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公共文化建设 重要民生福祉

来源:民生周刊2017-11-15 14:49:30 福祉 文化建设 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广泛,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建设如何呼应这个时代的召唤、呼应人民的需要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几十次提到了“文化”一词。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除了物质文化建设,还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建设关乎民生福祉。

为民谋福

从黑龙江边防哨所到海南三沙群岛,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地到地震洪水灾区板房……这些年来,10万多人次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开展采风创作、慰问演出、文化惠民活动。

河南开封在几年前正式提出“文化+”战略,文化元素与城建、旅游、工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仅促进文化繁荣,还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湖南省的祁剧保护传承颇多亮点,过去5年,相关部门对文化建设高度关注。每年送戏下乡200多场,不仅惠及民生,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夯实了基础。

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加到30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提高到4.07%。过去5年,我国文化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长、文化产品与服务不断多样化……文化建设彰显一个大国的蓬勃活力。

过去5年,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加丰富、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显。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和具体措施,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服务体系框架;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大。

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是评判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价值标准。5年来,各级文化部门坚持需求引导的原则,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比如,青岛、成都、焦作通过打造文化超市,采取个性化、“订单式”服务。在“互联网+”的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创新。通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工程,以及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等项目,使群众获得数字文化资源的手段更加便捷。针对农村、偏远山区、牧区和海岛等地广人稀地区开展的流动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了文化公平的切实体现。

过去5年,文化系统努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民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实现。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确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加强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能力增强、覆盖面扩大,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丰富性前所未有。可以说,经过这5年的加速发展,我国基本告别了文化资源短缺状态,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现代化图书馆一角。

行稳致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很大程度来源于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目前就总量而言,我国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出版物、影视剧、演出等都不算低,但人均拥有量不高。我国现有4873家博物馆,而且还在以每天至少1家的速度快速增加,但距离美国35144家博物馆的规模仍有较大差距。虽然我国电影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观影人次仅有美国的1/10。现实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既要有规模也要有质量,只有在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提升质量,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

有评论指出,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外,人们在文化、心理、艺术、美学、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高雅文化、传统文化内容正在被大家接受。这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年轻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因为受教育水平高,也会推动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提升。

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方面,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生产数量很大,缺少精品力作,有高原没高峰的现象切实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地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消费发展也非常不均衡。这些都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要补齐的短板。

有业内人士认为,不仅文化产业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公共文化事业也同样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部门必须改变单一产品简单填补群众闲暇时光的“短缺”思维定式,加快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养的现实和长远需求,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也要保持理性,有评论指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在传播方式方法上,要跟上传播新形势、用好传播新手段,探索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相关部门只有切实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文化发展深深植根于群众内心和百姓生活,才能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瞩望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让公众充满期待,只要胸怀理想、信心满满,文化建设必将阔步向前、行稳致远。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