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9-17 14:57:00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2023年,历史教师皇甫幼浩作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从南海之滨的深圳来到西北边陲喀什,开启为期3年的援疆支教生活。
皇甫幼浩在喀什市第五中学任教,其妻子葛秀伟在喀什市第十八小学任教,夫妻俩以知识为基、以爱心为桥,为促进深喀两地教育交流尽心尽力。
从水土不服到心灵相融
“刚来时有点水土不服,风沙大、气候干,我们一家三口轮流生病。”皇甫幼浩回忆。
最艰难的那个夜晚,儿子发着高烧,医院的空气里满是消毒水味和汗味,妻子抱着儿子蹲坐在走廊里打点滴。深圳的母亲突然打来视频电话,想让他们看看留在家里的一岁半女儿。“我迟迟不敢按下通话键,只觉得喉咙一阵发紧。”皇甫幼浩说。
比身体不适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儿子的校园生活。作为当时全校唯一的汉族孩子,小男孩最初显得格格不入。
“爸爸,他们放学后说话就像炒豆子,我只听得懂亚克西。”儿子失落的模样让夫妻二人既心疼又焦虑。
转机源于一把枣红色的热瓦甫琴。儿子放学后,维吾尔族同学阿尔曼抱着琴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喊道:“阿达西(朋友),阿达西,来,一起弹!”没等反应过来,儿子的手就被阿尔曼胖乎乎的手按在了琴弦上。
温暖的画面不断出现。清晨,买买提把妈妈新烤的馕悄悄塞进儿子的抽屉;课间,乃孜热和麦吾鲁旦教他跳新疆舞。没多久,儿子兴奋地说:“爸爸,我们住的地方用维吾尔语讲是玛利亚索得,和别人说谢谢是热合麦特。”
皇甫幼浩参加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用青春向人民报告”演讲大赛,讲述援疆人的故事。
开设“行走的历史课”
作为喀什五中副校长,皇甫幼浩发现学校亟待建立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他主动牵头组织对接深圳方面的资源和专家,自行组建团队、撰写方案,历时一年多完成了学校第一部德育课程规划。
受援学校的常书记评价道:“你理清了我们10年没理顺的发展主线。”皇甫幼浩说:“我们来支教,不仅是上好一门课,更要帮助构建整个教育生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历史教师,皇甫幼浩创新性地开设了“行走的历史课”。他带着学生走进喀什市东南角的盘橐城遗址,给他们讲述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率36名勇士在疏勒(今天的喀什)驻守17年的故事。
“老师,原来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家。”学生巴哈迪尔触碰着古城遗址的断壁残垣,发出这样的感慨。皇甫幼浩说:“‘自古以来’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共同的守护。”
在历史课上,当他讲到喀什的莫尔寺遗址和玄奘东归传播佛法的历史时,一名学生突然说:“老师,原来咱们的祖先早就拉过手了!”
这让皇甫幼浩深受触动:“教育援疆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接力。”
“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教育援疆的舞台”
皇甫幼浩注意到:“有的学生晚饭只吃干馕配自来水。我心里特别难受,我也是农村出来的,知道苦的滋味。”
他资助了10个孩子,每人每月200元餐补,并联系深圳爱心企业捐献物资。“两年累计落实了数十万元的捐助物资和款项。”说这些时,皇甫幼浩语气平静,眼中闪着光。
那把枣红色的热瓦甫琴,他们一家一直珍藏着。如今,儿子已经能熟练地弹奏热瓦甫,跳欢快的新疆舞。那个曾经因为听不懂维吾尔语而失落的小男孩,如今成了地道的“喀什娃娃”。
“这是架起儿子和少数民族同学友谊的桥梁,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民族团结的心灵之锁,彼此融合在一起。”皇甫幼浩说,“民族团结教育,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中,也可以是我们来到这里,走进他们的世界。”
他的支教故事,还写在帕米尔高原,曾多次随支教团赴塔县“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母校“拉齐尼小学”、塔县城乡寄宿制学校送教,与深圳对口支援的深塔中学开展跨县域教学交流,用爱心点亮高原学子眼中的星光,为一个民族的发展成长注入希望。
“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教育援疆的舞台。”在皇甫幼浩看来,中国青年是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援疆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不是一段旅程,是一种传承。”皇甫幼浩说。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窗外传来学生们课间的欢笑声,“教育援疆,需要教师们用行动诠释‘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真谛”。
从喀什的古城遗址到塔县的山巅小学,皇甫幼浩用“行走的历史课”连接古今,用德育课浇灌未来,用爱心温暖当下。他和家人的故事,正是深圳教育援疆工作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9期、9月1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历史教师皇甫幼浩援疆支教——跨越山海育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