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民生视点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视点

政府来“逼婚”,中国版的“单身税”要来了吗?

2017-02-14 09:26:51 中国 单身 政府

摘要:“单身税”、“丁克税”一说的出现,反映出低出生率、人口老龄化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多名专家建议不要止步于全面两孩,而是应该尽快放开生育限制,把自主生育权还给民众。

近日,财政部提出,将建立新的个税体制,其中,“有孩子比没孩子的可少缴税”说法引起广大群众的议论,不少网友猜测,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版的单身税要来了”?

“单身”就应该多缴税吗?

近日中央各部委密集召开会议,部署2017年环保、教育、住房、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各项重点工作。

其中,来自财政部的信息显示:按照“增低、扩中、调高”的总原则,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新税收体制。在新的个税体制下,将实行按综合所得减除标准,而不是继续按工薪所得的费用标准,即将部分收入纳入综合,同时建立基本扣除加专项扣除的机制,适当增加专项扣除。综合所得收入相同的纳税人,有孩子要抚养的比没孩子的就可以少缴税。下一步将考虑将一部分教育、房贷、养老等支出,纳入扣除项,这也意味着贷款购房、家有老人孩子等大多数群体都能从中受益。

其中的一句话,“有孩子要抚养的比没孩子的就可以少缴税”引起广大群众的议论,很快就被网友解读为“中国版的单身税要来了”。

网友纷纷表示:“我们‘单身狗’招谁惹谁了,凭什么要多交税!”“这算是变相单身税了,痛哭。”“单身税和不孕不育税来了……必须抓紧找个人搭伙减轻税赋了。”“凭什么不生孩子还要交税?你让人家不结婚的怎么过?让人家不能生育的怎么活?”也有网友调侃说:“税再怎么缴也不会比养孩子贵啊。再说交税卡里钱刷一下划走了,不哭不闹不用哄,也不用上辅导班……”“那你能帮我找老婆么。”

其实,财政部的个税体制改革并非针对单身和丁克人士,还涉及到教育、房贷、养老等方面,但却引发了网友和媒体对结婚生育问题、人口问题以及“单身税”的关注和讨论。

“单身族”、“丁克族”数量逐渐上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0414万人,女性人口67048万人,男性比女性多出336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另据统计,“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 136比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则高达206比100,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领导的课题组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35岁至59岁的未婚男性在1500万左右,2050年接近3000万。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表示,“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造成的一个最大的社会问题是‘剩男危机’或‘光棍危机’。”

在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同时,“单身”的风潮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天津第一、四川第二、黑龙江第三、上海第七、北京第九……这是日前一项风行网络的单身调查结果“中国十大单身聚集地排名”。与之相应,不少媒体还刊登出了国家民政局的相关数据:“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经接近2亿”,“全国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至2013年的14.6%”。

媒体报道的数据有是否准确,民政部门并没有给出定论。但随着中国第四次“单身潮”的到来,单身独居群体日益庞大却是眼见的事实——各种火爆的婚恋网站、相亲节目无不予以了佐证。

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单身大国”。

除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不想婚”以外,“不想生”的也不少。

有媒体将“有孩子要抚养的比没孩子的就可以少缴税”视作鼓励生育的一项措施,而现实情况是,不想生孩子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其中城市人口全国总和生育率为0.88210。也就是说,城市人口中,一对夫妇只生育0.88个孩子,下一代人口规模以44%的速率指数级衰减。

《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的201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47。多位人口学者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考虑到漏报等诸多因素,这一数据仍然低得出乎意料。并且,这一数据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此外,根据抽查结果,2015年一孩生育率仅为0.556。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学者王广州认为,一孩生育率低跟晚婚、初育时间推迟、不孕不育比例提高有关系。此外,王广州还非常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女性“赤字”和低生育率将进一步减少人口总量和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并加速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人口增长率过快下滑,人口结构过快少子化、经济主力人口规模(22到44岁)萎缩和老年化,这些因素形成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中等收入陷阱不同的、特有的中等收入‘人口坑’陷阱,并使中国经济产生排浪式下行波动。人口变化影响到劳动力供应、消费、投资等多方面,再加上人口迁移中的梗阻,共同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下行。”

