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公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

探问环卫工“免费”背后:是慈善还是炒作噱头

来源:工人日报2015-02-04 12:36:26 环卫工 噱头 背后

摘要:环卫工人要什么?答案或许并不难找。请环卫工免费吃饭,正在全国流行。

按照规定,环卫工不得在室外就餐、换衣服、放工具。李其前借用夜市的简易房匆匆用馒头就茶水,补充体力。 本报记者康劲摄

2010年,记者采访兰州环卫工,他们吃的就是开水泡馒头。 本报记者康劲摄

早上7点,亚太餐厅开始为环卫工供应免费早餐。 本报记者康劲摄

你给他火锅、卤面,他要的不过是一口有尊严的热饭;

你请他入室华丽餐厅,他却以卑微的姿态谨慎享用;

你善意的关爱帮助引来沸腾舆论,他需要承受的竟远比我们能够想象的更为复杂。

环卫工人要什么?答案或许并不难找。

请环卫工免费吃饭,正在全国流行。

热腾腾的火锅、牛肉面、清粥小菜……仿佛一夜之间,作为普通劳动者的环卫工人成了当今社会享受“免费”最多的特殊群体,这是对公益、慈善的善良追崇,还是商家另有所图的炒作噱头?为此,本报记者蹲点兰州,拨开媒体的喧嚣,探问“免费”背后的秘密,记录下环卫工群体的“一声叹息”。

免费卤面遭遇“封杀”

若非亲眼所见,真的无法想象,吃一碗免费的午餐居然需要他付出巨大的勇气和机敏。

1月21日上午9点37分,兰州市城关区永昌路北口。他看上去年逾六旬、或者更老,穿着黄色的环卫工装,绕过一根一根的电线杆,颤颤巍巍地躲过迎面而来的人流。目光始终在脚尖搜寻,保持着他日常频繁捡拾烟头、纸屑的姿势……

终于缓慢地接近“臻兰羊肉泡店”,他抬起头,目光扫视周围,然后推门,闪身而入。

见了收银员,他羞涩地笑,然后走向取饭口。做面的师傅,早有默契,下了一碗分量很足的卤面。

望着面前的大海碗,他低着头,口袋里掏出一张白面饼,用手掰成小块泡在卤面里。同桌的食客,注意到他有一双脏脏的、黑色的掰饼的大手,端起碗坐到旁边另一张桌子上。

“一碗吃不饱,得一碗半。”说话的时候,他不停地笑,笑得开心,笑得敞亮。不到5分钟,一碗面见底,他用袖子擦嘴,佝着腰向收银员道别,出门,靠着墙如来时一样机敏地离开……

一碗免费卤面,让他吃得开心、也吃得略显卑微。实际上,这只是这名环卫工一个多月来,第三次走进这里。

这让马黎新极为纳闷,一碗标价12元的免费卤面究竟惹了谁,何以会给环卫工招致如此大的压力?

马黎新是“臻兰羊肉泡店”的老板。早上9点到11点,正是店里为环卫工免费提供卤面的时间段。记者坐在店里等,整整两个小时,前后共有4名环卫工来吃卤面,他们都选择坐在面馆的隐蔽处,吃完匆匆离开。

“臻兰羊肉泡店”的装潢颇为考究,高端、大气的门面和室内装修,时尚中摆放着西域特色工艺品,是一个可以让人端着咖啡在里面悠闲“泡吧”的地方,与周边闹市的消费氛围极为融洽。

一个多月前,“臻兰羊肉泡店”试营业,马黎新没有贴通知、也没有对外做任何宣传,悄悄地把附近的环卫工人和70岁以上的老人请进来,免费吃卤面。

最初的时候,来的环卫工三三两两,许多人穿着工作服不愿进来。后来,免费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来的环卫工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30多位环卫工在这里用餐。为了不影响店里的正常经营,马黎新订了新规矩,每天上午9点到11点专门接待环卫工,希望把这项公益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事件的转机出现在1月9日,“臻兰羊肉泡店”的免费卤面,被当地的媒体记者发现,紧接着采访、拍照、视频、登报、上网。谁能想到,媒体上的亮相,带给环卫工们的不是欣慰,而是一道“封杀令”。出现在视频和照片里的环卫工,当天就受到管理站的“严厉批评”。

环卫管理站随之规定,今后,所有环卫工不许再去“臻兰羊肉泡店”吃免费卤面,一经发现按脱岗处理,罚款500元。

此令一出,环卫工们噤若寒蝉。

谁弄“丢”了他们的午餐

上班挣钱,挣钱吃饭,这是一个最为平常的道理。但在刘小强的心里却有另外一番逻辑,“眼下,我们环卫工的吃饭问题是次要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家必须得有一个放包、换衣服的休息点。”

