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实践丨襄阳:老产业扶贫焕生机

来源:《民生周刊》2017-03-01 11:34:01 襄阳 生机 产业

 2016年1月,湖北省襄阳市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指出:围绕所在县域、乡域已形成的优势主导产业,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也可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特色产业。

在《实施意见》的指导下,襄阳市探索出直补到户、龙头带动、资产收益、入股分红、旅游带动、转移就业等六种产业扶贫模式。《实施意见》中提出明确目标:到2018年,特色优势产业在符合农业产业脱贫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建成适合贫困地区发展实际的产业体系。

如何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如何顺利如期完成脱贫目标?湖北省襄阳市摸索出了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新思路。

因户制宜齐脱贫

黄清华站在海拔千米的高岭上,看着103亩齐腰高的杉树苗发了嫩芽,喜滋滋地说:“有盼头了,苗子长起来,日子好起来!”

56岁的黄清华是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张家沟村二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和妻子常年多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去年,他依照村里的建议开始发展苗木产业。

黄清华种了103亩杉树苗,当年就领到6000元苗木补贴款,年底还获得了精准扶贫产业到户奖补资金4000元。

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秦大庭说,全村发展8000多亩杉树林,增加村集体收入。为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村里还拿出集体林木收入的三成对其进行分红。

像黄清华一样,依靠发展产业走向脱贫致富路的还有该县过渡湾镇清滩村贫困户黄加华。

今年72岁的黄加华,儿子因一场车祸致腰椎受伤,家庭十分困难。2016年5月,黄加华申请产业扶贫贷款3万元,在家门口树林里盖起两间鸡舍,养殖土鸡1500只。土鸡从小鸡开始就完全自由放养,自行觅食山林。

“这样养的鸡,肉质好,能卖个好价钱。”今年春节,黄加华的土鸡供不应求。他算了一笔账,一只鸡扣除成本能赚20块钱,纯收入增加了近3万元。

如今,保康县65个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7000贫困人口都像黄清华、黄加华一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盘活荆山沮水,厚植产业命根。“精准扶贫看三代、产业扶贫管长远!”保康县扶贫办主任廖道明说,全县建档立卡2.95万户8.31万人,计划2018年底脱贫摘帽。

外引产业助扶贫

49岁的唐代启是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新垱村的村民,在一场车祸中摔断了腿,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两个孩子一个智障一个正在上大学。2016年下半年,驻村工作队扶持他栽培香菇6000袋,当年12月底便已获收入9000元,不仅解决了上大学孩子的学费,也使唐代启重拾了产业致富的信心。

新垱村是一个山区小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580户,2580人,总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900亩(水田5800亩,旱地2100亩),林地面积3200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共140人,是宜城市财政局驻点帮扶村。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财政局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后发现:缺乏产业支撑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2016年,新垱村引进湖北裕山菌业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袋料木耳生产基地,帮助村集体、贫困户脱贫出列。按照“公司+村集体+贫困户+基地”的模式,村集体以地入股,公司以资金、技术入股,村企合作共建标准化袋料木耳基地,吸纳贫困户以2元/袋成本价认领木耳袋料,待木耳成熟后,由公司保底回收,保证贫困户每袋获利1.5元。基地一期工程总投资120万元,占地面积16亩,有22个大棚,年培育木耳菌袋20万袋。30个入驻贫困户可领种木耳5000~20000袋,年可获利7500元到30000元,确保这些贫困户当年种植、当年脱贫。公司回收木耳后进行烘干加工后再销售,每年给村集体分红5万元以上。

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队在常年驻村、挂图作战的基础上,在较短时间内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到访了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严格按照“一户一档”的原则实行“责任到人机制”;双向填写扶贫走访记录及帮扶措施,专人负责精准扶贫档案资料管理,集中设立“宣传资料、典型案例、会议记录”档案簿和贫困户“一表一册”扶贫档案,实施全过程留痕管理。

△新垱村的黑木耳种植产业已形成规模,有效地带动当地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

老产业的新起航

2016年底,在襄阳市南漳县西南山区,一股植桑的热潮涌起。县委县政府明确把植桑养蚕纳入山区脱贫致富的战略产业,并提出三年后实现“118”目标,即到2019年全县蚕茧加工总产值达到10亿元,年产干茧1000吨以上,桑园面积达到8万亩发展规划。

南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度适宜,光照充足,不仅适宜桑树生长,且极适宜蚕茧生长发育。特别是南漳西南地区,过去桑园种植面积广,养蚕有经验,只要有好的市场,价格和政策扶持,很快可以恢复生产。南漳历史上,桑蚕面积一度达到7万亩,而今下降到2.8万亩。

产业兴起,关键在龙头。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龙头”作用?随着蚕茧市场回暖,湖北东漳实业有限公司把握住了机会。东漳公司是一家注册在南漳县、湖北省目前唯一一家以缫丝为主,茧丝绸综合开发利用的规模企业,也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精准扶贫重点支持企业。县委县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多项措施扶持该产业发展:为蚕农新建桑园,每亩无偿提供600株嫁接桑苗、并奖励300元,养蚕采用省力化蚕具、设备的,给予60%~100%的机械设备补贴。东漳公司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全面进军有机桑蚕产业,实施“公司+科研所+基地+合作社+农户+桑蚕旅游观光”的战略。

桑叶、桑葚具有抗血凝、抗病毒、抗肿瘤、抗疲劳、抗衰老、降压、降脂、降血糖、减肥、润肠道、美容等功效。蚕丝被誉为“纤维皇后”,蚕丝制品的舒适性和保健功能是其他纤维制品无可代替、无可比拟的。东漳公司目前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开发生产香甜可口的桑菜、桑茶、桑葚酒;与苏州丝绸厂、3542厂协作,开发生产丝绸床上用品“四件套”、真丝系列服装、真丝饰品、礼品。

至此,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老产业也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