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时政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泉州:尝试“文都”“海丝”互动

来源:民生周刊2014-12-08 08:54:30 泉州

摘要: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2013年8月26日,北京。一场全国顶尖文化名城的角逐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厅举行——争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在我的

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

2013年8月26日,北京。

一场全国顶尖文化名城的角逐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厅举行——争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曾无数次推介过泉州。但从规格到难度,都远不能与此次相比。

这是亚洲首次也是最高层次的一场区域文化比拼,写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声明文件。胜出者将代表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

彼时彼景,聚光闪烁,紧张和激动交织,忐忑与兴奋杂陈,因为每个出场的人,都代表着一座古老的文化城市。而我,将代表泉州。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是一项被许多人看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0个入围城市中,泉州排位最末。前9位城市是:苏州、杭州、青岛、济宁、西安、咸阳、武汉、黄山、桂林。泉州的对手是4个副省级城市,3个古都,强手如云。预计评选结果时,筹备工作组普遍认为:泉州“有特色、有实力,但并无把握。”

初审入围之后,每有余暇,我都会在脑海中一遍遍地检索和梳理泉州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儿时听过的南音、传说,逛过的名山、寺庙,看过的戏剧、木偶表演,以及工作后担任分管文化的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职务时的经历,像电影片段一样闪回。我越来越坚信:泉州文化的光华灿烂,绝不比任何一座城市逊色,更有其独到之处:

——泉州是城市文化外交的先行者。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世界之货仓”,我们的祖先曾与人类文明的潮头并进,在世界文化的星河中如月生辉。

——泉州比其他城市,有着与东亚更为亲近的文化血缘。在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全景地图上,从泉州起行的航线,串起韩国釜山、日本大阪,勾勒出一个紧密相连的东亚文化圈。

——泉州的文化格外“鲜活”。与西安兵马俑、苏杭园林、桂林山水这些静态、被动式的城市标志性文化不同,泉州盛产发散式、主动式的“活态”文化,如南音、南拳、木偶戏等。这类文化有着无需翻译、直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可以主动走出国门,也吸引着外国人不远万里前来学艺,堪当国际交流的“大使”,其社会、政治、经济、情感价值不可估量。

——泉州还有独一无二的对台优势。泉台一水之隔,泉州是台湾同胞最重要的祖籍地,以泉州文化为代表的闽南文化,是台湾文化的重要母体。如果泉州成为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对于与泉州文化脐血相连的台湾文化而言,也是共同的荣耀。进而,有利于我们以文为媒,促进泉籍台胞与大陆间各领域工作的开展。

 

独一无二的“名人广告”

十余场专家讨论会、两场专题汇报会……短片出炉后,我反复商讨,字斟句酌,前后易稿十余次。

终审前夕,我仍在思考琢磨:要想脱颖而出,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强势。因此,除了历史积淀,泉州文化还需要一个更有力的支持和认可。那一刻,三位中央领导关心指导泉州文化的影像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正是泉州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于是,照片被连夜调送进京。这几张照片不仅珍贵,还有很强的说服力:江泽民主席于1994年视察泉州时对南音十分喜爱,在观赏表演后,还亲自拿起尺八洞箫吹奏——足见以南音为代表的泉州非遗底蕴之深厚,雅韵之悠长;还有,胡锦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两岸青年大联欢晚会上,亲自舞动泉州提线木偶,对泉州的千年经典木偶戏大为赞赏。此景此情,趣味盎然,令人感动;再有,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建省长时,曾亲临泉州少林寺及永春大羽村调研观看南少林武术及白鹤拳表演,对泉州武术文化赞美有加,并指示应弘扬光大。

加入短片后,三张照片相得益彰,三位中央领导人对泉州文化“爱不释手”的画面打动人心。一方面充分体现国家对泉州非遗项目的重视和关心,印证泉州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泉州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地位,足以成为东亚文化交流中的代表。

