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民生视点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视点

最严“幼升小”:非京籍孩子上学去哪儿?

2014-06-25 18:49:54 孩子

摘要:今年北京收紧“幼升小”政策,五证齐全之外更添严格要求,临时通知更让家长们手足无措。是选择离开,还是坚守,非京籍孩子究竟如何上学?

【幼升小政策变严,两大要求挡住孩子升学路】

 

不合理的暂住证:房东孩子不能上学,租户却可以

5月22日,距离北京市幼升小信息采集系统关闭还有10天。距离北京市政府不远的地方,有100多人围在一起,这些人基本都来自北京市昌平区。“我们的孩子去哪儿上学?”她们都在问着同样的问题。

4月30日,《昌平区非京籍“五证”审核标准》下发,其中暂住证审核标准为父母双方持有暂住地公安派出所2013年12月31日以前制发的暂住证,且暂住证在有效期内。在这100多人中,张华燕就是因为暂住证卡了壳。

陈平也是其中的一员。他在北京读大学,毕业后留下来工作,在北京已经呆了16年。他的孩子读了3年的幼儿园,今年正到了幼升小的时候。得知自己的暂住证不合格,他又搜集了房产证、居住证、小区证明、就业劳动合同、个人所得税和水电费发票,希望可以派上用场,然而结果并没有改变。陈平很无奈:“这些材料都可以证明我们在北京呆了半年以上,为什么不可以?”工作人员的回答仍然是“我们只看暂住证”。

“我是房东,有房产证,但是没有办暂住证,孩子就不能上学。租我房子的租户,没有房产证,办了暂住证,就可以上学。这就是一个笑话。”陈平说。[详细]

社保:连交九年,就差一个月

5月22日这天,朝阳区的赵红也守在北京市政府附近。赵红碰到的是社保的难题。

去年幼升小信息采集的时候,赵红得到的信息是,她这样的农村户口只需要“五证”,并没有提及社保。直到4月23日,赵红到朝阳区南磨房乡政府咨询,“当时工作人员说,有就交上,没有也没事。”5月16日,审核结果是尚在审核中。20日,赵红再次到南磨房乡政府询问,这次的答复是审核未通过,原因是没有社保,她当时就蒙了。“为什么不提早告诉我们需要办理社保?我们现在根本来不及补办。”赵红说。

同赵红一样被卡在了社保上的还有昌平区的陈三林。“由于今年年初更换工作,导致2月份社保中断一个月,因此不符合要求。”陈三林觉得有些委屈。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交了9年社保,这次因为换工作,中间出现了一个月断档。“这规定太荒诞,谁能不换工作呢?”

【最严政策:五证齐全之外,附加条件更严格】

“今年是最严格的一年。”北京市教委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表示,4月30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一份“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非京籍适龄儿童入学前需提交“五证”作为入学条件。“五证”即非京籍适龄儿童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本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等相关材料。“具体可能还需要别的证。”[详细]

1、暂住证不能断档,父母工作地区有要求

在五证中,被附加条件最多的是暂住证,海淀区、丰台区和昌平区都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最严格的是昌平区:父母双方暂住证日期在2013年12月31前颁发,且不能断档。除“五证”外,通州区要求父母双方工作和居住均在本区(自有住房的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即可)。亦庄要求家长必须在片区务工三年以上。东城区也同样要求父母双方均在东城区务工并居住,丰台区则要求父母至少一方在该区务工。

2、需连续缴纳社保一定时间,亦不能断档

家长们还面临社保的门槛。北京外来务工者工作流动性大,很多临时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能为打工者缴纳社保的单位更少。通州区要求在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间缴足12个月的社保,并提供办理补缴社保的日期。昌平区则要求,在截至申请日期上上月,要连续缴纳4个月社保,补缴的不算连续缴纳。

附加条件通知不及时,并非不满足条件而是没有时间

对于今年北京“幼升小”严格的政策要求,部分家长们的抵触情绪其实主要来源于政策通知的不及时。突如其来的政策让非京籍家长措手不及,而并未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公示的附加条件让部分本有能力办齐所有证件的家长们感到愤懑和不甘。陈平抱怨:“在这儿上学不是抢占教育资源,而是孩子呆在我们身边才能有良好的教育。”他表示能够理解这个政策,但是政策太突然,家长没办法应对。要是提前一两年通知,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比如离开北京回到老家,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手忙脚乱。

