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民生视点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视点

何为“阳刚之气”?全国首本小学男生性别教材引关注

2016-12-09 17:31:40 阳刚之气 性别 男生 教材

摘要:近年来,许多学校推出了诸如“男孩班”、“父子课堂”等举措,不过收效甚微。那么,“男孩危机”到底该如何破解?

“认识自己”是三大哲学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让小学男生认识自己?10月12日,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该教材围绕小男生们成长必须面对的与性别相关的困惑,着重帮助他们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保护、悦纳自己的基本能力,从而提升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素养,成为一名“小小男子汉”。(10月13日《新闻晨报》)该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男孩危机”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近年来,许多学校推出了诸如“男孩班”、“父子课堂”等举措,不过收效甚微。那么,“男孩危机”到底该如何破解?

为培养阳光、阳刚的男儿郎,

沪推全国首本男生性别教材

12月7日,小学男生性别教材《小小男子汉》在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国内首本男生性别教材《小小男子汉》的封面和内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介绍,《小小男子汉》为男生专题教育课程教材,针对小学四五年级男生。上课时采用男女生分班模式,方便在同性伙伴中开放地讨论一些有关性别的问题;男生将采用该本教材上课,教材中有同龄同性的教学案例,也设计了游戏和活动,帮助男生了解生理、心理成长变化方面的知识,增强自我保护等基本能力,从而提升男孩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素质。

这本教材共分6个学习单元,每个课时分为思维火花、活动天地、阅读无极限和我的留言板4个部分内容。如在第一课时“我是男生”中,思维火花提出“男女性别行为上的不同,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等问题,活动天地则以“你是什么类型的男生”为题,根据同学们的意见,让男生动手“给自己画一幅漫画”,阅读无极限通过同龄男孩的案例,帮助男生了解男性性别特征,我的留言板是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或画笔为自己制作一张名片。

相对于传统教材,《小小男子汉》在呈现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多采用绘本的表现手法,尽量适合十岁男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据悉,该教材由静安区教育局德育室与闸北三中心小学等校联合编写而成,目前已在闸北三中心小学、闸北一中心小学和曹光标小学等校内首先作为教材使用。

为何推出这部教材?该教材主编,上海闸北第三中心小学校长尤睿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等众多因素影响下,男生的健康成长备受关注,寻找‘小小男子汉’也成了一个社会话题,本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尤睿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课程为广大男生走出成长中的烦恼补充一点正能量,让祖国的未来拥有更多阳光、阳刚的男儿郎。”

“男孩危机”缘何出现?

女性强势是一大诱因

“娘娘腔”、衣着打扮趋向女性化外形柔美、性格软弱……很多人将这样的行为归结为“男孩危机”。

那么,“男孩危机”真的来了?

有专家分析,如今,在校园内,男孩无论在学业方面、心理方面、体质方面、社会适应方面都逊于女生。

以成绩为例,此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成绩优秀的男、女孩比例分别为45.35%和52.11%,女孩比例明显高于男孩。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在接受中国新闻网记者采访时分析,诸多原因导致了“男孩危机”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当前女生越来越强势,尤其在性格表现上,让一些男生越来越显得腼腆;另一方面,由于在教育过程中,父亲的缺位使得男孩所受的挫折教育不足,尤其在80后、90后群体的家庭教育中,妈妈扮演着主要的教育角色,这让许多男孩更多地受到了女性化的影响。“此外,还由于‘日系’、‘韩流’文化的影响。通常而言,在日本、韩国等文学、娱乐作品中,多把女性塑造成比较凶悍的形象,而男生则主要为花样美男、柔美性男神,这也影响了许多男生。”张玫玫说。

除了“女强男弱”的周边环境、父亲角色缺位和“日系”、“韩流”文化的影响外,性别认知教育的缺失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据中国妇女报,2012年,一项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100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趋于男性化。2015年,海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中心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学龄前儿童家长未对孩子明确进行过性别认知教育。这也是近年来儿童性别错位症发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何对策?

