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封面报道丨新年愿望

来源:《民生周刊》2017-01-17 16:14:39 封面 愿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11年开始,农民工总量持续回落。但是,目前,这些隐藏在数据里的变化,还不足以改变持续了30多年的人口流动大潮。文中三位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被裹挟其中。

《民生周刊》记者近期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情感诉求和心灵成长之间有着绕不开的纠缠与矛盾,而这一切都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生活中,在每一个细节里。

日记本

子涵的日记本从来不给别人看,但姥姥每次问起今天又记些啥?她都会如实奉告。

前年夏天,子涵的父母花了多年的积蓄,购买了一台货运卡车,开始了长途运输业务。从那以后,子涵每个月才能见到爸爸妈妈一次,因为业务繁忙,有时候在家待不到半天就要出远门。

在等待父母的日子里,子涵每天都用日记来记录时间的流逝,和父母归来的脚步。从去年开始,她发现村子里的小伙伴越来越少了,在吉林省东辽县云顶镇,越来越多的同学被父母送到城里读书,平时一起玩的小伙伴越来越少了。

最近几天,子涵说她在日记中都会记录距离父母回来的日期,有时候还会把父母经过的城市用铅笔勾画出来,她说长大后自己也要去那些地方旅游。子涵最想听妈妈给她讲某个城市的故事,可是每次来去匆匆,母亲讲的故事经常是重复的。子涵就经常拉着姥姥,让姥姥给她介绍那个城市的故事。子涵说,姥姥是老花眼,经常把名字相似的两个城市弄混。子涵读小学五年级,她说最喜欢看的就是地图册。

“子涵懂事,见我脸上没笑模样,就来哄我开心!”姥姥说,子涵都知道为大人们操心了。去年东北玉米增产,但是临储收购政策取消后,收入还是减少不少。她自己经常看着院子里的玉米犯愁,按本地粮食商贩出的价格,每斤只能卖到0.5元左右。

对于留守儿童的话题,子涵的姥姥说,像类似的情况很普遍,“农忙时回来,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除了老人和小孩,年轻人没有在家待着的。现在玉米价格这么低,来年出去打工的人还要更多。”

子涵问姥姥,为啥去年玉米增产反而不高兴呢?姥姥摸摸子涵的头说,你跟着操什么心!写作业去!1月8日晚上,妈妈打电话给子涵说,小年那天就能回到家里,子涵拿着电话又蹦又跳,妈妈问子涵想不想爸爸妈妈,子涵点点头说,自己写了好多日记,都是写的爸爸妈妈。

一双球鞋

上初中后,林桐的性格变得内向,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张爱芝很为儿子的学业担忧,“我和他爸爸在深圳打工,一年里就春节回家一次,平时都是他爷爷奶奶带着,最近听老师说他经常逃课,早上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家门,可是他根本就没去学校!”一提起儿子,张爱芝有些激动,在她看来像林桐这个年龄如果辍学,将来什么出路都没有。

去年12月中旬的一天,林桐和同学李强打了一架,就因为李强嘲笑自己的棉鞋不能踢球,林桐当即扇了李强一记耳光。放学后,李强叫来三个同村的小伙伴,将林桐堵在教室里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林桐说,那天他们逼他吃粉笔,两个人将他按倒在地,一个人将十几根粉笔塞进他的嘴里。林桐挣扎中咬了同学一口,才得以挣脱。

那天以后,林桐连续三天没敢去上课,为了不让爷爷奶奶发现,早上照常和小伙伴出家门,中途就溜进网吧,等到放学一起和小伙伴回家。第三天,林桐旷课被班主任老师发现。林桐是个诚实的孩子,班主任老师没费吹灰之力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老师将林桐和李强叫到一起,让二人分别道歉,将恩怨化解。李强的态度很诚恳,主动认错。而林桐却迟迟不肯开口。

“林桐读小学时,我和他爸爸都一直陪在他身边,前年我们从吉林省伊通县城来深圳打工,他爷爷就发现他总是闷闷不乐,还经常发脾气。”张爱芝觉得,自己不在林桐身边,虽然有爷爷奶奶照顾,但林桐较其他小伙伴,还是缺少家庭的温馨和父母的关爱,这也是使他性格变得孤僻、寡言和暴躁的原因。

自从那次打架以后,张爱芝每天晚饭后都会给儿子打电话,她觉得应该让儿子时常在自己身边,这样她会给儿子更多的关爱,因为母爱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最近几天,林桐在电话里很主动,话也多了起来,总是不停地问张爱芝什么时候回家,车票买了没有,过年能在家待几天?

张爱芝问林桐想让妈妈买点啥,林桐毫不犹豫地说,要一双球鞋。

苏娃的理想

从苏娃记事起,父母就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母亲陈霞有时候会收来一些半新不旧的小玩具,就带回家给苏娃玩,陈霞说儿子从小就特别聪明,能把一些废旧的玩具拆解、组装成新的玩具。

父亲苏楠时常把收来的旧书和废报纸拿给苏娃看,慢慢地,苏娃认识了好多字,也学到了好多知识。苏娃5岁时,父母和同村的老乡离开老家云南省昆明市大塘子村,一起来到北京打工。

“2013年刚来时,日子过得很苦,我身高不够,老板不让我当服务员,只能在厨房择菜、刷盘子,晚上就住地下室。”陈霞说,一年回家一次,每次短暂相聚后最舍不得的就是儿子。父母不在的日子里,苏娃和爷爷一起生活,他平日里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一个人坐在墙根发呆,他说最想吃妈妈做的小锅米线。

2015年,苏楠和陈霞在北京市西城区的胡同里开了一家云南菜馆。陈霞由洗菜、刷碗的小工变成了迎宾、收钱的老板,虽然她还对“老板”这个称呼不太习惯。每天忙完,陈霞数着手中一摞厚实的钞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陈霞每天都会给苏娃打个电话,苏娃读二年级,平日里会帮爷爷做家务、干农活。“儿子很少让我操心,电话里都是我说一句听一句,尤其是上小学以后,越来越懂事了。”提起儿子,陈霞脸上总有一丝得意。

写完作业,苏娃坐在墙根发呆,爷爷问苏娃长大后想做什么?苏娃说想做清洁工。爷爷嗔怪苏娃没志气,理想不够远大。苏娃说自己想做“空气清洁工”,主要任务就是消灭空气污染。苏娃对爷爷说,要让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有个好环境。

2017年元旦假期,苏楠在电话里问儿子,新年有什么愿望,苏娃支支吾吾半天,最后吐出一句:愿望就是希望你们早点回家过年!

1月5日上午,苏楠终于在网上抢到两张北京至昆明的火车票,高兴之余,苏楠又把1000块钱交到陈霞手上,让她买件衣服和化妆品,再给苏娃买个新书包。

(本文受访留守儿童均为化名)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责任编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