刘小强是兰州城关区道路清扫保洁队第一管理站的站长,不许环卫工再去吃免费卤面的“封杀令”就是他下的。在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背后,是他从业10多年来积淀的无奈而心酸的体验。

“臻兰羊肉泡店”距离那座全国闻名的黄河铁桥不远,距离兰州市的繁华中心——西关十字也很近。以此地为中心,划出40多万平方米区域的街道,就是第一管理站的责任区。

这个管理站有173名环卫工,每人每天平均负责2000多平方米街道的清扫和保洁,擦拭5个以上垃圾箱和200多米的马路栅栏。

由于身居闹市,此地餐馆饭铺店家林立,但却没人知道,对于每天通过体力劳动,保持街道清洁的环卫工们来说,吃一口热腾腾的饭,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奢望。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还能有比吃饭更高的奢望吗?环卫工杨素梅的回答是:“有的。”

由于没有地方放包,一年内杨素梅的挎包丢失了两次。“包里没装别的,就放点馒头和咸菜,包丢了,我的饭也没了。”

后来,杨素梅和几位同事合伙,在永昌路中段找到一个家属院的空房,寄放挎包;交换的条件是,负责把院子里的卫生打扫一遍,虽然增加了大伙的工作量,但杨素梅和同事们依然乐意。

能有地方放东西、换衣服,这让负责打扫秦安路的郭兰昌羡慕得不得了,“冬天换衣服里面穿得厚还好,夏天穿得少了没法换衣服,穿得多了又热得很,遭罪啊!”

采访中,一位环卫工说,一次在街边换衣服,正好被保洁队的领导看见,当面挨批评,事后还被罚款。

“我会扫,扫得好,这是兰州的门面肯定要弄好。”刘秀玲做环卫工作有18年了,负责兰州市委附近的街道卫生。她先前因为免费吃卤面上了电视被领导批评,看到记者她有些烦躁,“我知道你是记者,就吃了一碗面,我又没做啥坏事,我的马路扫干净了才来吃的。”

过了一会儿,看清楚面前的人没有拍照摄像,她的面色才柔和下来。

去年10月31日上午,天冷,她回家加了件棉裤,回到岗位上才发现裤腿没弄好,找个隐蔽的地方坐着弄。谁知,被督查的队长看到并上报,要求罚款500元在工友中引以为戒,原因是“以不雅姿势坐在路边”。

刘秀玲眼里透着倔强,家里人希望她别干了,她觉得自己还能干得动就不能成为孩子的负担,家里买菜做饭需要钱,带小孙子上街也得有钱买个小吃。

委屈是必然的,那段时间的刘秀玲抹着眼泪给领导和工友解释原因。那以后,整个站的环卫工连吃饭都是站着,从来不敢坐,也没地方坐。

提起这事,刘小强也很有感触,“有时候,我走在路上,看到环卫工拿着一个干饼子在那里啃,很不忍心,太辛苦了。”

他说:“11点前是环卫工的工作时间,脱岗吃饭是不允许的。现在‘前面扫后面扔’的情况使得街上根本不能离人,出了问题我们也不好交代。”

原来,“臻兰羊肉泡店”推出免费卤面后,一度出现扎堆吃饭的现象,店铺免费供餐时间是早9点到11点,这时正是大多数环卫工上班的时间,三四条街没有环卫工,道路卫生差了,管理站挨了批评。

在兰州,一碗牛肉面6元到7元、一碗卤面8元到12元,许多环卫工觉得一碗吃不饱、两碗又太贵,舍不得。还有一个原因是,每天在大街上清理垃圾,没地方洗手换衣服。衣服脏、手也脏,进了餐馆,老板嫌弃、食客也嫌弃。所以,许多环卫工宁可饿肚子,也不进餐馆。

穿过半个城去“吃”火锅

时间回溯到5年前。

2010年1月15日,也是一个岁寒三九的冬天,本报记者在兰州采访环卫工的工作情况。那天早上8点,在兰州市城关区政府车库的一个角落里,记者目睹了环卫工们的一顿早餐。

当年,环卫工的作业时间是这样:清晨5点以前到岗,开始一天里最重要的“大扫”;7点30分,城市在睡梦中醒来,迎来上班、上学的人流高峰,而环卫工们则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8点30分,环卫工开始上午的保洁(小扫)直到中午1点,然后再换另一班来,保洁到晚上9点。

