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两会特稿丨全国政协委员沈开举:“双一流”大学建设,政府“放管服”是关键

来源:民生网2018-03-15 15:12:09 双一 特稿 政协委员 关键 政府 全国

此次来北京,全国政协委员沈开举除了带来《土地管理法》修改提案外,在“双一流”大学建设问题上也提交了自己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沈开举 郭拴敏 摄

推进“双一流大学”政府加大“放管服”力度

沈开举1980年考上郑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上大学开始就没离开过学校。自诩为“教书匠”的沈开举,无疑是几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建设“双一流”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已是成绩斐然。

时任郑州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沈开举,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教学和考察经验,认为要想继续推进完成“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政府对待高校要像对待企业一样,加大“放管服”力度,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自身也要切实提高认识,严格执行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施方案。

师生比严重失调影响“双一流”大学建设

“双一流”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简称。纵观世界一流研究型高校的师生比,教师人数甚至比学生还要多,这样的师生比对于国内“双一流”高校是想都不敢想的。

以沈开举任职的郑州大学为例,全日制学生已逾7万,可教职工人数只有5700,以这样的师生比来提升高校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是十分困难的。可见,师生比问题已成为制约各高校建设“双一流”进程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针对目前中国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调的问题,沈开举有自己的观点:“政府一直在倡导对企业的放管服,其实对高校也可以这样做,权利不能都掌握在行政部门手里。现在的高校往往是想建设平台,没有平台搭建权;想招生,没有招生指标。”

真正需要杜绝的是“真文凭假博士”

博士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众多高校的新兴学科经过多年精耕细作后终于获得博士招生资格,但却没有招生指标。最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的方法应该“宽进严出”的模式,既照顾“量”,又保证“质”。沈开举认为,真正应该控制的不是招生指标,而是那些一天书都没读,一堂课也没上的“真文凭假博士”。

沈开举希望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加大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及享受国家管理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建议政府要像对待企业一样对待高校,尊重高校办学和招生的自主权,尤其是博士生招生指标上的自主权,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双一流”大学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建好的

要把“双一流”大学建设好,除教育职能部门继续落实对高校的“放管服”之外,高校自身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不能敲锣打鼓就把双一流大学建设好,要切实提高认识,明确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国家的实施方案所提出的目标任务执行,同时要尊重教育规律,不能搞教育大跃进,着力解决目前制约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短板问题。”

沈开举告诉记者,这个短板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问题。

人才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第一资源

7日上午,习近平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听完10年前归国创业的袁玉宇代表发言后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曾提出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核心的人才观。

与记者谈及人才问题时,沈开举显得神采奕奕。“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掌握在人才手中,所以科技革命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人才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沈开举建议,在人才引进问题上,高校要端正态度,求贤若渴,引而不竭。首先要引进好人才,其次要能留住人才,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条件,把提高工资待遇、建立人才公寓纳入到人才建设的工程中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才能真正解决双一流大学建设发展的短板问题。

(记者郭拴敏 宋盈莹)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