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民生视点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视点

“水调歌头”——南水北调62年进京路

2014-07-17 10:50:01 中线 工程

摘要:7月17日,南水北调官网倒计时,距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还有106天。从1952年提出“南水北调”,到近在眼前的全线通水。丹江水进京之路,走了62年。

7月3日10时58分,河南淅川县陶岔渠首枢纽的闸门缓缓提起,丹江口水库的水首次注入中线总干渠。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称,这次充水试验为今年汛后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做好准备。

7月17日,南水北调官网倒计时,距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还有106天。届时,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汩汩清水将穿越千里到达北京。

【路线篇:构成“四横三纵”大水网】

南水北调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总体布局被设计为3条调水线路,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发展需要。未来通过3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将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中国大水网,并通过这3条干线每年从长江调水448亿立方米。

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东线全长1154公里,每年将输水143亿立方米。输水口起于长江下游的苏州,全线穿越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北省抵达天津市。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据初步研究结果,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这3条河最大的引水量约170亿立方米,供水范围为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6省、区、市。

中线工程主要向唐白河流域、淮河中上游和海河流域西部平原的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五省市供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制图:徐政)

其中中线工程分两期建设。

第一期工程: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并进行移民、建设输水总干渠工程和调蓄水库、兴建汉江中下游4项治理工程等。第一期主体工程工期为8年。

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扩大输水能力,多年平均年调水规模达到130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江水将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出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一路向北,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蜿蜒流过1276公里,最终到达中线终点——北京。

根据规划,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占长江年径流量的4.6%,大约相当于为北方地区增加了一条黄河的水量。

【历史篇:决策施工一波三折】

从1952年提出“南水北调”,到近在眼前的全线通水。丹江水进京之路,走了62年。

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第一次提出了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50年后,国务院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在亲历者记忆里,工程决策过程一波三折,争论不断。当时主要争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北方到底缺不缺水?如果缺,缺多少?二是水源地能调出多少?三是生态与环境问题。

“中线开工后不久,发现成本远远高于当初的规划。”根据当时规划,中线总干渠起点为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团城湖,全长1276公里,预计耗资920亿元。随着工作的深入,2005年,东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资金总量比总体规划翻了一番,高达2546亿元。资金“断奶”导致南水北调工程推迟,因此中线一期推迟至今年才通水。[详细]

【南水北调大事记】

  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第一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1996年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

  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东线工程开工。

  2003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中线工程开工。

  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利枢纽加高工程、穿黄工程开工建设。

  2008年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2011年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黄河南段连线建设全面开工,标志着整个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全部开工。

  2012年移民搬迁任务全部完成。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护中心正式成立。

  2013年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完工、工程全线贯通。

【科普篇:南水究竟如何北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湖北丹江口水库调水,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途经湖北、河南、河北,到达天津、北京,涉及地域之广,自然条件之复杂,建设难度之大,在世界上都极为罕见。那么,长江水是如何克服这重重困难来到北京的?

一问:北调水如何跨过河流和道路?

南水北调中线的特点是,全程采用“自流”方式,即让水自动北流。为了减少沿线的水头损失和渗漏,渠道全线按不同土质,分别采用混凝土、喷浆抹面等方式进行全断面衬砌。为了达到渠道纵坡要求,实现南水自流向北,遇到地势高的地方就要削平,遇到地势低的地方则需要遇水架桥,渡槽就是这所谓的“桥”。

沙河渡槽施工图

位于河南鲁山县内的沙河渡槽是当今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渡槽,被誉为“世界第一渡槽”。它横跨沙河、大浪河、将相河三条大河,全长9.05公里,如同一条巨龙横空,是中原大地上的一道奇观。沙河渡槽也是中线工程中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复杂的控制性工程之一。

孟良河倒虹吸渠道

除了渡槽外,还有一种河渠交叉建筑物——倒虹吸。当渠道与道路或其它河渠高程相近,需要平面交叉通过时,需要一种建筑物引导水流从道路或河渠地下穿过,此建筑物就是倒虹吸。倒虹吸的上游入口高程稍高于下游出口,其工作原理是借助上下游的水位差,使水流先下降再上升通过建筑物。

二问:长江水是怎样穿过黄河的?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开始充水试验

中线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境内,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横跨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总干渠穿越黄河的交叉建筑物,不仅规模大,其建筑物的布置、形式等直接与黄河河势相关。专家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对过河建筑物型式(主要是渡槽、隧洞)以及穿黄线路的选择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工作,最终选择了盾构隧洞方案。

因黄河河床物质原因,在地下35米深处挖掘外径8.7米、长4250米的圆形隧洞,将面临盾构始发、盾构机长距离掘进、大型深竖井施工等技术难题。事实上,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掘进不到1000米时,盾构机就出了问题,付出巨大代价邀请德国厂家现场维修之后盾构机才继续投入使用。耗时5年之久,穿黄工程才得以贯通,长江水与黄河水得以实现有史以来首次“擦肩而过”。

三问:冬季渠道结冰怎么输水?

中线总干渠和天津干渠全长1432公里,沿途地域气候差别很大,安阳以北渠段存在冬季渠道结冰的问题,干渠结冰以后,输水能力自然下降,进而影响输水计划的执行;另外,如果冰期总干渠运行不当,可能造成冰塞、冰坝事故,威胁渠道安全。

经有关单位专题研究后,确定冰期输水方式为:对于具备形成冰盖气温条件的渠段,控制沿线节水闸使渠道尽早形成冰盖,因为冰盖是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对于不能形成冰盖的渠段,则通过设置拦冰索、排冰闸,分段及时清理冰块,防止形成冰坝或冰塞。

四问:如何保护好水质不受污染?

与东线的治污相比,中线工程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保护好水源不受污染,确保一渠清水输入豫冀津京。针对上游渠道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件,在中线水质统一监测基础上,北京将设立“三道防线”,拒绝“问题水”入京、入城、入厂,并建设水质监测预警,确保水质安全。

第一道防线是当上游来水水质出现污染时,关闭总干渠北拒马河暗渠进口节制闸,开启退水闸,将来水排入拒马河内,避免有污染水进京。第二道防线是当永定河以西水质突发污染时,关闭永定河倒虹吸进口闸,将来水排入滞洪水库或永定河,避免污染水进城;第三道防线是当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无法消除超标污染物质时,停止取水,避免污染水进厂。[详细]

五问: 长江水进京后怎么处理?

长江水从陶岔渠首出发,15天之后到达北京。为迎接远道而来的长江水,北京市内兴建了一批配套工程。其中输水干线主要包括南干渠和东干渠,调蓄工程包括大宁调蓄水库、团城湖调节池、亦庄调节池。长江水进京后将存放在这些调蓄水库和调节池内,再经过这些新建或改造的水厂处理之后,最终输送到千千万万北京市民家中。

如果北京降雨增多,水用不完怎么办?不必担忧,中线工程沿途供应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个省市的用水需求,如果北京需水量下降,那么可以通过沿途水量调控,将多余的水量输送到其他三个省市,或者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配消化来水。

六问:北京的地下水未来能回升吗?

对这一问题,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根据该研究,如果城区在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前维持现状地下水开采量不再增加,南水北调工程来水后,城区年均开采量在现在基础上压减1.8亿立方米,郊县开采量压减2.2亿立方米,则在今后遇到连续平水年的条件下,到2020年,预测城区和郊县地下水位均将有所回升;但如果今后来水连续偏枯,则预测地下水位将继续下降。[详细] (俞哲旻 方晔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