那天,武都路清扫保洁组的8名环卫工挤在车库的一个角落里吃早点。这里没有暖气,没有热水,车库的铁门边角上结着厚厚的冰块。

经历了早起后的劳累,环卫工们确实需要休息。但是,冬天的清晨又最难忍受这一个来小时的“休息”!因为天冷,环卫工刘桂兰在工作服下套了两件棉衣。干活的时候身上很暖和,内衣浸上了薄薄一层汗,这时歇下来,就冰凉逼人。

大家提来一壶开水,有人开始早餐。在一个纸箱里,刘桂兰拿出自己的饭盒,里面有两个干馍、一个苹果、一个鸡蛋。早餐只吃一个馍,馍冻得干硬,刘桂兰使劲把它掰成小块放在饭盒里,滚烫的开水倒进去,很快就只剩一点温气。

兰州有闻名全国的牛肉拉面,经济实惠。但对当时月收入只有800元的环卫工人来说,当年3元一碗的面有点奢侈。她们大多只能偶而尝尝,日常的基本食谱只有开水泡馍……

时隔整5年,虽然环卫工的收入扣除保险,现在每月也能拿到近1700元,但牛肉面的价格也翻了一番。

环卫工赵淑桂现在身兼“二职”,每天凌晨2点半到5点半和早上6点到11点做清扫工作,下午1点半到晚上10点做业务员负责检查督促。这样算下来,她每天睡到床上的时间不足3个小时。她的丈夫也是环卫工,负责在城区拉运垃圾,2006年两口子在老家修了5间瓦房,可是10年里,她根本没时间去住。

“这么个工作法,你身体吃得消吗?”她的回答也极为爽快,“不这样不行,不然养活不住。”旁边的侯振娟拍着她的胳膊开玩笑,“这就不是人嘛,从来没生过病!”赵淑桂呵呵笑着,连连点头。

距离武都路不远的曹家巷,有家“金城味道牛肉面馆”,从去年9月份开始推出“环卫工半价吃牛肉面”的活动,允许环卫工在早上11点之前以及中午1点以后进店吃牛肉面。也恰恰是因为时间上的冲突,二站的环卫工们很少去吃。

去年底,重庆一家火锅店宴请环卫工的消息在网络上热传,受此感染,兰州西站附近一家火锅店也搞了一次宴请环卫工的活动。提起这事,二站的环卫工们都有些别样的激动。

“幸亏我们没去凑热闹,要去了什么也吃不上。”环卫工陈桂莲穿过半个兰州城,专门跑去看了,回来给大家讲自己的见闻。

那天,一站的100多名环卫工都去了,结果,火锅店爆满,一些人坐不下,又被劝走了,“去的人也就吃了几片菜,根本没吃饱。”说到这里,二站的环卫工们都笑,似乎在赞赏自己当初的明智。

李秀儿,现在是清扫组的组长,干了28年的环卫工,吃了28年的开水泡馍,在她看来,自己什么样的饭都咽得下、什么样的苦都吃得下,只是环卫工需要的不仅是免费的一顿火锅或者半价的一碗面,而是一次体面的休息和一个休息的地方。

她说:“我们人手少,也没有休息时间。过年过节也和平时一样上班,拿一样的钱。我们不期待周末休息或者每周工作5天,一个月能有一两天的假就行。”

没有假期,请假一天扣54元钱,超过3天还要扣绩效工资。“五·一小长假”、“十·一七天假”、“带薪休假”、“节日双薪”……这些与他们无缘,他们要求的不多:每月休息一天。

除了休息时间,二站的环卫工也同样奢望一个休息室,能换衣服、能放包、能不再露天啃馒头的地方就行。侯振娟说,“我观察很久了,现在兰州市修了很多过街天桥,很希望能在天桥下建个歇脚、放东西的地方。”

老李的生存样本

兰州市正宁路小吃街夜市的牛奶鸡蛋醪糟,曾被评为“兰州夜市上最具人气和特色的小吃”,也曾被央视报道过,本地人喜欢,外地游客也纷纷慕名来此,而负责这条街道清扫任务的环卫工李其前夫妇却不曾尝过一口。

1月20日,节气正逢大寒,李其前冻伤了右耳,脸上的两处冻伤结了痂,为了防冻专门在地摊买的帽子似乎没有起到作用。去年夏天,在兰州市榆中县后白山万羊村务农的他,在亲戚的介绍下带着老伴进城作了环卫工。

李其前的人生规划听起来也蛮不错。他一个月能拿1600多元的工资,租房水电一个季度花去707元,两人吃饭一个月600元左右,一年能存大概一万元,加上老伴一年的工资19200元,攒几年,养老就够了,还能补贴点给儿子。