演练中,我还意识到,泉台频繁的文化交流,对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之作用,同样举足轻重。泉州是台湾闽南文化的祖地,具有母体性和多元性、发散性。马英九先生曾亲自会见了泉州关帝文化交流团,并互赠礼品,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和谐共处之愿景。加入这一资料照片,能更突出泉台文化同宗同源的亲密度,丰富了短片内涵。

这一切,都将为泉州打出独一无二的“名人广告”。

现在回想,台前10分钟陈述,5分钟答辩,凝聚了认真精心的准备。正是这样的不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有了后来泉州底气十足的陈述和展示。

 

后来居上当选“文都”

终审现场,入围城市中,唯独泉州由市委书记出征。

而其他城市参赛者中,最高级别是市长或副市长。一方面,这让我更有底气了——“一把手”挂帅,泉州的诚意有目共睹,泉州对“文都”的承诺也将字字千金。另一方面,这也是一重无形压力,书记亲自出马,若依旧不能胜出,面子上挂不住。

登场顺序由抽签而定,泉州抽到了最后一个。这不是个好序位,经过前九个城市的精彩展示,再想创新突破,难上加难。同时,越到最后,评委们不仅疲惫,眼光也将更加苛刻,打分标准更加严格。

下午2时许,紧张激烈的现场角逐开始,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全程监督,评选分陈述和答辩两个环节,当场评分亮分。

第二位上场的苏州市领导从台上一下来,就斩获88.85分。这一分数直到第九个城市结果出来时,都遥遥领先。

我最后一个登台,配合申报视频短片,形象生动地述说泉州深远厚重的多元文化底蕴、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史,以及精心策划的东亚文化交流方案。

在最考验临场机变的答辩环节,评委随机抛出三个问题。评审的15位专家融汇了高校、部门、媒体等多领域的文化权威,表达稍不成熟,就会失分。

一问古村落如何保护?

留住“乡愁”,一直是泉州固有的坚守。一首《乡愁》正是出自于台湾的泉籍著名诗人余光中之手,早让闽台海峡间的两地人民泪眼潸然,魂牵梦萦。当前,保护传统,泉州已走在全国前列,并正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断深化。

二问泉州如果当选,将如何履行职责?

泉州将亮出优势,作出特色。以特色活动为牵引,立足与日韩交流的历史优势,在国家城市外交中大展拳脚;立足泉州活态文化的优势,推动文化当好国际使者;我们还希望立足海内外乡亲众多的优势,给泉州一个机会,让分布在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地3000多万泉州人为弘扬、展示东亚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问如何带动文化惠民?

通过“文都”活动,建设新的设施,提升文化城市品位,还可通过艺术文化盛会,惠及广大民众,推动城市文化事业水平上新台阶。所取得的成效成果,正可让广大群众来共享、分享艺术文化之大餐。

答辩结束,掌声澎湃。这是最持久的一次掌声。

事后,在场的评审透露:“泉州的回答深深打动了我们。我们感到,把‘文都’交给泉州,不仅仅是选择了一座城市,也不局限于东亚圈子,而是选择了本土、海外、台湾、异地这‘四个泉州’,它们遍布五洲、人口众多,能最大限度扩容‘文都’影响力。”

滴答、滴答……经过片刻的安静,大屏幕上跳出了一个数字——88.92!全场最高分!泉州以0.07分的优势超越苏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扛起“文都”大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泉州是联合国赋予的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于是,我们把“文都”的目标定位为,建设“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并迅速牵头成立了建设发展委员会,拉开筹备大幕。

几个月后,“文都”迎来开幕第一仗。我们以再现千年前的“光明之城”为序,启动“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工程,并融汇了音乐节、艺术展、创意集、嘉年华、元宵灯会、三国论坛……让日韩各界嘉宾在三日三夜的狂欢中,深度握手泉州文化。

如今,当我再度回味这场开幕盛宴,依然难掩激动。元宵当天,80万市民和各国宾朋涌上街头,60多家国际新闻媒体聚焦泉州。我记得光州、横滨客人的赞美——“泉州是一座很好融入的城市,代表了开放活力的中国形象。”我更会回味家乡艺术大师蔡国强的鼓励——“今天泉州所做的一切是有意义的,它正在创造崭新的未来。”

许多人会问,“文化之都带来了什么?”

