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全国民生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民生新闻联播

梅州GDP迈入“千亿俱乐部”

来源:南方日报2017-01-13 10:20:15 梅州 俱乐部

2016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1060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梅汕高铁建设加快,梅州即将步入高铁时代;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成为省级发展平台,全市9个产业园(集聚地)均享受省级产业转移政策,县域经济有了重要支撑……

五年以来,梅州经济发展、民生事业等都有较大突破,振兴发展增速提挡。

1月8日开始,梅州进入“两会时间”,总结过往,展望未来。10日,梅州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谭君铁主持会议,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方利旭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报告》)。

《报告》指明了梅州市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也对2017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梅州将紧扭“三大抓手”,坚定不移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绿色健康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致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中心城区与县域组团发展,守住发展底线,做大经济总量,提升民生福祉,加快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

成绩 振兴发展评估考核实现“三级连跳”

冬天的暖阳下,梅州项目建设加紧步伐。梅大高速公路梅州东环支线、兴宁至汕尾高速公路五华至陆河段施工中,梅州实现6条高速公路同时在建;在梅州城区,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有序推进,江北老城区优化提升,一批城市综合体建成落地;在大埔县,前不久,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一期一段围堰合龙……

这是梅州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梅州建成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其中,交通建设成效显著,五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90亿元,年均增长22.4%。梅汕高铁全线动工,新增两条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实现“县县通高速”;五年累计升级改造国省道688公里、县乡公路1300公里;梅县机场新增8条航线,通航国内外15个城市,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44.4%。

这背后是梅州市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粤东西北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两大政策”机遇,扭紧“三大抓手”,建设“一区两带”,全力加快振兴发展步伐。

在2015年度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评估考核中,梅州排名第一。从2013年的第9名到2014年的第4名,再到2015年的第1名,梅州在考核中实现了“三连跳”。

三年之变,何以可能?一组经济数据值得注意,梅州聚焦产业和项目建设,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6年,预计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分别比2011年增长54.7%、124.9%、214.7%。

为补齐工业“短板”,过去五年,梅州市大力实施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成为省级重大区域发展平台。新增省级园区4个,9个产业园(集聚地)均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夯实第二产业的发展基础。

约占“半壁江山”的第三产业也亮点频频。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发展态势良好。预计2016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4%,规划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新增3A以上景区22个、四星以上酒店26家,建成20个海内外旅游推广中心,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总收入年均增长27.9%和28.1%。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7.8亿元,年均增长10.6%。

发展质量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2016年,梅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05.46亿元,比2011年增长124.9%。这意味着梅州拥有更多可支配的财力,投放到民生、交通、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经济增长在反哺民生。梅州市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连续五年市级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2016年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45元,年均实际增长8.8%。建立完善社保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过去五年,梅州市成功创建粤东西北首个教育强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9.1%,嘉应学院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成功举办第三、四届世界客商大会,在海外设立15个经贸文化联络处。启动创建卫生强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覆盖所有县(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完成。

难能可贵的是,梅州内生动力不断激活。通过推进26项中央、省部署的改革试点,实施252项“微改革、微创新”项目,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53.7%、审批时限缩短64%。随着商事制度等改革全面推进,五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5万户、年均增长11.5%。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连续三年居粤东西北首位。

谋划 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

《报告》中,尽管阐述过去五年发展成绩的篇幅只有1/6,但透过几个关键词,可见梅州通过五年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在《报告》中,梅州正视自身的不足,明确提出:经济总量还不大,与山区人口大市的地位不相称;实体经济薄弱,产业集聚度低,尤其是工业发展短板非常突出,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交通、土地、资金、人才和环境容量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弱,城市的功能和承载力亟待提升,公共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在入学、就医、养老等方面与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等问题。

未来五年,路往何方?

过去几年,推动梅州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原中央苏区政策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政策”最为明显。当前,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释放了政策利好的新信号;穗梅产业共建迎来“窗口期”,未来两三年内将落地一批优质项目,加速经济发展。随着“两大振兴政策”的深入实施,梅州市的交通条件、区位因素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集聚平台效应日益显现,城市整体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支撑梅州振兴发展的条件更加具备。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在集聚。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梅州市站在新的起点谋划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带来新的机遇和条件,也为梅州市弯道取直、后发赶超提供了发展空间。

去年11月梅州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梅州在传承中创新,提出加快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新格局,以此铸造振兴发展强劲引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区”即建设梅州中心城区,以梅江、梅县两个市辖区为主体,重点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江南新城、梅县新城、芹洋半岛建设,同步打造雁洋、畲江两个卫星城,建设粤东北门户枢纽城市。“两带”即建设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梅州将一手抓新型工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

“六组团”是指,依托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六个县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市区或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专业镇为节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交通、水利、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为支撑,打造特色主导产业,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组团式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市第七次党代会绘就了梅州今后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加快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是对梅州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新谋划,是梅州振兴发展路径的新拓展,为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指明了方向。”方利旭表示,未来五年,是梅州大有可为的时期。只要我们因地制宜,遵循和把握发展规律,坚定发展信心,凝共识聚合力,汇众智谋发展,就能够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展望 未来五年聚焦五大工作

《报告》指出,围绕振兴发展目标,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紧扭“三大抓手”,坚定不移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绿色健康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致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中心城区与县域组团发展,守住发展底线,做大经济总量,提升民生福祉,加快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

未来五年,梅州市政府工作将重点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发展、软硬环境建设、改革和创新、社会民生事业改善五个方面谋求突破。

在产业集群建设上,梅州致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围绕产业共建,全力推进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打造汽车零配件、新能源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群。争取通过五年努力,培育形成3个以上产值超百亿的产业群。推动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上升为省级重大区域发展平台,以全域旅游带动文化、旅游等产业向高端发展,创建成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区域内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

在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发展上,围绕建成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龙头,以六个县城建设为支撑,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抓手,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按照“六组团”的功能发展定位,以“一县一特色”组团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至2021年,中心城区起步区基本建成,全市城镇化率达55%,常住人口达到70万人左右,县域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

在软硬环境建设上,梅州将致力建设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五年内新建成6条总长265公里高速公路,提升干线公路等级,优化路网布局,推进机场迁建立项,确保2019年迈入“高铁时代”。完善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振兴发展条件。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天更蓝、水更绿、城乡更宜居。

在改革和创新上,梅州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抓好行政审批、商事制度和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监察体制等各领域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院士团队等智库作用,以省市共建专利技术孵化产业园、人才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为抓手,扎实推进众创空间和专业镇建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社会民生事业上,围绕建设“广东文化高地”,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文化。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确保2018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实施健康梅州工程,支持市人民医院建成粤闽赣边区域性医疗中心、市中医医院等创建三甲医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建成卫生强市。坚持因人施策、精准施策,确保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和63045户175917名相对贫困群众如期实现精准脱贫。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