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9-01 11:44:43
民生周刊记者 李杨诗宇
陕西延安是人民气象事业的发源地。
延河之畔的清凉山深处,延安国家天气雷达站坐落在此。这座搭载着先进气象设备的雷达站,正日夜守护着革命圣地的阴晴冷暖。
雷达站后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往下走,一排简陋的窑洞深深扎进黄土沟壑。80年前,正是在清凉山的窑洞里,新中国第一批气象工作者学习、成长。
“一边识云朵、一边挥锄头”
1945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清凉山创建了首个气象训练队。人民气象事业的种子生根发芽。
“为期3个月的培训中,学员们在清凉山的窑洞里,用膝盖当桌、石木当凳;以锅灰制墨,兑水来写笔记。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掌握了通信与观测知识。”气象训练队旧址前,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讲解员袁梦介绍道。当年,学员们晨起出操、上课、学习、讨论,夜晚点名熄灯,节奏紧张、生活艰苦、任务繁重。但这些反而磨炼了学员们的革命意志,培育出艰苦朴素的作风。
课间休息时,学员们挥起锄头耕地种菜。窑洞旁那片菜地,不仅是补充营养的来源,更见证了他们“一边识云朵、一边挥锄头”的奋斗岁月。斑驳的土墙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标语虽已褪色,却依然诉说着那段上课学观测、课余做劳动的日子。
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中,新中国第一批气象工作者将“观天测地、服务人民”的信念根植于人民气象事业的起点,不仅为解放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气象保障,更让红色种子牢牢扎根黄土高原的沟壑间。
80年光阴流转,革命热土上,气象事业不断更新向前。
观测场旧址,数字化天气雷达拔地而起,气象数据监测已实现自动化;窑洞旁的菜田依旧充满生机,胖乎乎的黄瓜挂满架,紫红的茄子个个油亮饱满。
而当年的那份坚守,已成为护航延安气象高质量发展和延安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批又一批气象工作者循着先辈的足迹,正延续着“一边识云朵、一边挥锄头”的精神,继续书写“观天测地、服务人民”的故事。
陕西延安,精密、精准的气象服务助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图/马楠)
做准、做好每一次预报
陕北高原的夏天,丰收的希望在苹果树枝头悄然生长。
走进志丹县保安街道张沟门村,处于膨大生长期的苹果幼果套着黄色保护袋,挂满枝头。
苹果在延安大面积“安家”的历史已有80余年。1940年,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院引入西洋苹果苗木,到延安光华农场试栽。
现如今,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市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致富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全市224.8万人口中,近一半的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产业收入占农民经营净收入的61%。
然而,延安苹果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春夏之交的花期冻害是延安苹果丰收要面临的第一道坎。
“黄土高原坡高沟深,天气变化大。春夏之交正值苹果花期,一旦遇上冻害,就可能对苹果花造成致命损害,会导致苹果大面积减产。”延安市气象局局长王维刚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当前全市果园霜冻高风险区占全省40%,气象灾害已成为当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这块“绊脚石”,确实曾给果农带来沉重打击。
“一场霜冻,就可能让果农的所有努力归零。”志丹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张宏感慨道。
苹果花期低温冻害的防御关键在于果园温度的观测与预报。但由于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各地的气温差异显著,甚至同一果园内的温度也不尽相同。过去,面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果农只能被动应对,把温度计挂在果树上监测温度。甚至在半夜,一家人轮流打着手电筒到果园查看,不仅遭罪,还常因信息滞后错过最佳应对时机。有的果园曾因连续遭遇花期冻害,果树大面积冻伤,几乎绝收。