按照文化部 “扩大开放、提升交流、留下遗产、造福民众”的总要求。一年间,我参与、见证了“文都”带来的城市进化。

——城市外交在进化。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提出“城市外交”概念,以城市梦承载中国梦,而“文都”外交正抓住了这一大好机遇。在官方渠道,我们启动了最密集的文化外交。与光州横滨的26个交流项目,涵盖艺术、学术、媒体、青少年等多个层面:如互遣艺术家、互办文化展,媒体界合作互联,中韩日青少年“非遗”夏令营等。由此延伸,更多的民间交流自主迸发出来:例如,部分企业家和规划院自费赴横滨学习;茶叶、陶瓷、香道大师们自行办展交流;老年大学自发走出国门,参加光州老年文化周;旅游业也创造性地推出光州专线游,拉近“文都”距离。于国家外交而言,这些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件。但亚洲文化的认同感,正是借由这一点一滴的小活动滋长,最后汇成江河。

——产业在进化。借力“文都”效应,2013年,泉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近269亿元,位居全省首位,占GDP比重超过5%,首次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今年预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突破300亿元大关。看到“文都”潜力,世界500强企业惠普择道安溪,打造亚洲最大的数字媒体全产业链基地。“文都”同样拉动旅游跃升,不久前,省外游客的过夜人气,泉州首次摘得全省第一;今年国庆,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近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8.52亿元,同比增均超2成,创下历年之最。

 ——文化惠民的行动也在升级进化。源和1916创意园扩建成了市民“文化会客厅”,全市共举办了240多场重大文化活动,2万多场群众文化活动,100多场的县域文化特色民俗活动,让市民天天过节,直呼过瘾。

 

“四个泉州”和“七个都”

泉州是幸运的。当前适逢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泉州横向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纵向则是联合国在中国唯一认定的“海丝起点”。把呼应国家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与“文都”建设巧妙交融,我们顺势开启了“文都”与“海丝”互为平台、互相促进的崭新尝试。

一个典型例子是,泉州今年两度前往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以“海上丝路”唯一代表城市的身份,举办了“丝绸之路与创意城市”展览和《中国一日·重返泉州》系列活动,不仅弘扬了“海丝”文化,更向世界推介了东亚文化之都。

“文都”建设,也让我对城市内在有了更深认识。

在接受央视及凤凰卫视采访时,我曾以“四个泉州”和“七个都”,重新阐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崭新内涵:

“四个泉州”:一是有836万人口的“本土泉州”;二是分布于120多个国家,泉籍侨亲人数达900多万的“海外泉州”;三是海峡对岸的台湾,与泉州血脉相连、五缘相通,有着900万泉籍台胞的“对岸泉州”;四是闯荡于全国各地,建起192个异地商会,人数达200多万的异地泉商,构成了“异地泉州”。

“七个都”包含了:德化瓷都,安溪茶都,晋江鞋都,石狮衣都,惠安、南安的石都,以及永春香都。这些扎根县域经济的特色之都,共同构成了“东亚文化之都”的筋强骨健,气脉绵长。

如今,他们经过“文都”与“海丝”的双重发酵,已然浇铸融合为泉州城市的金字招牌。借此,泉州也得以承办更高端的国际性活动,同更多一流城市对话。6月,泉州首次承办国家级国际会议——首届中国与阿拉伯城市论坛,并倡议建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不久后,泉州也还将牵头举办九城“海丝”申遗联席会和文物联展,推动“申遗”走完最后一公里。

(原文刊登在11月26日出版的《泉州晚报》,本刊有删节。) 作者:中共泉州市委书记  黄少萍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