当夜市的繁华褪尽,留下的是满地狼藉,每天凌晨1点,李其前就开始起床从租住的伏龙坪山上的出租房赶往正宁路小吃街,走约莫半小时的路程。

李其前负责整条夜市的清扫和卫生保持,他的老伴曾文秀则在紧挨的正宁路打扫,扫完了也来帮着倒垃圾,待夜色散去阳光洒向大地,清晨的人们看到的是干净的马路和整齐的指示牌,这些都是老李的功劳。

一切忙完后他们在借用的夜市简易值班室里吃早餐,门正对着垃圾池,这样他们可以随时看到垃圾池里倒入的炭灰是否又引起了烟雾。

说话间,曾文秀拉了拉丈夫的袖口,示意他身后的垃圾池里开始冒烟了,李其前看了一眼升腾的烟雾笑着对曾文秀说这个等会儿就灭了,曾文秀安静下来,眼睛却始终不离垃圾池,直到真的没了烟雾才把目光离开。

早餐是前一天买的馒头,就着开水吃,幸运的是今天早上他们收到了管理站业务员送来的每人两个馒头一个鸡蛋,免费的,自己买的馒头就可以留着中午吃。

中午12点以后,忙完了清扫工作。李其前还要在这里值班到下午5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午餐时分,李其前接了冷水蘸着洗衣粉洗完手,从包里拿出一塑料袋花卷,用罐头瓶接些热水就着吃,热水泡了很多茶叶。

“泡些茶叶就不瞌睡了,不然困得不行。”李其前说,很大一罐茶叶17.5元。而此时的曾文秀有些无措,她看着桌子上的花卷没有动也没有接热水,眼睛不时看看窗外又瞅瞅丈夫,上次泡过的茶叶留在罐头瓶底,李其前笑对她说:“来来,我们吃着,这是他们记者的工作。”他快速拧开瓶盖又加了些新茶叶进去,倒好热水放在曾文秀面前,取一个最大的花卷递到妻子手里……

2元钱一袋的榨菜,也是奢侈的。“还不如买馒头。”因为没有时间自己做馍馍,他们一直是在附近的店里买一元钱2个的馒头或一元钱3个的花卷。

下午4点半,李其前又开始忙碌了,他将正宁路夜市街道两头分别用绳子连起来,防止有车辆进入,再检查一遍马路的卫生,倒干净所有垃圾桶,检查推车和摊点一一就位。5点以后,他才开始和老伴一起回“家”。

租来的“家”,在伏龙坪的山坡上,上山的路走起来费劲也更费时间,但他们宁愿用时间换坐车的钱。路上,李其前看着老伴笑得像个孩子,“有时候她饭还没做好,我早就睡着了,她叫醒我吃完饭我又睡着了。”

回“家”,意味着一个短暂的夜晚和一个漫长的凌晨。凌晨1点,老李必须强迫自己爬起来,迎接一天的工作。

李其前的工作包括马路清扫、卫生保持、指示牌和垃圾桶摆放、防止垃圾池着火、为垃圾车保持通道、下水井垃圾清扫、电线扫灰。

老李有自己的骄傲。自从他来到正宁路夜市一条街,这里的卫生明显更好了。他有自己的操守:“干啥有干啥的责任,我们扫马路有扫马路的责任。”

华灯初上,正宁路小吃街夜市慢慢热闹起来,各色小吃令人垂涎,人群里依然有环卫工在不断捡拾地上的垃圾和烟头,但没有人顾得上看一眼身边的环卫工是不是还饿着肚子,是不是吃着馍馍就茶。

不过,也有人了解他们的情况,一位老板看着眼前忙碌的黄色身影摇头:“环卫工真是不容易,唉……出力的人不赚钱,赚钱的人不出力。”

从今年一月开始,兰州环卫工工资据说涨到了每月1700多元。李其前盘算着,这样的话,夫妇二人每年又可以多存点钱,如若老两口不生病吃药,儿子娶个“不要钱”的媳妇,自己将来或许可以老来无忧。

像老李一样,从农村来,为的是攒钱养老,图个今后不靠儿女安享晚年,这样的人占了环卫工群体的大多数,他们找不到其他工作,他们离不开环卫这个岗位。据了解,兰州市城关区环卫工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50~60岁的职工已经成为环卫保洁工作的主力。

那些看上去明显偏老的环卫工,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往往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都说自己“刚过50岁”,就为了和老李一样,多干几年、多攒点钱,到自己干不动的时候,有钱养老,不拖累儿女。

