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特别报道丨新时代 新乡贤

来源:《民生周刊》2017-01-17 14:50:34 新乡 特别报道 新时代

在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有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诗礼传家,名重一方;文化上出类拔萃,礼治上化民易俗;为官则造福一方,为民则垂范乡里。他们有一个特别的称谓——乡绅,或者更确切的说法就是本期的主题——乡贤。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乡贤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不断自我进化。像屠呦呦那样造福全人类的杰出人物,超越了乡贤的意义,我们或许可以称作国士——心系苍生,为国为民。

 新时代,我们怀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激情,要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实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要解决农村复杂问题,正是发挥乡贤(国士)为人师表模范带头作用的关键时刻。

乡贤,是一种文化的印记,是一个时代的感召,更是一腔有理想的先锋。

重唤乡贤文化  构建美丽乡村

“承载所有炎黄子孙美丽乡愁的基本载体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2016年12月18日,第二届乡贤论坛上,论坛主办方、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理事长王伟华说,“而建设自治、自生、自然、自律的美丽乡村靠人,尤其是当地或从当地走出去有德、有才、有威望的乡贤。”

为期两天的论坛在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开幕。主论坛上,14名国内知名的乡建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基层乡贤代表,分别围绕乡村文明、乡贤文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产业运营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论坛还举办了乡村创业大赛路演活动和乡村建设资源对接会,搭建对接乡贤的平台。

乡贤文化是什么? 新乡贤是种什么样的力量?乡村建设如何进行?

△“第二届乡贤论坛”现场。

新乡贤

“乡贤文化贴近乡愁,贯彻着爱国爱乡、见贤思齐、承德向上的理念。”论坛上,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忠谈说,“‘举乡贤,学乡贤,颂乡贤’,挖掘传承历代乡贤的精神,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垂范乡里。”

“乡贤”一词,《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里,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等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乡贤之士,也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悠久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传统社会,乡贤在促进宗族自治、民风淳化、伦理维系以及乡土认同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宗族关系解体的现代社会,结合时代需要建构新乡贤文化,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乡贤大多数是离土离乡、已经城市化的人群,他们来到乡村,要么是回报故乡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要么是享受乡村独有的生活环境、颐养天年。

从文化主体上说,新乡贤可以分为三类:从乡村走出去、现已退休的党政干部和教师中,不少人很有热情和担当,他们的经济基础较为稳固、社会关系较为广泛,成为现实或潜在的乡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之后出生的人,有很多在改革开放中进入城市,其中一些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会而回乡创业,他们是具有开创能力的乡贤;除此之外,为人正直公道、有公共服务精神的村民,以及其他具备一定资质的社会志愿者,也可以成为新乡贤群体的一部分。

这三类是“在场”的新乡贤,还有一种是“不在场”的新乡贤,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其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

“四位一体”乡建模式

今天的乡村建设如何做?王伟华有自己的见解:从文化的角度看乡村,中国的传统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根。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中华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从社会的角度看乡村,中国的传统乡村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里面有一个重大的概念,就是“乡贤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是第一要义。

王伟华说,乡贤是打开乡村的钥匙,产业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抓手,生态是“美丽乡村建设”基本的保证,文化是乡村持续发展不断的源泉,总结为“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乡建模式。“群众为本”,强调乡贤带动,集体结合;“产业为要”,强调精准定位,三产融合;“生态为基”强调绿色自然,配套完善;“文化为魂”强调乡教支撑,传统回归。“一体”强调“鲜活”的新乡村生命体。

王伟华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操作切入点就是“乡贤引领”,“四位一体”的原点是乡贤带动。有德、有才、有威的乡贤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开始“美丽乡村建设”。

作为分论坛的主要内容,乡村合伙人创业大赛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路演赛事,各参赛团队都属于在乡村领域实践项目的创业创新,旨在致力于帮助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团体与乡村对接,从而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让情怀生根、让乡愁落地。经过综合评定考核,“乡村合伙人”创业大赛组委会最终确定10个乡村创业项目入选。

产业要准确

“中国古代就有告老还乡的传统。这种传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会更强,也更需要。”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

乡村旅游策划师、远方网创始人陈长春认为,城市人来农村,消费的是乡村气息。灿烂的星空、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都可能成为消费点。乡村经营者所要做的,就是把城市人心中关于乡村真善美的向往挖掘出来,然后呈现给他们,这样就可以把乡村做成“奢侈品”。

“生态产品,文化消费,心灵消费,是未来中产阶层最奢侈的消费品。”从经济学角度,张孝德解释说,在乡村以很低的成本可以得到这一切,这对中产阶层具有很大吸引力。

“我们理解‘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乡村社会体系的复兴,也等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也等于中华文化的复兴。我们要用社会结构性的力量实现乡村体系性的复兴。”王伟华说。

政府、社会资源、村民和市场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王伟华的感受是,协同的角色,政府要当好教育者,社会资源当好陪练,村民当好运动员,市场才是我们的裁判,这一场“球赛”往往踢不下去的原因是我们“运动员”没有了,我们村民没有了。

在荆楚大地,新乡贤正不断涌现——襄阳市襄城区姚庵村书记徐中国,放弃电信局“铁饭碗”,不到三年时间,把一个原负债200多万元的山地农村打造成了“都市后花园”;十堰市郧西县坎子山村书记魏登殿,扎根深山40多年,推动村里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累计为村民增收150万元;咸宁市通山县江源村乡贤王定钊,从2005年开始,发动村民保护家乡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湖北省古民居保护的示范型模式。

“乡建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人的问题;乡建不仅是解决美的问题,更是解决富的问题,”王伟华说,“没有致富的抓手,如何团结群众?如何解决群众切实需要?”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