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封面报道丨镇江创新“海绵+”

来源:《民生周刊》2016-08-08 16:09:40 镇江 海绵 封面

自2015年4月,镇江列入全国首批16个海绵试点城市以来,一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镇江的水变得更清,环境变得更宜居。当“海绵”遭遇城市道路建设,当“海绵+”遇上老城区,当城市“海绵”与一湖九河相衔接……镇江“城与水”和谐自然的生态关系,让这座江南名城变得更灵动、更具魅力。

镇江市结合当地气候、地理等方面的客观情况,发挥专业人才优势,融合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摒弃碎片化发展方式,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等全周期入手,在建设“海绵体”的基础上,打造风格独特的兼具功能和景观效果的城市“水景观”。同时,借助社会资本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向全球输出中国特色的“海绵智慧”。

尽管在今年7月上旬,镇江市部分区县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但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先期试点的镇江市区,却经受住了考验。

顶层设计全力推进

近年来,镇江开展一湖九河整治,其中最令管理部门困扰的是:只要下大雨,金山湖和几条城区河道的水质就会明显变差,特别是直通金山湖的雨水排口“污龙”,更是被百姓诟病。

之后,镇江市引入美国的低影响开发 (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以分散式小规模措施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通过合理的场地开发方式,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并通过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降低开发导致的水文条件的显著变化和雨水径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适合镇江市当时的客观情况。于是,从2007年开始,镇江市借助国际力量开始围绕LID 着手开展降雨量、径流量控制等相关研究工作,并从2010年起,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

镇江市聘请美国荷瑞然环境咨询公司,一支国际化顶尖雨水管理评估和设计专家团队,对镇江市海绵城市试点区——22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和11.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进行项目顶层设计。

专家团队从源头专项达标工程、排水防涝专项达标工程、水环境质量提升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达标工程、海绵城市亮点工程等多个方面,采用绿色、灰色和蓝色多种措施,对海绵项目进行设计;并将22平方公里陆地试点区分为17个大汇水区分别开展综合达标工程,从而确保城市径流控制75%、面源削减60%、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等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经过数年因地制宜的探索,分层有序展开试点,通过修建征润洲污水处理厂西线污水收集系统,结合道路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进行合流制系统改造等控源截污,进行岸坡管护和水面保洁等环境整治,湖岸生态化改造和实施蓝藻抑制、除藻工程等生态修复措施,使得金山湖的雨水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先行先试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人们常常把传统的管网建设称之为灰色设施。“镇江建设海绵城市,走的就是一条‘绿色+灰色+蓝色’相结合的道路。”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如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草沟,通常被称为“绿色设施”,更多用于源头的生态滞留系统;灰色设施更多是指途中分散式贮存系统和一些传统管网;而蓝色设施则是指水体的净化,如生态浮岛等。

“多目标的统一,是镇江海绵城市的亮点。”一年多来,镇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以问题为导向、安全为本,实施排水防涝专项达标建设,以解决城市防汛排涝问题;因地制宜,通过“海绵+老小区”改造,实现着老旧城区的有序修补和有机更新;以空间换时间,实施原水保障工程,解决了城市饮用水原水水质的安全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院长张全表示,海绵城市建设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又涉及多学科知识,要在各类规划环节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当务之急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出一套因地制宜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和经验”。

根据规划,至2017年底,镇江市试点区全面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至2025年底,建成区将全面建成海绵城市,将城市建设成“水清岸绿、鱼虾洄游、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城市。然而,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共396项,总投资80亿元,划定试点区域为22平方公里。如此庞杂的系统建设,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和量化指标,再科学的规划,也难以实现。 为此,镇江市坚持以目标和问题作为导向,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相关专业规划要求推进实施。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标准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镇江海绵城市建设的“3+2”目标,即以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减6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为三大主要目标,同时兼顾雨水利用、提升海绵景观功能的辅助目标。

▲因地制宜建设雨水花园,是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源头”举措之一。

创新“海绵+”

镇江市结合本地老城区的客观情况,因地制宜,还创新采用了“海绵+”方式。

据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镇江在对老小区改造初期提出的要求是将破坏的道路原样恢复,但在实际改造的过程中,发现部分道路因使用年限较长,如果按照原样恢复,功能性会受到较大影响,局部恢复也影响整体美观。于是,他们提出了“海绵+配套”的海绵带工程思路,即在对老小区进行海绵城市项目改造时,将所有配套设施一并改造,比如供电设施下地等,道路一律重新铺设。如此一来,就彻底实现了功能和景观的融合。

在松盛花苑、朝阳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改造中,采取的是“海绵+城建”模式。由于这两个小区先前被列入市区建筑节能和物业提升改造的名单,这次便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为主导,三管齐下,所有配套设施一并改造。而解放路南段拓宽改造、花山湾五区老小区改造,运用的则是“城建+海绵”模式。在管线下地、屋顶平改坡、雨落水管改造、楼道公共照明的改造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元素。为保障“海绵+”思路在示范区全面推行的执行效果,镇江在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还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管控措施。

三年完成试点区工作,十年完成整个建城区。这是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每一个工作人员牢记于心的目标。据了解,全市今年计划开工海绵项目198个,特别是江大海绵校园、海绵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都在有序推进之中。此外,镇江海绵PPP项目已经签约,海绵产业链布局也开始破题。(《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  张建霞 )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