“爱心早餐”能持续多久

对于城市道路和街区的卫生监管,环卫局煞费苦心,可以说是“多级管理,责任连带”。就兰州市城关区环卫局来说,局长下面有主任、有队长,队长之下有管理大马路或小巷道的14个管理站,每个站又有多名业务员,业务员下设组长,所有人均得盯着环卫工。队长、站长、业务员不负责具体打扫卫生,主要监管其下环卫工工作到位情况和所属街道小巷的卫生情况。自2012年起,兰州市城关区启用“数字化案件”监管,如果发现有脏乱差,管理队长、站长、业务员都面临罚款处理,连带的环卫工承受的处罚还会更多。

从多年前开始,城关区环卫局就在呼吁改善环卫工的作业和休息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或许是位卑言轻,许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比如休息室和吃饭的问题。

刘小强坦言:“环卫工中有汉民、有回民,吃饭问题不好解决,再加上工作面广、人员分散,站里不可能雇个人来做饭,联系餐馆的话肯定得收钱,经费来源是个问题,操作起来也不容易,就只能靠社会公益的力量来解决。”

兰州有一家做房地产的亚太集团,从去年3月26日开始,在城关区的解放门和定西路分别租下铺面,开了两家慈善早餐厅,每天早上6点30分到8点,为环卫工免费供应早餐,至今已经坚持了10个月。

1月21日早上6点20分,记者走进解放门慈善餐厅。潘大姐蒸的馒头刚出笼,热气慢慢飘散开来。十几个环卫工在窗口排着队,两个人帮忙将盛小米粥的大桶抬到打菜窗口外。

今天的早餐有清炒豆芽、素炒菜花、鸡蛋、馒头和小米粥,贾主管画着淡妆,盘起的长发显得干净利落,她微笑着给每一个人舀菜。杨素梅是第一个打到饭的,馒头露出了饭盒,她咬了几口盖上盖子,又在杯子里装了半杯小米粥,边往包里装边走出门去。她要快步走20多分钟赶到自己负责的街道。

当天早上,解放门餐厅一共为环卫工提供了125份早餐,包括环卫管理二站业务员带走的50份。业务员张美丽是退休后又返聘工作的,10个月来,她一直从解放门餐厅领早餐给站内环卫工送,每天50份不多不少,她不知道这个数字怎么定的,她只知道自己所在的站里上早班的有100多人,50份早餐今天送给东面那一片,明天送给西面一片,每个人隔一天吃到一次免费早餐。

亚太集团在提供给媒体的新闻通稿中称:“两家慈善早餐店,每天可向800余人提供营养早餐。每月房租、人员工资等合计投入近24万元,每年计划投入500万元。”

没人知道,在房地产行业转入低迷的情况下,亚太的慈善早餐可以坚持多久?

街道上行人脚步匆匆,环卫工依旧一年四季在固定的街道上辛勤劳作,炎夏寒冬不曾怠慢,周末节假不曾停歇,他们统一鲜艳的服装,那么显眼;他们低头细致投入的身影,那么不起眼。有人说,不是企业有没有实力坚持下去,而是这样的爱心企业、慈善事业是不是真的理解环卫工人的需求。

一家慈善餐厅可以接待400名环卫工就餐,但每天能来的也就百人左右,很多人还是专门找过来的,不然慈善餐厅也会冷场。

近几年,针对环卫工的爱心活动很多,但往往都是“点燃爱心”轰轰烈烈开场,不久之后就不了了之。

去年2月,兰州当地一家媒体联合城管执法局发起“环卫工爱心驿站”活动,前期27家单位举行环卫工人“爱心驿站”授牌仪式,一次建起了200余处“爱心驿站”服务点,向环卫工无偿开放,提供饮水、休息、热饭等免费服务。

一个月后加入“爱心驿站”的企业达219家。半年后,许多企业一哄而散,一家车友俱乐部的“爱心驿站”,开张半年只接待了5位环卫工人。

开设“环卫工爱心驿站”服务点最多的是兰州银行。兰州银行的多家网点都在门外显著位置贴着“环卫工人爱心驿站”的标牌,大厅里有热水、有咖啡。张掖路支行大堂经理说,附近的环卫工断断续续会过来倒个水、休息会儿,但每天不到10人(次)。

许多环卫工人自尊心都很强,对各类免费、慈善的服务都感觉别扭。二站的一位环卫工说,“我们要喝水的时候,人家还没有开张,我们也不好意思去倒,更害怕把人家的地弄脏了。”一位环卫工大姐说得直率,“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冬天下雪得先去把人家店外一片的雪扫了,自己地方的活就耽搁了。”

似乎,所有针对环卫工人的慈善、爱心都只能换来片刻的喧哗。

环卫工人,究竟需要什么?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