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民生视点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视点

10元廉价药黑市炒到上万!拿什么拯救你,救命的廉价药

2016-11-01 15:04:27 黑市 廉价药 救命

摘要:如果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不能各安其位,今日廉价药呈现出来的老问题明日还会以同样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

廉价药,又双叒叕短缺了!

近年来,很多倍长期临床应用能治病、治好病的廉价小药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患者们往往是跑遍了医院和药店也买不到急需的救命药。不过,在黑市上这些廉价救命药却从来没有缺货的时候,而黄牛往往开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天价。(10月24日《北京青年报》)

2016年1月份,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微信曾对7种廉价救命药的概况进行了相关盘点,有的面临断货,有的已经停产。7 .8元一盒的婴儿痉挛症常用药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 )在“黑市”上的售价超过了4000元;一种用于心脏病手术的必备药品硫酸鱼精蛋白,正常价格10元一支,已被黄牛贩子炒到了上万元一支;还有平阳霉素、放线菌素D等“救命药”频频出现药荒,导致手术延迟、抗癌治疗中断,不少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抢救期、治疗期。随之产生的则是黄牛市场等乱象的出现。

现象

廉价药正逐渐从医院和药店淡出

廉价药,又被称作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而如今廉价药已经消失10种。全国短缺廉价药342种。

医院和药房的工作人员讲诉“廉价药品”越来越少的状况也许更有体会。

一位多年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透露,现在科室里能见到的廉价药品越来越少了,很多以前常年使用、便宜又好用的小药已经在药房断货。例如灯心草,一种利尿中草药,排尿效果特别好。一些剖宫产手术患者,从手术室出来后面临的第一大难关就是排尿、排气。当产妇出现排尿困难时,让她喝下灯心草煮的水,立马见效。灯心草半斤一大包,代煎茶饮一次够50个产妇喝的,费用才1元钱。但是现在这种利尿草药早就在一些医院的药房销声匿迹了。如今医生对于术后排不出尿的患者主要采取导尿方式,费用相对较高不说,患者也非常痛苦。

一家大医院药房工作人员说,廉价药经常出现厂家停产或者招标采购不上来的情况,有些药品已经处于断货和即将断货的状态。其中,局麻及抗心律失常药品——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北京益民)0.96元/支,厂家不生产了;红霉素眼膏(北京双吉)0.51元/支;红霉素软膏(北京双吉) 0.57元/支,无货;治疗出血性疾病的维生素K1注射液(国药容声 0.92元/支,辰欣药业 0.97元/支)也马上进不来货了。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表示,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也指出,一些常用的经典老药出现供应不足甚至断供的情况,是长期以来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分析

一药难求,缘于何?

不少网民指出,廉价药消失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网民“高永维”指出,一方面,廉价药没有了,想治病就得有替代品,而替代品的价格必然更高,这在无形中推高了看病成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加凸显。另一方面,部分廉价药还扮演着救命药的角色,而且市场上也没有很好的替代品,这就催生了“黑市交易”,救命的廉价药反而成了“要命”的高价药。网民“曹瑞晓”认为,廉价药之所以缺货,根本原因是缺少利益驱动。因为无利可图,所以医药企业不愿意生产这些药品,供需关系发生改变,由原来的满足患者需要转变成满足医院需要,同时物流企业不愿意配送。而在以药养医的背景下,药品越便宜加成越少,因此医院和医生也没有用廉价药的积极性。

那么,廉价药备受患者喜爱却很难得到,其原因到底何在?

第一,从市场环节看,廉价药价格低廉而需求量又少的自身特点,是它在企业眼中失去生产动力的根本原因,在原材料、人力成本大幅上涨以及政府对廉价药生产的补贴机制又没能很好的跟上来的情况下,进而导致一个具有传导效应的刺激链条不能在生产末端最终形成。

第二,有的廉价药因为副作用大,逐渐被其他性能更好的产品替代。

第三,在我国医药养医政策不变的大背景下,医院尚未完全实行医药分开,医院在销售药品时,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用以“以药补医”。价格低的药,同样的提成,中间商和医院获利就少,而高价药获利的比例就高,很多医生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也不愿开廉价药处方,这一诱因,也直接缩小了廉价药的需求市场,使得制药厂没办法对其进行批量生产。

第四,在药品销售渠道上,中间环节层层盘剥也有不少。药品出厂之后首先要经过药品代理商,然后到医药公司手里,还得分解到多层的分公司,每一层都是靠药吃药的买卖,公司运营、人员工资都指着药品利润“雁过拔毛”。