这两年,情况有了新变化。
“多亏有了‘气象小哨兵’,现在手机上就能随时查看果园的气温!”张宏口中的“气象小哨兵”,是延安市气象局专为苹果产业量身打造的两要素果园气象站。这些藏在果树间的“小哨兵”个头不大,功能却不小。不仅实时监测着不同地势果园的温度湿度,还能通过物联网将信息实时传至果农手机,果农打开“苹安天气”小程序,足不出户就能清晰掌握自家果园的气温实况信息,从容应对天气变化。
“去年4月,一次低温冻害天气来临前,我提前3天就收到气象部门的预警,及时熏烟维持了果园局部温度,成功保住了400亩花期苹果。”志丹县城关村果农安光荣说,“要是花冻坏了,一年啥收成都没了。”
“近年来,围绕苹果产业,我们在全市果园中建设了475套小型智能气象站、1670套两要素果园气象站,让延安苹果气象监测站的平均间距从原来的23公里缩至4公里,低温监测误差由5℃缩小至0.5℃,大幅提升了花期低温冻害果园实况监测能力。”王维刚说,除了完善硬件设施,各区县气象部门还针对苹果产业推出精准化气象服务。通过短信、微信群等便捷渠道,将最新气象预报信息及时发送给果农,为苹果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守住苹果花就是守住收成,守住老百姓的钱袋子。一定要把预报做细、做准了。”
微风拂过,果树间的“气象小哨兵”悄然探头,将精准的气象数据化作一颗颗稳步成长的“致富果”。
织密织牢产业“防护网”
春天“护花”,夏秋“护果”。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极易发生极端强对流天气。6月至9月,冰雹往往突然来袭,而此时正是苹果生长关键期。
“原来能卖3块钱一斤的苹果,要是被冰雹砸了,残果最多就能卖5毛钱一斤,还不好卖。”吴起县吴起街道侯岔村果农刘岳说,冰雹一直是当地果农的“心头大患”。
吴起县地处延安西北部,是延安冰雹的主要源头之一。为此,近年来,延安市气象部门针对性实施冰雹源头防御工程,稳步推进吴起县开展冰雹源头防御试点,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冰雹灾害风险。
“今年全县已经作业30多次,有效遏制了冰雹灾害发生、减轻了灾害损失。”吴起县气象局技术人员杨光说。
除了源头防御试点,全市层面的灾害应对能力也在持续提升。“目前,延安已基本形成‘协同观测、智能识别、联合防御、科学作业’的智慧人影体系,面对冰雹灾害能做到‘打早、打小、打足’,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王维刚表示。
除了主动防灾,气象智慧与苹果产业的深度相融,还催生出独具特色的风险保障路径。比如今年苹果花期冻害天气指数保险的推出,就给果农再吃下一颗“定心丸”。
当前,延安市在洛川县、吴起县开展苹果花期冻害天气指数保险试点。今年,两县共承保苹果园2.07万亩,保费规模达135.54万元,为果农提供了2696.36万元的风险保障,让果农在面对气象灾害时更有底气。
吴起县吴起街道刘河湾村村民张军今年第一次承包果园,还没等到收获,今年5月就先遭遇了冻害。“当晚果园里的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1.8℃,大概20多亩地受了灾。”正在为减产发愁的他,没想到出险第二天,保险公司就赶到果园定损,确定赔偿额度。“经过核验,我很快就拿到了1万多元的保险理赔款。”
“这要在以前,得等苹果成熟后才能赔。”中国人保财险吴起支公司保险查勘定损员张海航说,苹果花期冻害天气指数保险以气象数据为触发依据,进行精准赔付。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查勘定损的难题,还提高了理赔效率,将赔付时间缩短了4至5个月。
从清凉山窑洞中播下第一颗气象的种子,到如今悉心守护每一颗延安苹果,人民气象事业已走过80年光辉历程。
今天,一颗延安苹果蕴含“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的初心,藏着智慧农业的密码,映照出气象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它承载着果农丰收的期盼,更孕育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
在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黄土地上,气象服务与苹果产业相融相生,正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8期、9月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陕西延安传承红色基因,精测气象变化(主题)气象服务助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