“因材施教”开设男生教育课程

现在不少男孩缺乏阳刚之气,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拯救男孩”更是成为不少专家学者的呼声。对此武汉有小学曾设立“男班主任工作室”,10位男老师将在新学期共同研究如何为小学生增添“阳刚之气”。

此外,在江苏,今年3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中开办了首届“男孩班”。据了解,该校从初一年级95位报名的男同学中,筛选出30名男生组成一个班级,男老师担任班主任。在此之前,2012年,上海八中获批成立了男子高中班。

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进行男生性别课程教育,邀请男生们的父亲走进学校交流互动。

在上海,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至今仍开设父子大课堂的教学形式,邀请男生父亲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对话和游戏中激发心灵碰撞。12月7日,负责该课堂的陈来秀老师进行了内容为“我是男孩,我独立,我担当”的课程展示。陈来秀老师介绍,父亲是男孩的第一位人生导师,父亲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但是有时候随着男孩年龄的增长,或者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父子之间的沟通不畅影响了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开设父子大课堂,能唤醒或激发父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必须所承担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让男生和家长明确男子汉行为是可以习得的,男子汉的特质是可以培养的。通过“父爱引领”,家校共同来培育阳光男孩。

为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研究员吴增强认为,开设男生教育课程是“因材施教”的一种积极尝试。男孩和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是有明显差异的,针对不同需要给予及时的性别辅导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体现了上海基础教育正在向多元化、精细化发展的可喜变化。

何为阳刚之气?

专家谈、家长说、网友议

【专家谈】

“阳刚之气”要有担当及责任感

张玫玫指出,当前社会越来越多元,男孩体魄不够健壮并无太大关系,只要内心有责任感、有担当,同样也是阳刚男子汉的表现。

张玫玫说,“讲求阳刚之气,并不是要求男生身上有肌肉、脸上有棱角、有炯炯有神的目光、有高大的身材,男孩的阳刚之气主要还应体现在要有担当及责任感。”

张玫玫表示,“以往,在男生身上,我们赋予了勇敢、坚强、韧性等特质,但随着社会发展,女性也具备了同样的特质。不过,毕竟女性有着特殊的生理构造、存在生理期等问题,因此,男生在社会中需要承担更多责任。”

如何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张玫玫建议,首先要从锻炼身体开始,这样才能具备担当责任的体魄;其次,要培养男孩的意志力;再者,学校也应开设相关的课程,让男孩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最后,要让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在男孩成长过程中,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性别教育应以平等为原则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著名性学家方刚表示,性别教育不能简单地进行二元划分,过于强调对男孩儿男性气质的培养,本质上是一种对男性支配主义的推崇,与我们追求性别平等的方向相对立。性别教育应以平等为原则,比如勇气和担当,不仅男生需要,女生同样需要。另外,对于男、女分班教育,方刚也提出质疑。“性教育的目的是消除神秘感,因此男女要互相了解对方的生理、心理,采用男女分班授课的模式,人为制造了神秘感,不利于性别教育。”

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认为,性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性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不只是传授性知识,更应以帮助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性观念、培养人格和减少身心伤害为核心目的。性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3到6岁),孩子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尤其是早年通过对重要客体如父母的模仿认同,以及与小伙伴的游戏中对事物的各种观念开始逐渐形成,其中包括性观念,性态度、性道德标准等。可以说性教育不只是狭隘的性生理教育,还要包括认识身体发育、两性差异,异性相处之道,以及情感教育和亲密人际关系的教育。因此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去培育。

【家长说】

大多数家长表示,开设性别教育课程很有必要。

对男生的性别教育,有家长表示,不少学生会把老师和长辈作为偶像崇拜,现在学校老师以女性居多,回家也大多是女性长辈在照顾,女性长辈的过度呵护不利于男生性格成长。一位男生家长建议提高中小学中男性教师的比例,“我们作为父亲,也要多花时间陪伴在他们身边,他们成为一个男子汉,需要爸爸们付出时间精力。”

还有家长认为,如今以“听话”和“乖”作为好孩子的评价标准,或多或少限制了男孩的天性,“家长总是想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环境,往往忽略了他在逆境中的成长,应该给男生更多表现出男孩子勇气和担当的机会。”

一位女生家长表示,女生性别教育也不容忽视,应该从小培养女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她们成为更有内涵的人。

【网友议】

有网友认为,现在性侵害层出不穷,我们就要适度探索,普及这样的教育。不但要关注性心理方面的教育,也要提高男孩与时俱进的社会认知,并形成勇于担当,见义勇为责任感。

也有网友觉得,要加强性别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性别教育,这才能让学生接受到更适当的教育,也能有助于他们“性别觉醒”,更好地进入自己的角色。重视性别教育,“中性化”、女孩像男孩、男孩像女孩、歧视异性等这些违逆天性、不正常的现象将大大减少,孩子们才能在恰当的引导下顺乎天性地健康成长。

反对者则认为,性别教育不应该一刀切,性别只是生理上有意义,在与生理无关的精神层面都应该与性别脱钩,任何好的品质如勇敢、担当、自信、自立、细心、温柔、大方、宽容以及爱心等等,均与男女无关。

————————————————————————————————

来源:中国新闻网、东方早报、南方日报、新京报、东方网、齐鲁网

策划: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