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创业创新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创新

一根蚕丝,织就创新富民梦

来源:新华日报2017-04-01 10:59:30 一根 蚕丝

——记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

苏州古镇震泽,因千百年来始终出产最优质的蚕丝而闻名。时至今日,勤劳的水乡儿女仍在用一枚枚蚕茧和一根根蚕丝,守护着“蚕丝古镇”的荣耀。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凭着对丝绸的热爱,从一个“蚕丝作坊”起步,一步一个脚印,经营成为“苏州蚕丝被行业第一股”,让苏州丝绸走进千家万户。

让世界感受丝绸魅力

胡毓芳198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震泽镇当老师,改革开放大潮中,她辞掉“铁饭碗”下海经商,干起茧丝贸易。2002年,胡毓芳创办“太湖雪”品牌。她在震泽茧丝市场租了3间小门面,靠着一张拉绵桌和4名女工,开启了艰苦创业路。起初,她既当老板,又兼销售和司机,靠着苦干,把公司一点一点拉扯大。2009年,胡毓芳果断拿出公司一年的300万元利润,在苏州打广告,让“太湖雪”品牌一举成名。之后她又乘胜追击,在苏州开出40多家专卖店、专柜和加盟店,“太湖雪”由此脱颖而出。

太湖雪不断扩张的背后,是胡毓芳辛勤付出。“她不喜欢购物,也不愿旅游,宁愿每天呆在公司里。”在女儿王安琪眼中,妈妈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曾有人劝胡毓芳:“何必这么辛苦,可以歇歇了。”但她回答,“我已经爱上了丝绸,现在办企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丝绸之美。”

“太湖雪”已发展成为集蚕桑种植、生产、设计、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真丝家纺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去年8月,“太湖雪”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苏州蚕丝被行业第一股”。胡毓芳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杰出创业女性等荣誉称号。

传统产业“破茧成蝶”

在生产车间,工作人员站在工作台的四角,依照密度需求,将绵兜均匀地用力拉开,变成了一张张细软轻柔的丝绵,将其逐层叠铺后,一条蚕丝被就成形了。这是胡毓芳和震泽丝绸人共同努力创新的工艺,克服了传统蚕丝被板结发硬、移位变形两大先天弱点,解决了蚕丝被产业发展瓶颈。

“丝绸产业绝不是简单的传统行业,而是一项富含科技创新潜力的朝阳产业。”胡毓芳瞄准行业“痛点”不断创新,她和苏大蚕桑研究所合作,研发“可水洗蚕丝凉被”,克服了传统蚕丝被不能水洗的难题,使之成为四季常用的家纺产品。

苏大农业生物技术与生态研究院教授李兵介绍,有段时间,国内蚕丝被市场鱼龙混杂,造成消费者不信任。胡毓芳主动和所里合作,并联手多家企业,制定震泽蚕丝被联盟标准。她顶住一些产品质量较差的企业反对声,推动制订了标准,实现了行业自律,引领蚕丝制品行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2012年初,苏州市提出“重振苏州丝绸”,令胡毓芳备感振奋。她与刺绣大师联手,将刺绣艺术融入真丝家纺,凸显文化内涵;开发出百余个真丝家纺品种,让丝绸产品更多元化。10多年来,胡毓芳率领团队在一根细细蚕丝上,开发专利32项、版权96项、商标权72件,还参与制定2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

种桑养蚕走出富民新路

“托胡总的福,让我用几十年前学的养蚕手艺赚钱。”自从“太湖雪”在村里建了蚕桑园后,震泽镇金星村村民沈惠芬不仅获得土地流转的收益,还在蚕桑园里做养蚕指导员,月工资有3000多元。

来到太湖雪蚕桑科技文化园,这里堪称“蚕桑主题公园”。在蚕桑科技馆,可以了解太湖流域悠久的养蚕历史、蚕的一生、制丝工艺、拉棉制被、扎染刺绣以及丝品展示等;在葱茏繁茂的桑园,可以采桑果、品桑茶、喝桑酒,享受生态农家乐。

这片桑林在寸土寸金的苏南地区实属罕见,背后离不开胡毓芳的努力。2015年,震泽镇决心筹建蚕丝园,恢复种桑养蚕的习俗。“恢复蚕桑生态,是给苏州丝绸留下一缕文脉,”太湖雪“责无旁贷!”胡毓芳决定挑起这个重任。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蚕丝园顺利开园。她又把桑林和蚕种发包给本地蚕农,发展订单式农业,一大批蚕农因此受益。

带领百姓鼓起钱袋子,壮大企业上缴更多税,是胡毓芳的追求。如今,“太湖雪”虽然年产值并不高,但亩均纳税、每度电贡献税收两个指标在震泽镇位居第一。(记者 李仲勋)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