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教育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教育

中学如何营造“选择文化”?

来源:解放日报2015-01-28 09:36:20 中学 文化

摘要:2014年,上海“编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启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今年将“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制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

两会声音

上海新高考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涉及“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对于具有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六门学科,就需明确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内容、要求、课时安排等。建议教育部门尽早修订出台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相关学科教材。

  ——许海峰代表

要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研究推进高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研究生之间的贯通工作。要推进“双师”建设,通过理顺相关机制,出台相关措施,吸引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专长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

  ——张凌云代表

两会期间,正逢上海高考新政出台后首次春季高考举行。春考,搅动了高考的一池春水;而上海的新高考,将对整个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深远影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4年,上海“编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启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今年将“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制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作为教改“牛鼻子”的高考改革,将产生怎样的辐射效应?怎样看待改革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们对此展开热议。

高教普及的上海应为改革之先

“这次上海高考改革力度很大,能走出这一步,不容易!”不少代表委员认为。

上海高考科目由“3+1”变为“3+3”,学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增强;外语由一年一考,变为一年两考;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让本科院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生源; 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放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改变以往在高考前的“掐尖大战”;春季高考由仅招收上年的“落榜生”,扩大为招收应届生,使得招生和报考人数一下子“爆棚”……

怎样从国际比较和全国“大棋局”的视野中,看待上海高考改革?市人大代表、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张民选指出,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还是上海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是为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作出的改变。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高校的任务是挑选抽象思维最好的一拨人才,为社会服务;当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高教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在人才选拔的同时,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人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而当一些地方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甚至超过80%的时候,例如上海,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的功能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变为“大家都来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是沿用仅以分数论英雄,“分分计较”,以一把尺子来选拔人才的旧模式,显然不适合了。“高等教育从一元变为多元,需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适的人才,因此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应该建立起多元多维评价体系,这也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张民选说。而上海作为较早实现高教普及化的地区,理应率先担起高考改革的重任。

“上海新高考的任务是,既要把抽象思维最强的那批学生选拔出来,又要让更多学生的多元才能展示出来,这对于高考制度设计是个挑战,也将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产生很大影响。”市人大代表、延安中学校长郭雄谈到。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