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产城融合:县域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之路

来源:《 中国城市报 》2015-10-12 15:10:42 之路 县域 产业

摘要:所谓产城融合,就是指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它不仅要体现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要承载产业的空间。

资料图片

苏青场 

当前,产城融合已成为县域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模式。所谓产城融合,就是指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它不仅要体现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要承载产业的空间。其本质是产业与城市发展功能融合、空间融合。县域产业集聚区走产城融合发展的道路,不仅能够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实现产业空间的良性集聚,增加城市与乡村就业人口,避免空城、鬼城现象,而且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从内在机理上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式发展方式到集约节约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由量的多少到质的提升,这种转变对整个县域产业集聚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含量,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已是县域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而且,我国产业集聚区已经面临着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新阶段。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京津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丝绸之路等等战略的实施也使县域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此外,如何处理县级政府、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总公司等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如何使这一服务功能得到有效运用,也是县域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之所在。如何化挑战为机遇,破解县域产业集聚区遇到的瓶颈性问题,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县域产业集聚区发展走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

县域产业集聚区推进产城融合是一项创新性系统工程,既需要有发展理念的创新,又需要突出关键关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县域产业集聚区走产城融合发展的道路,要害在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在于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归根结底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态需求。

更加关注产城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结构匹配。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紧密相连。产城融合的功能融合,更多地体现为由注重产业功能分区转变为关注融合发展、关注人的需求的满足。产城融合的结构匹配是指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机构的匹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密切相关。更加关注产城融合的结构匹配,就是要把握就业结构与城市的居住供给相匹配,城市的居住人群与当地的就业需求相匹配。

更加注重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发展,如果只是产业和城市其他功能区的融合,那么这种融合方式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融合,只是空间布局上的融合,并不是产城融合本质的体现。产城融合的产业发展必须是升级版的产业结构,只有升级版的产业和城市双重转型升级,才是真正体现产城融合的本质之所在,才能真正推动县域产业集聚区由功能性基础建设向宜居城市的转变。

实施对接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成为一种常态。产城融合发展,要通过与中心城市的“战略对接、交通对接、产业对接”等措施,积极承接大都市产业外溢和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外溢,提升产业新城的服务功能、集聚功能、创新功能,增强城市对产业的吸附力、集聚力。

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机制。县域产业集聚区作为引领县域经济的排头兵、领头羊,既是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又是改革创新的实验区,还必须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应加强产业集聚区的统一管理,实行宏观管理、动态评价的模式,适时开展各类达标竞赛活动,促进各生产要素以及空间要素的有机融合互补,形成产业集聚区共享机制,实现各类资源共享,有效避免恶性竞争。县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作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管理机构,应采取精简高效原则,采取小机构大服务的方式,优化配置、增强效能,建立健全富有活力和生机的管理机制。要突出职能定位,为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突出形成小政府大服务治理格局,引进市场元素,引入市场运作,坚决杜绝政府统办模式,增强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要突出功能兼备、运作有序,发挥各自功能作用,确保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运转有序。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