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9-02 11:22:54
近日,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广州北站东侧,两栋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红砖楼,正以“智慧银发乐园”的新身份,讲述着城市更新的“花都故事”。
作为花都区老旧小区连片微改造的标杆,红砖坊不仅让833平方米的闲置空间“苏醒”,更织密了“一老一幼”及特殊群体的民生服务网络,成为闲置资产盘活与银发经济融合的鲜活样本。
老红砖楼蝶变“智慧银发乐园”。花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老楼“唤醒”:红砖里的记忆与新生
“摸上去还是小时候的质感,但住着比从前舒服十倍。”家住附近的陈姨轻抚着清水砖墙,眼前的建筑既熟悉又陌生。这两栋4层小楼,曾是花都的示范住宅楼,见证了花都从“县”到“区”的变迁。然而时光流逝,设施老化让3238平方米的建筑逐渐闲置,成了城市空间里的“沉睡资源”。
改造团队用“绣花”功夫留住了这份记忆:空斗墙的传统砌筑工艺原样保留,岭南庭院式的生态院门“隔而不封”,既透着雅致,又让阳光与风自由穿行。“不是推倒重来,是让老建筑适配新生活。”项目负责人说。
空间“织网”:方寸间的温暖与包容
清晨的红砖坊庭院里,快递小哥在凉亭歇脚,孤独症儿童的妈妈在咖啡厅忙碌,长者们则围着智能健康监测仪说笑。这个曾闲置的空间,如今装下了“一老一幼”及特殊群体的多样需求。
为了让改造“接地气”,专项工作小组用7个月走遍周边社区:针对养老缺口,打造136张专业养老床位,24小时呼叫系统、体征监测设备让长者“居家般安心”;关注孤独症家庭,嵌入“星星幸福舱”公益项目,免费提供咖啡厅经营场地,让妈妈们既能照顾孩子又能灵活就业;惦记户外工作者,开放庭院凉亭,雨天递上一杯热水,夏日送来一片阴凉。
“这里不只是养老公寓,更像个‘社区大家庭’。”入住长者李伯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感受。
合力“破题”:多方携手的创新与共赢
红砖坊的蜕变,藏着一套“多方共赢”的方法论。花都区探索“政府统筹+国企运作+社会资本技术赋能”模式,让闲置资产改造不再“单打独斗”。
政府当好“掌舵人”。区住建局将其纳入老旧小区连片改造整体推进,民政局引入专业养老企业,残联保障公益项目落地,政策资源精准“搭台”。国企做好“筑基者”。区城投集团斥资加固建筑,把0.9米的楼道拓宽至1.2米,加装无障碍电梯和消防设施,让老楼先“安全起来”。民企注入“专业力”。养老企业投资千万元打造智慧康养平台,联动三甲医院实现“医养衔接”,让服务既有温度又有精度。
“以前是‘各管一段’,现在是‘攥指成拳’。”花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多方合力让闲置危楼变成了“民生旺地”。
智慧“赋能”:银发经济的活力与未来
在红砖坊的智慧康养平台上,长者的心率、血压数据实时更新,医护人员通过大屏就能掌握情况;房间里,语音指令能操控灯光、空调,行动不便的长者也能“自在生活”。
不仅于此,这份“智慧”还延伸到了社区:联动老年大学,长者能学智能手机课;对接幼儿园,“隔代陪伴”有了新场景;周边长者饭堂的热乎饭菜,更是每天准时送到公寓。
“不只是‘养老’,更是‘享老’。”运营方负责人说,红砖坊正推动养老服务从“单点供给”向“生态圈”升级。如今,这里不仅是长者的乐园,更成了银发经济的“试验田”——智慧设备研发、适老化服务培训等产业需求随之涌现,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沉睡”的老建筑到“鲜活”的民生空间,红砖坊的蝶变,是花都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更新的缩影。未来,这片红砖墙围起的温暖空间,还将继续书写“闲置资源变民生福祉”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