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2025-09-17 10:22:27
新疆加大北庭故城遗址保护
千年古城“活”起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文物修复任务重,人手少,加班加点是常事。”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刘潇正全神贯注修复一个陶罐。长条桌上,摆放着近日修复完成的陶瓮、陶盏。旁边玻璃上,贴着三句话:恢复原貌、最小干预、修旧如旧。
今年35岁的刘潇,曾是这座博物馆的讲解员。随着北庭故城遗址不断挖掘,出土文物越来越多,修复人手短缺,他决心学学文物修复。“三四年前开始接触,最初全靠自己在网上找视频学。”刘潇说。后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师王云前来支援。刘潇有了老师,学习进度也加快了。目前,他已成长为文物修复师,独立修复了100余件文物。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处,核心区域占地1.5平方公里,历史上先后为唐代庭州和北庭都护府、元代别失八里宣慰司等驻地。历经千年风霜,北庭故城见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理,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不曾间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其遗址被称为“丝路北道活化石”。2014年,北庭故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遗产点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北庭故城遗址的存在,有力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共同开发建设的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庭故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郭物说。
2016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吉木萨尔县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累计完成北庭故城遗址考古发掘面积2.1万平方米,出土“悲田寺”刻字陶器残片等重要文物3500余件。目前,已完成224件出土文物修复,还系统征集了147件民间文物与370余件文书史料。
吉木萨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永霞介绍,“十四五”期间,吉木萨尔县整合各类资金2.5亿元,先后实施了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性设施建设等24个项目,推动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展示利用。这些项目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守护、建设边疆的历史,让各族群众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
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一场大雪纷纷扬扬飘下,顷刻间覆盖了北庭故城模型——实体模型与虚拟影像巧妙融合,令参观者有时空穿越之感,“我们希望运用现代科技,把北庭故城的历史风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北庭故城遗址焕发出熠熠光辉。”吉木萨尔县文物局局长、北庭学研究院院长马娇说。
来自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的学生们,正在博物馆进行一场“修复文物”的研学课程。他们两人一组,修复破损的陶罐。“看到‘文物’复原,我们很有成就感。研学活动让我们体会到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易,也加深了我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学校七年级七班学生胡拉腊依·欧拉尔别克说。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北庭故城遗址,昌吉州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已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在明确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将“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写入条例,明确提出支持依托北庭故城遗址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创作,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公众。
近年来,新疆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一批批珍贵文物得到妥善保存,一项项考古研究成果问世,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博物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们坚持保护第一的宗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展示,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自治区文博院党组书记徐锐军说。(韩立群 胡仁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