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社会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这些职业学校,如何培育出大国工匠(民生一线·职业教育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15 10:17:04

陕西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搭起从学到用的成长阶梯

这些职业学校,如何培育出大国工匠(民生一线·职业教育观察)

核心阅读

陕西省现有职业学校268所,在校生规模达80万人,每个县至少有一所中职、每个市至少有一所高职,培育出一批批懂技术、能攻坚的能工巧匠,专业过硬、技术精湛的农业专家和技术能手。

陕西省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起从学到用的成长阶梯,从渭北高原到秦巴山区,从制造车间到数字云端,众多学子以技能报国,成为陕西职业教育的闪亮名片。

发射,升空!每一次中国航天叩问苍穹,何小虎都倍感自豪。

2010年,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升格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毕业后,何小虎入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公司曾接到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零件的加工任务,精度要求极高,但当时合格率仅有20%,严重影响交付进度。为此,何小虎创新技术方法,将合格率提升至100%,每年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15年来,何小虎和团队先后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要航天任务,他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见证了学生们的成长与成功,这也是陕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立足于各自产业定位,陕西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职教学子到大国工匠,越来越多职校毕业生以精湛技艺传承匠心,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

这是如何做到的?

以赛育人

岗课赛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多元化

对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术专业学生张子珩来说,大赛点亮了人生:他曾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材料智能生产与检测赛项金奖、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本科组”金奖等。如今,他已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参赛有助于我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张子珩说,赛场上的高标准倒逼自己吃透技术细节,也提前摸清了行业需求。

张子珩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岗课赛深度融合”政策的支撑。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备赛期间,学校不仅提供了24小时开放的实训中心,还配备“校企双导师”。日常教学中,学校对标新材料智能生产与检测赛项标准,将增材制造模型设计、无损检测等技术融入《增材制造工艺》等课程和实训环节,为学生搭建起从学到用的成长阶梯。

以赛促学、以赛育人,陕西构建起省市校三级全覆盖、师生全员参与的技能竞赛工作机制,通过实施“中职市市赛、高职校校赛”,确保每个专业至少举办1项职业技能大赛。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上,陕西代表队斩获金奖28项、银奖44项、铜奖95项,创陕西历史最好成绩。

为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陕西今年新增2所职业本科学校,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对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的中职学生,按有关规定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围绕职教学生成长路径和多样化升学通道,构建‘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树声说。

“一校一品”

找到专属定位,精准服务重点产业

杨凌示范区马家底村,坐落着一座座雅致的小院,远眺是一片田野——美丽乡村入画来,“画家”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升格为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李松。

2019年,李松接到为马家底村规划旅游项目的任务。他在设计中保留了关中民居的古朴底蕴,又融入现代文旅的舒适理念:让老旧农屋变为白墙灰瓦的精致民宿,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杨凌示范区是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聚焦关中平原小麦农业、秦巴山区特色种养业等领域,成立陕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院、赵瑜旱区作物(小麦)育种工程中心等,通过技术服务、基地示范、企业带动等模式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培养出一批批农业专家和技术能手。

陕西是新能源汽车制造重要基地之一。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多家车企,组建西安泾河工业园新能源汽车市域产业产教联合体,面向生产制造、试制测试、维修服务等关键岗位要求,实施“一年级夯实基础、二年级工学交替、三年级现场实践”的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和产业发展有效衔接。

陕西现有职业学校268所,在校生规模达到80万人,形成了每个县至少有一所中职、每个市至少有一所高职的发展布局。全省职业学校布设3033个专业点,涵盖19个专业大类509个专业。各校依托特色定位,精准服务区域经济与重点产业,“一校一品”成为陕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产教融合

对接企业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

生产车间里,年轻技师们紧盯操作面板,灵活操作控制键,片刻后,高精度火箭发动机燃料贮箱旋压件成型。这些技艺娴熟的年轻人,大多来自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没有西航职院的人才支持,我们很难突破技术瓶颈。”西安博赛旋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梦瑶介绍,2017年起,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约80%的成员来自西航职院,“他们不仅能熟练驾驭高端设备,还深度参与‘大尺寸难加工材料成型’等关键难题攻关,填补了相关技术空白。”

据统计,西航职院每年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输送700余名“蓝天工匠”。这些懂技术、能攻坚的年轻人,正成为区域航空产业升级的支撑。

人才与技术的相互成就,源自西航职院对企业需求的精准把握。西航职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院长冯娟介绍,学校紧扣企业生产实际,将旋压工艺、数控编程等技术标准、生产案例纳入课程体系,还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训导师,让学生毕业前就能上手高端设备,入职后直接参与重点项目。同时,主动开展“访企拓岗”,收集60余家企业1800多个岗位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学校还与企业共建“航空高端制造产教联合体”,联合开设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

近年来,为推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陕西出台《陕西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三张清单”》等,助推陕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陕西省职业学校围绕陕北能源化工、关中高端装备制造、陕南生态康养产业布局,新增专业布点207个,联合本科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平台245个,推动专业集群适配区域产业集群。(吴 丹)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5日 14 版)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