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年货变迁背后

来源:民生周刊2018-02-07 11:17:59 年货 背后

从凭票供应到年货大集,再到鼠标点一点购遍全世界,年货日益丰盛。如今,人们考虑的问题不再是买不买得到年货,而是如何买到更好的年货。

年货变迁的背后其实是改革开放40年来市场的发展。而伴随着年货的变迁,新年俗也在不断产生,中国年已经附上了浓厚的时代气息。

△春节临近,农贸市场更红火了。图/郭鹏

关键是收入水平提高了

今年61岁的徐玉华“怕”过年。他是家里的长子,80多岁的老母亲健在,过年的时候家里客人多,他得从腊月忙到正月。“最怕过年的时候是在二十来岁那会儿,办个年货好难。”徐玉华回忆,当时有个堂兄在供销社工作,每到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都找他帮忙买东西。

“计划经济时代,过年也就买点瓜子、花生、点心,品种很少,有的还需要凭票供应,排队购买。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市场化,年货的品种也就越来越丰富,购买越来越便利。”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路路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最近,徐玉华又开始频繁逛超市了,“想起什么就去买一趟。”现在让他发愁的是,过年要买的东西总是太多,自己在超市和农贸市场上买,儿子女儿在网上买,亲戚朋友也送一些,各种年货、礼品一个房间都放不下。“一不留神就过了保质期。”

儿女们买的东西里有不少是进口的,“各种外国字,看不懂。”徐玉华说。不出国门,就能买到全世界的东西,他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近年来,网购年货、海淘年货越来越普遍,有人甚至担心,各种“洋货”会冲淡年味。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这种担忧大可不必,海淘只是为了满足需要。现在人们的生活跟过去完全不同,这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买全世界的产品,是经济大国崛起的必然。如果有这个能力,也具备这样的审美情趣,就可以在全世界选购商品。改革开放之前,这样便利地买进口商品是不可能的,现在可以,这样也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时代的年味。”

在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看来,现在年货供应丰富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更重要的是购买更便捷。“生鲜都能快递,可以说,没有买不到的年货,某种产品销售一空的情况也很少。过去年货稀少、奇缺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过年守夜的桌子上可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东西。”

从凭票供应到集市供应,再到网购全世界,年货的种类及购买方式都在逐年变化。“这背后实际上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另外,电子商务渗透率高,为网购全世界创造了基本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签订了15个自贸协定,在自贸区实行零关税,这让我们有能力、有渠道购买国外的商品,进口商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赵萍分析。

她提醒消费者,过年的时候买进口保健品送亲友的尤其多,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渠道。比如一般贸易实体店,或者大电商平台的自营渠道。

拥抱新年俗

伴随着年货的变迁,年俗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一到腊月,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如灌香肠、做糍粑、做糯米糖等,但现在这些吃的东西都能很方便地买到,商家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差,很多人图方便,不再自己手工做了。

“其实手工做的年味,是一种记忆的传承,现在这种手工工艺逐渐减少了,是有一些遗憾。”万建中表示。

据他分析,这也是由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家里老老少少很多人,手工做能节省一大笔钱。现在一家多的也就五六口人,家庭成员少,手工做年味费工费时,做多了还吃不完。 “其实遗憾也是不必要的,这是新的年俗的演变,我们要拥抱新习俗的产生,比如现在很多人选择出国旅游过年,也有很多家庭选择在餐馆吃年夜饭。”

网络已经深度渗透到过年的各环节。点开各大购物网站,扑面而来的都是“年货节”,微信抢红包也是新年必不可少的节目。

“网络已经成为年俗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演变,为过年增加了新的内涵,是一种时代气息。”万建中说。

再过20年,领着微信红包、看着弹幕、吃着天南海北的年货乃至到境外旅游过年的一代人,将会如何看待这些新年俗?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罗小茗认为,每一代人都会根据他们的成长经验和社会认知重塑年俗。只是我们需要辨认,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社会仪式的新旧年俗,究竟如何区别于一般的消费行为,如何在人们的集体记忆中打下真正的印记,从而使社会可以在这一基础上,往更好的方向延续。

作为一种节日消费品,年货在年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承载着年味,也寄托着亲情。万建中认为,不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应该丰富文化年货。春节的文化节目,不是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就够的。“既然我们反对过洋节,那么就应该让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得更好。”

他建议,政府应该为过年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多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比如北京的庙会,不应该只是摆摆摊、卖卖货,而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内容,可以引入一些地方戏、说唱节目,邀请民间艺人在春节期间到庙会或者一些公共场所表演,展示传统文化。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