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访谈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访谈

专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时代造像者

来源:新华网2015-02-02 15:45:46 中国美术馆 造像 馆长

摘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吴为山介绍“塑魂鉴史”雕塑展及相关创作

本次展览叫“塑魂鉴史”,将我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所做的四组雕像中的一组完整地搬到了国家博物馆来进行展览。但并不是从现场把作品直接搬过来,因为现场的雕塑已经和大地黏在一起了。这次是在原来模子的基础上,又重新做了一套。2005年,我接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的邀请,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建了这样一组雕塑。当时最重要的,实际上还不完全是雕塑与建筑的关系,因为这只是技术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是站在复仇的立场,还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来看待这件事情。艺术家应该是一个代言人,为一个民族、为中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包括我们的战争观,还有和平观,来做这样一件事情。所以,当时我就决定不做日本兵屠杀中国人民的场景,因为这种场景在一些历史照片当中已经提得很多了,不需要再通过雕塑的形式来再现了。我更多的是一种反思,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

吴为山:国家公祭日的确立可以凝聚中国力量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说法。“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所以,国家公祭日不仅仅是对死难同胞的一种缅怀,更是激起所有中华儿女,包括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当中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用这样的一种民族的灾难来不断地提醒大家,我想这种凝聚的力量、忧患的力量,是能够转换为我们今天富国强民的力量的。

吴为山谈为文化名人塑像

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起、振兴不仅仅靠经济,经济固然重要,但是要有灵魂、要有民族智慧,而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创造文化的当然是人民,而那些崛起的文化人是人民的代表、文化的代表。我想用雕塑的方式把他们的形象塑造出来,孔子也好、老子也好、苏东坡也好、李白也好。这些历史上的人物,如果把他们塑造出来形成一个巨大的雕塑森林,让每一个人物形象都立在历史的空间当中,而这个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空间,这种空间会占据整个社会的、年轻人的思想空间、精神空间、价值取向的空间。这样民族的精神就会被确立起来,不再是一句空话。

吴为山:用文化名人雕像传播中国文化

如果一个外国机构,请你做一个外国人的像,我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问题是,我是把中国的孔子、老子、齐白石等等这些人的雕像,立到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把对人类思想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孔子、老子这样的哲学家、思想家,给立到世界各地去。这不仅仅是一个立像的问题,实际上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肯定,也是对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认可的响应和呼应。

吴为山阐释写意雕塑论

中国有非常辉煌、悠久的文化传统,在雕塑上也是如此。但是在近现代,中国自己的智慧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被淡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写意雕塑概念。我们通过写意把神和意表现出来,这是中华民族审美的美学特征。写意雕塑论,实际上是一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肯定,是一种觉醒,是一种自觉,也是一种自信。但我讲的写意不仅仅是从中国传统当中,还从西方的写实传统当中、西方的现代主义抽象当中汲取营养。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同时也体现了今天的包容心态,是如何创作新文化在雕塑领域的体现。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收藏与国际交流并重

中国美术馆是集展览、收藏、社会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学术研究为一体的一个综合性的美术单位。展览什么、弘扬什么,这是最重要的。收藏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国际上交流什么、把什么样的东西推向国际,树立我们国家的文化形象,这也很重要。我有一句话叫:不用护照、不用批文就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概念,不是说拿了护照、拿了批文把中国的艺术品送到西方,放到外国的博物馆或者画廊、舞台上去。如果你送到画廊、舞台,没有西方人去看,都是东方人去看,等于还是没有走出去。我们举办的中国美术馆之夜,实际上就是我们整个中国美术馆推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一个方法之一,现在叫外宾专场。最近,我们还收藏了世界大师达利的雕塑作品。我们现在不仅收藏当代、古代的美术作品,我们还有系统地来收藏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艺术家的作品。这样才能真正使中国美术馆变成一个美的殿堂、人民普及教育的课堂,还要变成所有人享受美的天堂。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