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民生网2018-07-13 16:00:20 吴永健 名医 疾病
采访吴永健的地点,是在他位于北京阜外医院的办公室。办公室不大,摄像师在架设两台摄影机位时,也有点犯难。
刚从手术台下来的吴永健,简单换了件上衣,便按照约定时间微笑着坐到了记者面前。在接受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的采访中,这位收获诸多省部级以上荣誉的知名心血管病专家,与记者谈及的,不是那些引以为豪的临床医学成就和在业界的权威地位,而是他从医30年的个人心得和对职业医生社会责任的理解。时而咬唇深思,时而开心畅谈,吴永健为自己规划着50多岁以后的事业方向。
出生医学世家
谈起自己的出生地临沂沂蒙山区的老家,吴永健侃侃而谈,对抚育他成长、带给他快乐的那个远方的村庄,对其历史他如数家珍,释放出对故乡的浓浓情感。
今年53岁的吴永健出生医学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也正是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吴永健挚爱医生这一职业。1983年,吴永健填报的高考志愿与众不同,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项志愿,他全都填的是医学专业。随后,吴永健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如愿进入山东大学医学院就读。
“大学很平淡,就是学习和玩儿,当然学习是第一要务。”谈起自己5年的大学生涯,吴永健多次用“简单”和“快乐”来形容。他说,有人把大学生活过的丰富多彩,但自己的大学生活除了学习外似乎没有太多的色彩。
“单纯就是最高的境界,什么都不用想,快乐地学习!大学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终生受益。”吴永健说,大学期间除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锻炼了很好的身体。
1988年,吴永健大学毕业。作为家里的长子,家人都希望他回临沂老家工作,但是吴永健却更愿意选择北京。在他的坚持下,家人最终同意了,他也如愿进入国内医学的最高研究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其附属阜外医院当上了一名住院医师。
“此前,我从来没来过北京,就是很向往,就是想看看天安门广场,想看看中国最高的医学殿堂是什么样子。”吴永健说。
吴永健获评“京城好医生”颁奖现场
三个不同的十年
自1988年吴永健大学毕业,到今年正好30年。按照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心智成长过程,吴永健把大学毕业以来的这30年,清晰地划分为3个不同的十年。
“第一个十年,是继续学习的十年,这十年我完成了所有心血管学科该读的课程,心脏病的理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吴永健说。在北京阜外医院工作两年后的1990年,他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并于1994年获得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1996年,吴永健在中德医学交流基金和DFG研究基金资助下,前往德国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工作,继续冠状动脉病理生理学研究和心血管临床技术训练。1998年8月,吴永健回到阜外医院,在心内科担任主治医师,1999年升任副主任医师,2004年晋升为主任医师。
“第二个十年,是做手术的十年。”吴永健说,从1999年到2008年这个十年里,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临床医疗,一个接一个地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其冠脉介入治疗手术量每年都超过1500例,成为全国心脏手术数量最多的医生,还帮助国内200多家医院开展心脏介入手术。“从早做到晚,我自己也不记得一天做过多少台手术了” 。
“其他医生不愿意接的手术,我都愿意试试。这样的镜头在我身上曾无数次重复。”吴永健认为,作为医生,应该有责任与担当,不能放弃任何挽救生命的机会。每次接到有难度的手术,对他都是一次挑战。不过,吴永健说,每次挑战,医术就会有进步。“压力、紧张就是进步的来源。”
吴永健说,做手术的这十年与大学生活一样,也是简单和快乐的。那种挑战成功,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他认为“就是一种自我愉悦”,也让他看淡了所有的荣誉和各类奖项。
“第三个十年,是带研究生、研发新技术的十年。”吴永健说,2008年,他获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此外,他在临床医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发力,荣誉接踵而至。
而吴永健认为,这个十年则比较复杂。“想简单都不可能了,国家给的任务多,牵头了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责任重大;加上前十年成就的影响,很多病人都直接找到我,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
吴永健直言这个“痛苦的十年”,让他懂得了放弃,他不会再任性地去挑战高难度手术,也使其团队保持一种平和的状态。“因为你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病人的要求。”
吴永健从医30年收获众多荣誉
用“心”在看病人
谈起30年的从医感受,53岁的吴永健坦陈:对生命的理解不一样了。
“也许你认为医生每天都看到生命在消失,就会麻木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吴永健说,“以前看的是病,而现在看的是病人;以前用医学技术看病,现在用心来看病人。”经历了多年的职业生涯,他已习惯了用心去体验病人,对每一个生命都充满了敬畏。