第五,当下不合理的招投标设置和药品定价机制。仅拿采购规则来说,其主要的原则便是“价低者得”。这带来的不良影响便是,一些生产门槛不高的廉价药,在小药厂的低价竞争下报价越来越低,甚至跌破成本价,最终出现中标就停产的尴尬局面。一家大医院药房主任透露,医院常年使用的某个品牌的复方丹参滴丸今年掉标了,原因就是招标价格实在太低,企业无法投标,只能放弃北京市场的供应。

探索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各安其位

以“救命药”的身份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舆论的强烈共振,这样的高规格“待遇”,并非是廉价药第一次享受到。犹记得十多年前,媒体在报道这一现象时,就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致解读,并给出了可供操作的解决意见。比如2006年复旦大学医院附属儿科医院的刘豫阳教授就在当年的上海“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让“廉价经典药”重回市场的提案。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十年多的时间里,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民众对廉价药需求的强烈呼唤,并为改变这一现状作出了巨大努力。比如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公布了《首批定点生产的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目录》,并期望通过定点生产、定点供应、简化药品包装、变换规格等廉价的方式来促进廉价药的生产供应。2014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卫计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发改委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通知》,通过对国家药品定价机制的调整、建立低价药品清单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而就在今年,国家卫计委还发布了《2016年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招标公告》,将9种药品通过招标选择生产企业,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供应定点生产品种,推动恢复生产供应。

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对解决廉价药而作出的极力探索,而另一方面却是民众对廉价药供给现状的强烈不满。问题出现了那么多年,相关解决办法提出了那么多,但廉价药依然“物以稀为贵”,等待救命的患者仍然需要面对黄牛的高价。

怎么办?

有人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某种东西缺了,肯定是供给跟不上,用价格调节呗,涨钱!

但问题放在药品上就没那么简单了,从前文分析的五个原因就可以知道,一味涨价似乎并不是保护廉价药的“特效药”。中国医药企业协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涨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药企的生产积极性,假如药商不愿代理,药店不愿进货,医生不愿开药,这些廉价药也照样不能到患者手中。

从另一个方面看,廉价药与黑市之间的博弈,已从侧面印证了其巨大的公益属性。

所以,光靠市场的逻辑,光依靠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办法可能行不通,还得动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政府部门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明确廉价药在公益性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它在经济利益中占据的比重。有了这一基础,再通过价格杠杠和政策杠杠来激发廉价药的生产热情。

此外,人民日报民生观提出,对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得国家招标定点生产、议价采购、给予补贴,形成储备。然后,要确保药品供求信息的及时传递,不妨建立一个全国层面的短缺药平台。这里缺了,医生、家属一查就知道哪里有,再求助,目标也能明确。供需双方身份清晰后,还要有统一的调配机制和运输通道,能不能开辟物流绿色通道,派遣专人运送?可喜的是,部分措施国家已经在做了,下一步要加快步伐。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也表示,对于这些不赚钱的孤儿药,可以经过详细市场调研,统计出准确的发病比例,随后采取定点生产、国家计划命令的方式,强制保证药品的产量。而对于生产孤儿药的企业,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补偿和激励机制,例如生产一支药补偿多少钱,并在加强管控、防止乱涨价的基础上,取消对这些药品的所有价格限制措施。此外,只要是按计划生产出来的药,国家必须保底收购,承担因患者不固定带来的药品过期报废风险,避免企业担心销不出去而不愿生产。

南都经济评论员马建忠提出,要解决国内“孤儿药”紧缺甚至被爆炒的问题,有必要解决孤儿药立法缺位、罕见病流行病学官方统计不足等基础欠账,并以经济和政府“之手”建立必要的激励产研机制。

在鼓励罕见病药物研发方面,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或许也应该被国内相关部门参考。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会为研发企业开发“孤儿药”(罕见病药品)提供政策激励,包括7年的市场独占期、50%的税收抵免,以及更便宜的临床实验,这些能为“孤儿药”的临床试验节省3.5亿美元以上的费用。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2013年,美国有260个药物被认定为“孤儿药”,到2020年“孤儿药”销售额将占处方药销售总份额的19%,高达1760亿美元。欧盟也有类似的政策支持,比如将市场独占期延长至10年。

结语

如果,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不能各安其位,今日廉价药呈现出来的老问题明日还会以同样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

————————————————————————————————————

来源: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经济参考报、南方都市报、大河健康报、未来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