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煮酒话媒:这个符号有内涵!从情人节看节日文化传播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2-15 10:19:21 文化传播 符号 内涵

今天,2月14日,因为情人节而成为一个特殊的日子。如果你是单身,而且足够的不怕(厚)害羞(脸皮),不妨一大早给意中人打电话,要求搭载(乘)TA上下班,或许你便因此度过浪漫的一天,从此步入“脱单”轨道也说不定计日可期。

现代人过于直白的“脱单”,掩盖了情人节承载人类美好情感的文化本义。节日是文化的驿站,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节日也是文化交融的媒介,繁荣了人类文明,节日的传播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

1.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多有富有传奇色彩的典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情人节也有她的传奇故事。据说在17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为使男人们毫无牵挂地走上战场,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神父瓦仑丁没有遵旨而继续举行教堂婚礼,因而获罪,公元270年2月14日被处以绞刑。为纪念瓦仑丁神父,人们将2月14日定为“情人节”,也叫“瓦仑丁节”。

不过这个悲惨的故事并没有影响后世人们的浪漫想象。在西方,情人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除了鲜花、巧克力、饰品等饱含深情的礼物之外,代表情侣关系确立的烛光晚餐也是必不可少的。

 实际上,中国也有自己的情人节。一说是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之夜是青年男女相约赏月、赏灯的良好时机。一说是七夕节,牛郎织女喜鹊搭桥、天河相会,象征着有情人团聚的日子,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浓浓的爱情意味。

2.洋节从西流到东,契合了现代人的情感和心理。

但是中国的情人节为什么没有西方情人节叫得那么响呢?这有多方面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和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包括情人节、圣诞节在内的西方节日逐渐流行起来。

年轻人注重情感体验,传统节日缺乏时代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情感表达的需求。西方文化中情感表达的方式更容易被当代年轻人所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含蓄、温和地表达情感,而西方人则是强烈、大胆地进行情感宣泄。因此那些主题鲜明、风格现代的西方洋节便悄然流行起来。

“过洋节”,也符合年轻人求新求变和从众的心理。从众使人趋之若鹜地跟着时尚走,生怕被嘲笑为“老土”,于是过洋节就成为时尚追求。加上商家疯狂炒作推波助澜,情人节成为青年男女的盛大节日。相关调查显示,20-25岁的年轻人中,超过98%的人有过情人节的习惯。

3.洋节的盛行,丰富和繁荣了中国节日文化,同时对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大多与时令、节候有关,寄托着祈福纳祥、趋吉避凶的精神希冀,许多与家庭团圆等整体相关,略嫌缺乏对个体、个性的情感表达。

而某些洋节在节日主题上有更多个性化色彩,因此传入中国后,原先的宗教含义淡化或被忽略,其单项性、主题性被突出强调。对于注重个性释放、情感表达的当代年轻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节日的不足,丰富和繁荣了节日文化。

 比如,要孝敬母亲,借用西方的母亲节;表达爱情,借用西方的情人节;娱乐狂欢,期盼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表达感恩之情,就想起西方的感恩节。

洋节的到来也成为人们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在媒体渲染和商家炒作下,伴随洋节而来的一些异域文化因素也展现于中国都市的大街小巷。复活节的彩蛋、万圣节的南瓜灯,促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异域文化。

与此同时,不少在中国的西方人也慢慢地接受了中国人加入洋节的“中国因素”与东方色彩,并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从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洋节在广为流行的背后,也遭到非议。

洋节来到中国,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水土不服”。比如在汉语中,“情人”有时包含“情妇”“情夫”,即合法婚姻以外的男女关系的意味,在一些低俗媒体的渲染下,情人节被演绎成一个“二奶、小三”的节日。

在利益驱动下,情人节也充斥着过于浓厚的商业色彩,商家趁机推出各种系列活动,利用洋节的商机大赚一笔,使洋节显得低俗。

大多数年轻人为表达爱意,不惜代价换取浪漫,情人节过得越来越奢侈。情人节本应是一个温馨而又甜蜜的日子,人们却疯狂地购物、疯狂地吃喝、疯狂地玩乐,蜕变成一个娱乐狂欢的日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节日观、消费观和价值观。

由于担心西方节日不断涌入中国,冲淡传统节日的影响,这一洋节经常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和抵制。

5.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也要反思本土传统节日的的传承和传播方式。

正是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简单理解和僵化固守,以及对西方文化现象的盲目接受,给洋节以“可乘之机”。

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也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有待挖掘,传承与传播方式也有待丰富。比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七夕节,祈祷祭拜、穿针引线等活动大都在乡间进行,在城市缺少必要的活动载体。而且其表达爱情忠贞的主题往往被忽略,人们反而关注于结局的凄凉。如果对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创新,深入挖掘其爱情与信守主题,借助现代庆祝方式,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使之既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又区别于西方的玫瑰、巧克力,就可以将其打造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也有自己的感恩节,那就是强调祭祖追先的春节,应把这感恩的内涵推广到在世的亲友,强化感恩色彩,春节的内容会更丰富。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伟大的母亲,如为育子而“三迁”的孟母,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国民母亲”,若把她的出生日(农历四月初二)作为中国的母亲节,并有仪式化、具有现代色彩的庆祝方式,人们或许就不会一门心思去过洋节了。

 我们要担负起民族文化的承载和传播职责,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更具有吸引力,通过擦亮传统节日的文化招牌,正确引导人们回归自己的传统节日,增强民族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图片均来自网络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出品)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记者.王志锋)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