众的关键抓手,让基层服务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叩门”。在党旗引领下,广大党员用一次次走访、一件件实事,将温暖直接送到群众心坎上。

番禺的“叩门者”日志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细水长流的坚守。每月1号,叩门之声如期而至。这声音,连接起千家门、万户心,在细水长流的坚守中,共同奏响了党群连心的时代和声。

(肖桂来)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