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社会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乡风建设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权威发布)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17 09:41:51

广大农村地区的形与神、表与里都发生很大变化

乡风建设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权威发布)

10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文明乡风建设以及举办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有关情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明乡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表示,近年来,各地各方面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移风易俗,广大农民群众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大农村地区的形与神、表与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将于10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省延安市举办,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培育文明乡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的迫切需要。”胡凯红介绍,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将开展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并集中展示“村字号”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成果。

近年来,“村BA”“村晚”“村舞”等活动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这些活动以其独特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在润物无声中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江文胜说。

江文胜表示,“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正能量的重要阵地,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带动群众走上舞台、看台,培育向上向善、诚实守信的好风气。同时,活动动员农民广泛参与,自导自演、自主管理、自我提升,在活动过程中增强村庄的凝聚力,展现新时代农民积极向上、团结奋发的精神风貌。

乡风建设成效如何,关键要看群众是否积极参与、广泛参与。胡凯红表示,下一步要在三方面进一步努力:一是要开展暖心服务,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阵地作用,把文明乡风建设要求落实到为群众服务的方方面面;二是发挥榜样作用,让榜样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三是凝聚工作合力,尤其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好企业的作用,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调动起来。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关系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民心工程,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紧迫任务。2019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就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作出部署。

江文胜介绍,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农业农村部健全部门间协同配合机制,聚焦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农村赌博等突出问题出台专项文件,为各地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工具箱。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等8个部门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各省份也都结合实际发布了实施方案,形成了县级负主责,乡镇、村抓落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同时,广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全国移风易俗曲艺展演等活动,集中呈现农村移风易俗的新做法、新风貌,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让乡村的红白事更加文明、节俭,群众心理和经济负担也大幅减轻。

“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江文胜介绍,一是细化倡导性标准,让农民群众操办红白事有据可依;二是做好惠民便民服务,依托礼堂、食堂等乡村既有的综合性服务设施,为群众操办红白事提供惠民服务;三是规范婚丧喜庆市场管理,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明确婚丧用品和服务指导价目表;四是充分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方面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建设是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建设,赓续农耕文明、保护好农村优秀的乡土文化,是当前需要下大力气抓的工作。”胡凯红说,“我们要保护好农村地区的文物古迹、乡土建筑、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

各地深入挖掘农村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传统礼俗等,弘扬耕读传家、礼让睦家、勤俭持家、诚信立家等价值追求,培育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尚。

“农村文化遗产蕴含着博大的农耕智慧、淳朴的家风民风、独特的生态景观等,呈现出地域多样、植根乡土、历史传承、民族融合等多重特性,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培育文明乡风具有多重价值。”江文胜介绍,农业农村部把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

一是开展农耕文化资源摸底调查和农业古籍古农书抢救性保护、收集整理,组织学理化、体系化研究阐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已经分7批认定了188项,其中有25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是大规模组织乡土文化能人培训,遴选推介优秀乡村工匠,加强农耕技艺传承、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的传承。推广基于传统礼俗形成的时代新风,弘扬传统美德和优秀家风家训。

三是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推介“农遗良品”“农耕好物”,将农业景观、民俗风情等转化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文艺赋美乡村”工作,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吸收传统工艺、特色技法设计开发创意产品,培育乡村文化艺术村。(李卓尔)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7日 04 版)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