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民生微视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电视 > 民生微视

雄鹰酱油:传承古法酿造工艺,创新搭建健康品牌

来源:民生网2025-01-20 10:12:11

 

“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一勺酱油,一日三餐,调味增鲜。几乎家家户户做饭都少不了。

“酱油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古代,酱油的作用远不止于调味。”江西鱼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红鹰说。

《本草纲目》有载:“酱汁灌入下部,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飞蛾虫蚁入耳;涂猘犬咬及汤火伤灼未成疮者有效;中砒毒,调水服。”

在余红鹰看来,古往今来,这一看似寻常的调味品,浓缩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为烟火生活提色增鲜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承古法创新路

在江西鱼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露天晾晒场,3000口千斤缸整齐排列,微风过处,浓郁的酱香钻进鼻腔,搅动味蕾。

始于1885年的和馨酱园,其酿造历史已有百余年。百年来,人们遵循着浸豆、蒸豆、拌料、制曲、晒酱等传统工序,将这抹浓郁的酱香代代相传。

在余红鹰眼中,好的产品绝非一蹴而就。雄鹰酱油浓郁酱香的背后,不仅是道道工序的积累,也是酱油发展千百年来劳动智慧的结晶,必须守好这份手艺。“我们就秉持着一个信念,祖辈怎么酿,我们就怎么酿。”

然而,道道工序,看似简单,市场浪潮前,坚守并不易。

江西鱼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第六代酱油非遗传人杨普伟对于这份不易感慨颇深。

“现代工业下,酱油的酿造时间被大幅缩短,甚至7天就可以出一瓶酱油。而传统古法酿造,发酵过程就得至少半年。”在他看来,工业化生产,效率高了,味道却不再是记忆中的“老味道”。

古法酿造,讲究“日晒夜露、春酱秋油”。一瓶古法酿造的酱油,要经过至少半年的发酵过程,且对工匠的经验和手法有较高要求。酿造过程中,什么样的酱色适合翻酱,什么样的时机选择淋油,都有讲究,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

“古法酿造能最大程度保有酱油的醇厚鲜香。”杨普伟介绍,氨基酸是酱油鲜味的来源。其含量是衡量酱油品质的重要参数之一,与酿造时间息息相关。只有经过时间和阳光的配合,才能充分地将黄豆、小麦中的蛋白质分解成酱油所需要的氨基酸,酿造出营养健康的酱油。

“如此发酵、沉淀后的酱油,是鲜亮的棕红色,像琥珀一样晶莹剔透,闻起来有浓浓的酱香。整体比较黏稠,能挂住壁,稍微摇晃摇还会浮起较多泡沫,不易散去。”杨普伟说,古法酿造虽然辛苦,但只有慢工出细活,才能酿出真正的好酱油,“希望能够将这种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醇厚浓郁的酱香氤氲在空气里,如何更好地守护这份古法匠心,余红鹰认为,仍需在不断学习中与时俱进。

余红鹰表示,近年来,江西鱼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坚持古法酿造的前提下,实施酿造建设标准化、浇淋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工艺标准化。并创新采用低温膜过滤技术,过滤掉酱油中的杂质的同时,更能保留住酱油的原始风味。

“我们希望能用现代科技保持产品的健康营养与品质稳定,将古法酿造技术传承下去。无论如何变,时间与阳光的味道不能变。”余红鹰说。

老字号酿造新故事

时光酿造着醇香,也在创造新的故事。

在今天,人们不光吃得美味,更追求要吃得健康。一瓶酱油,随着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承载着健康中国、树立大食物观的大计。

向消费者提供健康美味的优质产品,是食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现在,人们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向追求吃得健康。作为‘江西老字号’企业,我们也在与时俱进,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发掘酱油的健康价值,加强酱油健康推广,打造真正健康的品牌。”余红鹰说。

在她看来,发掘酱油的健康价值,首先,要从材料源头抓起。大豆、小麦等原材料受地理位置、土壤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品种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坚持从源头把控,才能酿造出好酱油”。

如果说原材料为酱油的健康、营养品质奠定基础,那么产品的进一步丰富,正在拓展酱油健康价值的更多可能。

余红鹰介绍,近年来,公司正不断探索、开发酱油品类新产品,以发掘酿造酱油更多健康价值。“目前,围绕酱油品类,我们已经衍生出母子酱油,黑豆酱油,酱油咖啡,软黄金酱油,松茸酱油等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各样需求,引领健康消费习惯。”

丰富品类之外,如何提升消费者对于品牌健康的认知,余红鹰表示,公司正通过打造非遗传承科普基地,传播中国酱文化知识,让更多人走近古法酱油酿造工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什么是健康酱油,知道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酱油。

四季更迭,传统工艺正在现代描摹间不断更新向前,也让香味历久弥新。

(记者 朱浩铨 李杨诗宇)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