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民生视点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视点

两会上的村支书(四)李振生:扶贫带来的快乐远多于做企业

2017-03-06 16:48:15 村支书 李振生

他用了10余年时间,带领村子探索出一条“经济先行、文化引领、科学发展、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子,将这个不靠山不靠海、面积仅1平方公里、原本贫困落后的蓉中村,打造成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联系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

不管是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还是一个村的村支书,李振生想要表达的是始终只有一种理念,一种可以造福子孙万代的理念。他说:“我深爱这片土地,我要和员工还有村里人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

创业:有志者事竟成

李振生出生在梅山镇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什么苦活都干过:捡柴、拾猪粪、卖冰棍、挑沙石等,再后来,他外出谋生,当过工人、采购员,生活窘迫的时候,还睡过马路、树丛。

一个人在外打拼的艰辛以及被贫穷所困扰的李振生渴望知识,立志有一天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经过十几年的磨炼,已经积累了创业原始基础的李振生选择回乡创业。1976年,李振生创办了南安市蓉中石油化工厂,也就是莱克石化有限公司的前身,并于1987年正式改名为福建莱克石化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李振生长期奔波在销售一线。谈起那段日子,他不禁感叹“销售员在那时是社会上最底层的人物。有时,我们为了得到石油公司计划外的几种原料,不得不想方设法四处公关。”

当时南安的物流业并不发达,通信也相对落后,再加上人员的不足,蓉中石油化工厂效益增长缓慢。但李振生始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不管多难,必定能做好。”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

直到1988年,企业经营状况逐渐好转,公司开发了多种石油产品,产品销路也渐渐打开。1990年是莱克石化发展最快的一年,这一年,莱克石化成为国内第一家研发出合成制动液的公司,产品质量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莱克石化与南京汽车制造厂开展合作,莱克制动液一举打败了国际进口刹车油,被南京汽车制造厂指定为汽车专用油。之后几年,莱克石化在全国建立了销售网络,它的合作伙伴也拓展到外国公司。莱克石化开始引进国外高新技术,生产高级润滑油。

虽然莱克石化业绩每年都有增长,但由于本身长期服务本地,营业额一直难有大突破,企业的发展规模也因此受限。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及客户对物流需求的增加,李振生发现莱克地处偏远的乡镇,并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于是开始选择高端油品,并与国际市场接轨。

2000年,开始有不少海内外的大企业邀请莱克石化到大城市投资发展。李振生“舍不得家乡”。作为蓉中村的村支书,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就是要带动全村的人一起致富,提高村里人的整体素质。“我希望莱克石化可以发挥村里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其他企业一起发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振生本着这个理念,坚持把莱克石化的总部设在蓉中村。莱克石化的工业发展及企业文化,为蓉中村创造一个好的人文环境,给村里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让更多的人才可以来到莱克,留在莱克。

扶贫:攻坚必须先去脑中的“穷根”

李振生有很多头衔,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党委书记、福建莱克石化公司董事长、蓉中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梅山实验学院董事长等等。不过,在面对采访,他谈得最多的还是扶贫。

他说“自己也是从贫困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更能切身体会到落后地区广大群众的困难和渴望。”“甩掉‘空壳村’的帽子,一味地给钱是不对的。”扶贫,最终还是靠发展来实现,而不是让贫困村总是“等、靠、要”。

“脱贫致富,起步时可以靠外界‘输血’,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身‘造血’。”“扶贫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到质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蓉中村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借力城乡统筹共建政策,引入电力公司、农业银行等20余家共建单位财力和技术,并自主创办和发展莱克石化、蓉中工艺厂等10多家村级企业,蓉中村多年来以“工业兴村”成功走出了“造血发展”的脱贫路。

作为“明星村”带头人,李振生从2012年起获邀指导帮扶甘肃省会宁县钟家岔村、武山县北顺村和福建省宁德市下党村等国家级贫困村脱贫致富。带着一支由10余名村党委成员、企业家、退休公务员等组成的扶贫志愿者团队,李振生马不停蹄展开“千里扶贫”。

在走访了将近20个贫困村后,李振生深深体会到,贫困村之所以长期贫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思想不解放、观念滞后,具体表现为:安于贫困、乐于贫困、不思进取、不愿拼搏、怕担风险;等政府扶贫照顾,靠救济坐享其成,要钱、要物、要政策,就是不要求“断奶”。而贫困村又几乎是“空壳村”——经济落后,缺乏劳动力,基层党组织的班子一般3-5人,村书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无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帮助规划道路建设、联系企业推广产销合作、带领青年村民学习创业技能……每年来回十几趟,李振生等人并未申请政府的大额扶贫资金,而是决心带动贫困村自身实现转型,李振生说:“暂时的补贴改变不了贫困本质,扶贫攻坚必须先去脑中的‘穷根’。”

△李振生为甘肃钟家岔村村民送去东部改革开放的思想理念和成功做法。

2014年起,李振生团队开始创新“1+11”扶贫培训模式,针对甘肃、宁夏、福建等地贫困村农户实施精准创业帮扶。“要摆脱贫困,关键要让村里的创业能人把本地资源利用起来,使贫困地区自己‘会造血、能长肉’。”这一模式就是结合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给村民当“师傅”,进行1个月的专业化培训,教会村民用好资源;培训结束后,企业再派出技术员,对村民们的创业进行为期11个月的免费指导。等村民们真正把本事学到手以后,再鼓励村民们用自己的土地作为资本,入股大型龙头企业,实现企业与农民结对子。农民负责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企业负责后期的深加工和市场开拓,使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2年多来,来自闽、甘、宁三省区48个贫困县和蓉中培训基地开展了合作培训,共培训500个扶贫创业导师和近千名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参训学员创业率达到50.6%,有力地加快了受益贫困村的脱贫步伐。

通过多年来的精准创业帮扶努力,李振生等人在闽、甘、宁三省区重点贫困乡村吹响了返乡创业的号角,为各地改变山区“空心村”“空壳村”“留守村”难题提供了直接助力。2016年10月,李振生获得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原来的贫困村里现在也有了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工厂都建起来了,村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了。”李振生说,看见昔日贫困村的日子起了变化,自己的努力便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这比办企业赚钱更让我感到快乐”。

人物简介

李振生,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1987年6月入党,南安市梅山镇党委副书记,蓉中村党委书记。

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7月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 

出品:民生周刊新媒体事业部

来源:综合自新华社、人民网、经济日报、南安商报

策划:罗芳菲、高丹丹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