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8-02-01 15:35:14 意韵 杨晓旭
当代艺术家虽然过着现代化的生活,但是艺术思想和对艺术的追求几乎没有改变,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杨晓旭先生从黄公望入手,精临王蒙、倪瓒、吴镇诸家,后研习清“四王”,上追“董源、巨然”,多年专攻隽秀飘逸的南宗山水,描绘峰峦晦明、洲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几十年来,历代名家名作,心追手摩,笔耕不辍,反复临摹,深钻细研,尤喜对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其为样本反复无数次临摹,每有心会之处,便拊掌称赞,兴奋不已,几近痴迷。
在学习研究《富春山居图》时,杨晓旭刚开始非常认真的临习,一丝不苟,模仿黄公望怎么用笔怎么用墨,绝不含糊,结果临出来以后“四不像”,杨晓旭觉得十分困惑。《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顶峰之作,用笔潇洒、随意,那么临摹者是不是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思路,也潇洒的临摹呢?结果更加糟糕,最后杨晓旭觉得黄公望绘画过程,任意挥洒,这基于黄公望扎实的笔墨功夫,灵活的笔墨技巧,当代的画家基础远远不够,放松则更加失态。所以说很多传统文化都是艺术家骨子里自然流露,这种自然表达基于深厚的功底,否则,空谈创新只是“东施效颦”。
杨晓旭先生每天探索山水绘画之余,坚持练习楷书,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临摹百遍有余,《虞恭公温彦博碑》也临了四十多遍。在临习书法过程中,杨晓旭喜欢追根溯源,一级级的向上走,这个习惯使他受用匪浅,比如:大家好像都认为颜真卿学欧阳询,可是他和欧阳询截然不同,实际上颜真卿学的是张旭。“颜鲁公得张旭之楷法”,也就是说张旭的楷法,颜真卿学的很深入,杨晓旭临习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时,觉得不太像欧阳询,于是向上追溯,找到张旭的楷书《郎官石柱记》,反复临习以后,才发现颜真卿就是学张旭的。顺着脉络,了解来源,这是一种对书法的理解,需要理解他的真谛,书法才能有进步。
在临习《富川山居图》过程中,杨晓旭兼临黄公望《九峰雪霁图》等作品,又追溯“元四家”各时期的作品,揣摩历代名作基本画法、技巧,体会历代名家创作中的思想和历史背景,兼众家之长,然后再临《富春山居图》就事半功倍了。
为艺术素材的需要,杨晓旭迷上了摄影,每到一个名山大川,都会拍下来,作为创作作品中的一个元素。生长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他十分眷恋草原风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自然界的风光千变万化,任何一个自然风光,融入到作品中也要与思想吻合,在艺术布局上,要有自己理解和创作的过程,提炼照片中拍摄的自然风光而不是模仿,一处风光景色对艺术家来说仅仅是一种触动,一种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