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访谈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访谈

席酉民:中外合办大学切莫跟风赶潮流

来源:财新网2015-10-21 14:36:00 大学 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认为,现在许多地方“蠢蠢欲动”,都想兴办中外合办大学,“这当然是好事,但想办好很难”。他认为,国内大量的中外合办大学,须要进一步明晰生存模式和长期发展目标,防止跟风和赶潮流

在中国,短短十几年内,中外合办大学的模式从无到有,成长迅速。2003年,借“入世”的“东风” ,国务院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此后,在“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名义下,中国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邀请外国知名大学到本地办学,与中方合办大学渐成风气。

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12年后,中外合办大学模式,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目前,全国已有10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独立校园的中外合办高校,但在我国2845所高等学校中,占比仅为0.35%。其中具有本科招生资格的有7所,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温州肯恩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宁波诺丁汉大学。前3所均创办于近3年内,最老牌的宁波诺丁汉大学也才建立11年。

但近年来,整体而言中外合办大学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门槛渐次提高,社会认可度也有提升的趋势。

其中,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于2006年5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共同在苏州创办,以理工和管理学类为基础。根据英国教育评鉴机构QS发布的“2015年金砖五国大学排名”中,西交利物浦大学进入了前200名。

但在中国,办一所中外合办大学,会面临哪些困境与挑战?一所新型的国际化大学如何在中国生根?和中国、国外的本土大学相比,中外合办大学的独特性是什么?作为较早成立的中外合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办校经验或可为来者镜鉴。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执行校长席酉民,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近十年来见证并参与了西交利物浦大学从一个合作意向到落地生根、逐渐发展的全过程。近日,财新记者就上述问题对席酉民进行了专访。

欲办中外合办大学 须追问“生存模式”为何

财新记者:在中国办好一所中外合办大学,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席酉民: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机会、生存模式、合作多方的治理架构。有了这几方面的保障能产生一个好的组织。之后,学校能否“长大成人”,还取决于领导、管理团队。而要能长久地茁壮发展,取决于学校所处的环境。

财新记者:办校所需的资源或资金问题是否严峻?

席酉民:事实上,真正的资源是机会。这个时期是否需要中外合办大学?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提供给不同主体的合作机会越来越多,包括教育、研究等领域。国际间的差异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学习国外的经验,改变中国的教育现实。

财新记者:具体而言,西交利物浦大学建校时的“机会”是什么?

席酉民:当时的大背景是,中国入世后,教育领域的保护期已过,必须开放,因此国家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西交利物浦大学而言,还有更大的机会,一方面中国的教育体制和质量饱受诟病,有改革的需求,另一方面,全球教育也处于重塑期。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成立则归因于很多偶然因素。学校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迫切需要理工科强大的人才、学校,以支撑研发、工业化,有发展的需求,希望邀请西安交大到苏州办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当时的校长具有国际视野,希望把利物浦大学办成国际化的学校; 同时,西安交大同时也在寻求合作,双方校领导当时有一定联系。

财新记者:对中外合办大学来说,如何把握这一机会?

席酉民:现在各地“蠢蠢欲动”都想办学,这当然是好事,但想办好很难。就像办企业,一家成功企业背后往往有无数失败的案例。成功取决于学校是否发展出了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或者说生存模式。这与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关,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资源。

就我们目前的观察来看,国内大量的中外合办大学,需要进一步明晰生存模式和长期发展目标,防止跟风和赶潮流。一个地方的领导想要发展,提供一定条件,这些资源当然可加以利用,但需考虑长期而言大学如何生存。

例如,某个中外合办大学的校长在被问及该校未来的发展时,他说,“作为管理者,我关注当下的发展,但作为学者,长期来看我认为这个模式是有风险的。”作为新兴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要想长期健康发展,需要清晰的愿景和长期可持续的战略。

西交利物浦大学在规划长期的生存模式时,既考虑了整合全世界教育的优势、未来发展趋势,还考虑了中国市场和国际需求,以确保长期的发展空间。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努力整合中国教育的重基础、美国教育的灵活性、英国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对优势,建立自己的教育模式。

再如,网络技术可能会颠覆传统教育,2014年哈佛大学的某位教授预言,现有的教育模式如果不重塑,15年内一半的美国大学会面临破产。西交利物浦大学也在尝试利用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大价值。

西交利物浦大学面临很大的机会,且没有历史包袱,同时又有国际平台,全球整合资源,还有体制上的灵活性。

具体而言,西交利物浦大学有四大理想

一,探索未来的新教育;

二,创建网络时代大学和社会共生的新关系;

三,探索“新关系”下大学新的管理体系。现在全球大学的运作,大都还是 基于官僚层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体系,这很不适合知识组织、知识工作者和当代的网络环境。德鲁克(Peter F.Drucker)先生上个世纪已经警告过,21世纪管理的挑战是如何改进知识组织、知识工作的效率,大学是典型的知识组织,但现在的管理方法还是适宜于传统生产制造类企业的管理方法;

四,通过上述几种探索来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有教无类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扫码关注财新传媒“有教无类”(on_equaducation) 微信公号,及时获取财新记者对教育领域的原创报道和评论,一起追踪中国及世界教育事业的改革、创造和实验。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