“我要将这一体会不断地讲给我的学生、同事和同行们。”吴永健说,要真正从病人的内心出发,帮助他们走出恐惧和顾虑。
目前,吴永健的学生已有5名获得博士学位,另有6名博士研究生在读,其中一名学生考取教育部联合培养项目,在美国进行一年半的科学研究和训练。三名学生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名学生成功获得高校创新基金,一名同学获得协和青年基金。
作为国内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手术量最大的术者,吴永健还是我国最早开展不用开胸经导管进行主动脉瓣膜置换的专家之一。
这是一项风险系数和难度指数极高的心脏介入技术,主要用于不能常规外科开胸的高危患者,在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的支持下,经过近几年的艰难探索,该项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为众多已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此外,吴永健研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人工瓣膜装置——VENUS-A,摸索出一套术前评价方法和术中操作方案。该项目在全国5个中心完成的101例患者中,30天内死亡仅为3例,远低于国外报道。
2014年9月13日,在全美介入心脏年会(TCT)的开幕式上,吴永健携其项目团队在阜外医院向TCT实况转播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使用国产人工瓣膜(VENUS-A)为一例主动脉瓣狭窄(二叶瓣)患者实施置换瓣膜。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会议开幕式上转播TAVI手术,在我国TAVI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TAVI操作技术走向成熟。
吴永健不断开展心脏病诊疗新技术研究,他率领团队利用经皮左心室辅助(Impella 2.5),为二例严重心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实施了冠脉介入治疗,又协助完成一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左心辅助。这三例手术为亚洲经皮左室辅助的首三例。
吴永健团队参加2014美国TCT年会开幕式TAVR手术直播
推动疾病管理
今年,吴永健已开始规划接下来的十年。他认为,50多岁是人生的最好阶段,是二次创业最好的时期。
“作为一个职业医生,社会和周围的人希望你做更多的事,你就要义无反顾承担。”吴永健充满自信,认为“第四个十年里他会很释然,做任何事情都会很好”。
针对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挂号难、住院难而社区医院门庭冷落的现状,吴永健潜心摸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心血管(PCI)患者长期规范化管理模式,评价各种危险因素对患者长期预后影响,2013年他首创PCI术后患者管理模式。2014年新纳入12000余例患者,目前覆盖全国30000余例PCI术后患者,有效地降低PCI患者的复发率。
“光治不管,不叫医疗,更不叫医学。”近年来,吴永健对现有的医疗模式的有了更深的思考。“对病人的服务不仅仅是在医院的治疗,要延伸到出院后,甚至终生。” 他说,中国已进入慢病阶段,我们要改变过去常规看病的思路,适应现在的发展。
疾病管理,则是吴永健第四个十年努力的方向。“运用健康大数据,大健康的理念,分级医疗的大的背景,进行疾病康复,管理,预防。出院后患者的管理,则采取可穿戴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吴永健对记者描绘着未来疾病管理的图景。
“50岁前是命题作文,50岁后是自选题目。”吴永健这样看待人生与事业的发展。他已着手动用自己的资源推动疾病管理,其管理模式已开始在北京顺义区实施。
在吴永健看来,下一步,疾病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要进入商业化模式。“我们要重新学习康复知识,掌握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用畅想AI和机器人公平地管理我们的病人。”
吴永健说,疾病管理在国内的发展刚刚萌芽,还处于零星与分散的状态,也没有形成理论体系,需要国家的重大项目来主导,从而进入政府监控状态,引导其规范化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不了几年,疾病管理就会成为一门完整的专业。”吴永健希望与社会各界力量一起努力,推动疾病管理的发展。
(记者 陈文波 朱浩铨)
附:人物简介
吴永健,男,1965年出生于山东临沂,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同年就职于北京阜外医院任住院医师;1990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994年获得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中德医学交流基金和DFG研究基金资助下在德国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工作,1998年回阜外医院做心内科主治医师,2004年晋升为主任医师。
吴永健是中国致公党党员,现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阜外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兼任52病房主任、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厦门医院心内科主任。获首届京城好医生之“金牌好医生”称号,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