为了鼓励结婚和生育,政府频当“红娘”

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印发《“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配偶陪产假等奖励假的待遇保障。倡导适龄生育,支持女性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的措施。

加上此前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以及财政部2017年部署工作信息显示,政府为了鼓励民众结婚和生育,可谓“绞尽脑汁”。

但是,相较于邻国日本和韩国,我们政府可“温和之极”。

2014年,日本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额外拨出3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为寻找结婚对象和鼓励生育的活动提供资金援助。地方政府可以列出本地区的结婚支援活动,再向中央申请这笔资金。日本内阁府2011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1个都道府县和552个市区町村实施了“婚活”支援项目。“婚活”即结婚活动,已经成为日本的流行词,即拿出找工作的那种劲头去找结婚对象。

其实,日本政府这还算不上是“逼婚”。相较之下,韩国政府则是拿出了实打实的“逼婚”手段——征收“单身税”。

“单身税”一词早在2014年就成为了韩国的热词,引发了未婚者抗议。其实这并非新的税款,而是在最后整合时,单身者无法享受一些税款减免政策,导致实际需要交纳的税款上升。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2015年公布了新修订的年末税金精算方式,新的年末精算方式对未婚上班族来说十分“不划算”,引得单身一族们怨声不断,市民团体也组织签名运动反对政府上涨税金。据报道,新政策在子女税控除、子女出生税控除、独身劳动者税额控除、保险税额控除方面均有调整。在新政策中利益受损最多的阶层便是未婚的上班族,因为未婚上班族无法享受到特别税金控除优惠。

在韩国的年末税金精算中,有子女的家庭可以通过子女税控除和子女出生税控除得到部分税金返还,这部分收入通常被人们看成是“第13个月工资”。然而,未婚人士或未生育子女的家庭享受税金返还的名目较少,新的年末精算政策对这部分人群来说相当于上缴了“单身税”,预计年薪在2000万-3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1.5万-17.5万元)左右的上班族所需缴纳的税金增加20万韩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150元)。

鼓励结婚、生育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并不鲜见,俄罗斯、德国、新加坡等国家都通过提供丰厚生育津贴等措施,来鼓励结婚和生育。

那些“单身税”们

英国

2010年11月,据英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单身者一年的支出要比已婚者多出5000英镑,单身独居一生的人要比已婚的人多花25万英镑,这也被戏称为“单身税”,自由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和美国一样,英国的单身者常常在购房和信用卡申请方面受到歧视,还有鼓励婚姻的医疗保健、退休和其他福利制度对单身者也十分不利。单身者要为住房与汽车保险付更多的钱,却无权享受在健身房、乡村俱乐部、饭店客房甚至足球彩票方面的可观优惠。

意大利

在意大利南部山村瓦斯托吉拉尔迪,除盛产莫则雷勒谈芝士外,还有一个个自由的“王老五”,他(她)们去酿酒、踢足球、上山打猎,就是不愿意结婚,当地市长只有无奈地说:“我们已经走投无路了,学校无人上课,社区死寂。”该村人口由30年前的3000多人减到现在的800多人,丧礼多于婚礼。因此,主管的市长就提出了要征收“单身税”的建议。

中国台湾

2002年时,中国台湾由于生育率的逐年下降,台湾“内政部”也考虑针对年满40岁以上未婚者要征收“单身税”,以鼓励生育,此举引起舆论哗然。多位单身女“立委”群起而攻击之,严正痛斥征收“单身税”的举动是“违反基本人权”。

泰国政府呼吁“生育救国”,鼓励适婚青年男女尽早结婚生儿育女。泰国卫生部表示,为鼓励年轻人结婚,将向在今年(2016年)情人节期间结婚登记的新人赠送有关补品药物,介绍健康生育的相关知识。泰国卫生部同时呼吁鼓励20至34岁适龄女性积极婚育。

结语

“单身税”、“丁克税”一说的出现,反映出低出生率、人口老龄化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多位人口学者建议不要止步于全面两孩,而是应该尽快放开生育限制,把自主生育权还给民众。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一财经日报、南方周末、央广网、新华网、中新网、无界新闻

策划: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