北京市教委回应:坚持“五证”审核制

面对外界质疑,北京市教委5月29日发布了一份《近期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工作有关问答》,再次重申非京籍儿童入学坚持“五证”审核,“五证”不过关将不能在北京入学。对于非京籍家长所指责的政策出台没有提前公示,一些区县对暂住证和社保的时间要求不合理,以及家长们关心的暂住证和社保不合格的情况是否有补救措施等问题,相关部门未做出明确回应。[详细]

【追踪:非京籍孩子或回户籍所在地读书或坚守北京】

6月13日,为期40天的北京昌平区非京籍适龄儿童申请就读材料审核工作联席会议(简称“联审会”)将告一段落。这一天,联审结果公布,决定哪些非京籍孩子能拿到借读证。联审结束,对于多数非京籍家长而言,却只是个“没有结果”的结局。一部分人选择离开北京,现在仍在争取的人几乎都在北京有房产证明,更多办齐五证无望的家长已经选择了放弃。[详细]

离开北京后的两种选择:迁至北京邻近城市或回老家

尽管时间紧张,张华燕还是抽空去了一趟天津,目的是买房。6月1日前在天津买房可以申请蓝印户口,她要为女儿以后的高考做准备。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一些不能在北京借读的学生家长也将目光转向了周边城市。衡水、保定、秦皇岛等河北省的城市成了许多非京籍学生家长的选择。跟张华燕的选择不同,张华燕的邻居吴静不得不选择妥协。她和丈夫准备回老家再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

不愿离开北京的非京籍学生:办一所学校来读书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不能在京借读的非京籍学生若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有义务接收并建立学籍。但是也有家长不愿意离开北京,他们打算自己教孩子读书也要坚守在北京。

曾是黑龙江国企下岗工人的王强,在北京闯荡十年,由于“五证”审核中暂住证断档17天而被拒,走投无路的他,准备组织同小区的几位家长办个私塾。在王强所在的小区,往年也有这样的情况,为了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一些人就在家教四书五经。

在昌平区沙河镇,江西临川一中办了一所“北京临川育才学校”,只收江西籍学生,教授江西的教材,然后回江西考试。在北京临川学校的官方网站的首页上放着一张醒目的图片,上书“非京籍孩子的福音”。此类学校的相续建立虽一定程度上帮随迁子女解决了跨省教材的适应性难题,但多位教育界专家对该模式的可推广性还持保留意见。[详细]

【北京“幼升小”或造更多留守儿童,控制人口不能以适龄儿童失学为代价】

2014年,北京市有16万人参加小学入学信息采集,其中非京籍人数超过1/3。2010年以来,北京市入学适龄儿童每年平均递增2万人,年均增长约为20%以上。其中,非京籍儿童增长更快,非京籍小学生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11.3%提高到2012年的39.65%。[详细]

“把低端人群和市场赶出北京”

作为缓解入学压力的手段之一,北京今年收紧的幼升小政策的初衷似乎可以从通州区教委一位官员的话中看出端倪:“这是北京市的大趋向,要把低端人群和市场赶出北京。通州区有限的资源,都被外地人占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声认为,从入学目的来看,“五证”的要求并不过分:“不仅是在北京,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有这个要求,那五证之外关于社保的要求,如果是朝阳区自己设置的附加条件,就跟现行政策不相符合了。”[详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说,有关部门想分流的其实是那些所谓“搭便车”的群体。可事实证明,许多被挡在门槛外的人,并不是“搭便车”的,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有关部门想要“疏导”的“低端劳力”,他们中间甚至包括一些毕业后留京工作多年、稳定缴纳社保、已在京置业的各界高端人才。

“小学入学回原籍解决”或造更多留守儿童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认为,解决持有“五证”人员子女的小学入学问题,而“五证”之外的小学入学问题回到原籍解决,就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保持正常教育秩序的基本规制。

但也有专家认为,此次幼升小后,将会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地方政府以人口控制为目标剥夺孩子上学的基本权利是短视的。长期来看,整个国家和社会将为这种短视买单。

还有网友则认为,北京的人口控制要依托生活成本的提高,即市场行为来进行,而不是来自行政命令或牺牲儿童的入学权。在采访过程中,许多非京籍的家长们对记者表示,对控制人口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拿孩子上学说事,这样的做法不道德。”[详细]

【结语:】

回老家上学,守在北京没有学上,还是寻求另外的出路,面对变得更加严格的入学政策,非京籍家庭的心酸和无奈显得苍白无力。最严“幼升小”政策是教育资源紧缺下进行政策调整的无奈之举,还是造成更多留守儿童的短视之举,改革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能以适龄儿童失学为代价,亦不能因此造成更多的留守儿童,政策,能否对孩子宽容一些?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