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生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生态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多些诚意别装样!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6-09 16:34:46 诚意 公众 设施

蓝蓝天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走向公开、透明的反映。期待各地拿出足够诚意,热情对待公众开放,也期待所有设施都能尽早敞开大门

屏幕快照 2017-06-09 下午3.33.24

空气质量监测站点

查询每天的空气质量,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这些数据如何得来;每天扔掉的垃圾、排掉的污水去了哪里,最终又如何变化?面对孩子们的问题,大人们也只能草草作答,因为鲜有人真正到过现场。

近日,环保部、住建部公布的《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让大家有机会去这些地方一探究竟。正如《意见》所言,“推动相关设施向公众开放,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也就是说,开放相关设施,可不光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好奇心。

“环保素养低,行为缺自觉”“期待别人参与,自己获益”……这些对公众的各种抱怨声,听上去有道理,但认真想想,百姓的这些不足,与其对环境形势没有切身感受很有关系,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政府部门没能创造更多条件,让大家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

了解才能关注,才能有信任、有参与,这话一点不假。拿我们每天面对的生活垃圾来讲,政府部门、媒体用了很大气力,想让公众了解一座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有多少多少万吨;不厌其烦地告知公众垃圾围城的现实。但对每个家庭、每个社会公民来说,接受这样的灌输并不容易,他们对垃圾的认识也仅局限于家庭与社区垃圾桶的满溢。如果有机会看到垃圾填埋场占掉的良田、焚烧厂里山一样堆积的生活垃圾,了解了生活垃圾要经过多少道程序、投入多少真金白银才能“消化”,相信大家能深刻地感受到垃圾减量的必要性,也才能更好地遵循分类原则,做好源头减量的工作。再比如邻避问题集中的垃圾焚烧厂,既然承诺运营期间能做到排放达标、安全可靠,不妨大大方方地请街坊们常来看看,让人们放心。

从这个角度说,真该给这一《意见》点个赞。从环境信息像机密文件一样被“珍藏”,到如今欢迎公众来参观数据的形成过程;从环保设施“闲人免进”,到如今敞开大门对公众开放,这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走向公开、透明的反映。它显示了相关部门的底气,这一底气来自于我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基础信息的可信度不断提高。

对公众开放,实际上也是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有助于提升环保设施的管理水平。笔者参观过一些发达国家的环保设施,像日本的垃圾处理厂,很多都单独设置公众参观线路。他们不仅把最好的观察视角留给公众通道,让大家有机会清晰详细地了解垃圾处理的全过程,而且细节之处见管理的精细。比如通道虽与垃圾只有一层玻璃相隔,却没有任何异味,说明垃圾处理车间的密闭水平非常高,异味收集系统运行良好。

实事求是地说,国内一些环保设施如果开放,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公众理想的状态还有一定差距。《意见》也考虑到实际情况,给各地留足了空间。比如有条件的开放,各地可先选出一处设施开放等等。做好这件事,需要有个过程,公众也能理解。就怕有的地方不把开放当回事,把位置最偏僻、交通最不便的先拿出来做样子,给开放制造不必要的障碍;或者把公众最想看的捂着盖着,而把一些大家不感兴趣的内容开放,敷衍了事。

总之,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需要设施管理者拿出诚意,多动脑筋,做一番努力。我们期待所有设施早点达到开放要求,做到“万事俱备,就等您来”。

屏幕快照 2017-06-09 下午3.33.41

小学生正在参观广州威立雅固废能源公司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

文件要求对公众开放内容:

1.   环境监测设施。公众开放重点是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设施,包括具备开放条件的国家或者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监测中心(站)、监测车辆等。

2.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重点介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收水范围、污水特点、处理原理及工艺流程、中控平台及在线监控设施等。

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重点介绍垃圾产生、收集与转运过程、处理原理及工艺流程、渗滤液或焚烧烟气处理设施等。

4.   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公众开放重点是危险废物来源、种类、特点、收集及运转过程、处理流程、处置结果和在线监控设施等,以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收集、运转、拆解、资源化利用情况等。

开放步骤:

2017年年底前,各省级环境监测机构以及省会城市(区)具备开放条件的环境监测设施对公众开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省会城市选择一座具备条件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一座垃圾处理设施作为定期向公众开放点;有条件的省份选择一座危险废物或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作为定期向公众开放点。

2020年底前,鼓励各省在有条件的地级市选择一座环境监测设施、一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一座垃圾处理设施作为开放点;有条件的省份可新增危险废物或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作为开放点,推动开放工作常态化。

各类开放点每两个月应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公众开放活动,预约参观人数较多时应适当增加开放次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孙秀艳)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