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2025-10-22 10:32:28
湖南湘西有个十八洞村,福建宁德有个“十八栋村”。
雾绕在山尖,路挂在山腰,十八栋农屋,依偎在大山的“褶皱”里。“十八栋村”是宁德寿宁县下党乡碑坑山村的别称。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九到寿宁、三进下党。那时的路,荆棘丛生、崎岖不平,要边劈杂草边前行。习近平同志访贫问苦、现场办公。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勉励乡亲们“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十八洞村到“十八栋村”,从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时间长卷里,有摆脱贫困的决心,有弱鸟先飞的追赶,有滴水穿石的坚韧,更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
旧房变楼房 民居成民宿
青石路、木栅栏、黄泥墙,老屋是村民的家、乡村的景、村史的“活页纸”。
闽东人家,一栋房子,一大家子。吴金花和吴固银,在30多年前同一天嫁给村里的双胞胎兄弟,住进老屋。
说起老屋,吴固银打开话匣子:“那会儿,院子是泥地,起早贪黑采茶炒茶,一年到头挣不下什么钱。”
1988年1月,下党乡在一穷二白中成立。这里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
1988年,走完闽东九县后,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以“弱鸟如何先飞”为题写下闽东九县调查随感——“闽东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脱贫工作”“寿宁县一些农民住宅人畜混居,卫生状况很差,县里要帮助农民规划农村住宅建设”“改变‘贫困——不卫生——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状况”……
打赢脱贫攻坚战,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一项。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是任务之一。再看碑坑山村,从改造旧房到整治提升、美化庭院,十八栋农屋迎来新生。
聊起变化,吴金花有说不完的话,刚开始,村干部叫大家拆掉乱搭的屋子,旱厕改成水冲厕,心里觉得那是乱折腾。“看,现在房子宽敞又干净,过年的时候,几十口人都回来了,17个房间住得满满的。”
住的问题解决了,村民还把房子改造成民宿,发展乡村游。
妯娌俩商量后,拿出11间屋子改成民宿。“床、桌子是新置办的,被褥、拖鞋是新买的,住过的游客都夸干净。”吴固银热情地带记者参观,“一年能多挣几千元。”
吃住玩游,错位发展。有村民将旧房修葺一新,打造“酒别重逢”打卡点,让游客体验红曲酒制作;有村民改建“山里人家”农家乐,推出“好客八大碗”。
今日下党,振兴新景。下党乡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难忘下党主题馆、党群连心路等连成旅游带,2024年下党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43元。
修好通村路 山货出得去
一条2.1公里长、6.5米宽的水泥路,去年底通车,让碑坑山村更好连通了外面的世界。
村民沈孔建还记得,初中毕业后,外出求生计,走出小山村,要攀山路,过铁索桥,一路颠簸。沈孔建本想着“出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路,也是村干部的心头大事。“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路不好走,猪养得越肥,越运不出去。”沈孔生干了16年村党支部书记,为了进村路,没少操心。
路,昭示着希望,意味着发展。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7年来,我一直牵挂着下党。”1996年8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下党乡,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下党乡发展资金100多万元,帮助当地修建机耕路和发展生产。
凿山开路,一锤接着一锤敲。从县里到乡里,从乡里再到村里,一条条路通了。经过多年努力,进乡路连通八方,10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
再看碑坑山村,2016年打通了4.5米宽的进村路,2024年底实施农村道路单改双项目,道路拓宽至6.5米,小山村连上交通网。
一条条出行路,畅通发展路。
如今,县城到下党,从“颠簸一整天”缩至“不用一小时”。沈孔建曾在外打拼,回乡办起合作社。“我种了50多亩铁皮石斛和300多亩黄精,市场前景看好。”沈孔建展望。
村村通路,一村一业。下党乡打造上党土豆、碑坑山黄精、杨溪头岗梅等产业基地,茶叶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2025年3月,下党乡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队伍强起来 产业兴起来
“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说过的这句话,让寿宁县干部印象深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村民代表会议都开不起来,大小事没处商量,谈什么发展。”2020年,省委组织部挂职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张良亮和寿宁县乡村振兴指导员胡福茂来到碑坑山村,摆在面前的是两个“薄弱”。
第一个是人才队伍薄弱。村党支部书记年纪大了、几位村民代表在外务工……一一梳理,挑战不小。
“队伍齐,才能干大事。”胡福茂走家入户摸村情,发掘后备干部。如今,沈孔义等一批年轻人返乡,加入到干事创业的队伍中。
第二个是产业薄弱。下党乡旅游搞得红红火火,碑坑山村如何融进来?村里编制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环境,建起了户外观景台、房车露营地等打卡点,打造“党建+”“培训+”等农文旅产业。
老村支书家的房子改造过后,院里摆上晒青、摇青、炒青等工序所用的工具。“这房子还是我生女儿那年盖的,今年我女儿都54岁了,没想到还能靠老房子挣钱。”村民蔡增艺笑呵呵地说。
一任接着一任干,副乡长周义华接过“接力棒”,成为碑坑山村的包村干部。说起不足,周义华想得清楚,“项目少,文旅产业规模小”;展望未来,他信心十足,“照着村庄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发展多种形式研学活动,培育林下经济、高山果蔬产业,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上,‘十八栋村’发展的步伐,一定迈得扎实、迈得稳健。”
(记者 王 浩 施 钰)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2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