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生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生态

“煤改气”困境

来源:民生周刊2014-06-25 19:59:36 困境

摘要: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发布,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65%以下。大气十条提出,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发布,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65%以下。

“大气十条”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通过逐步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天然气供应、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强度等措施替代燃煤,新建耗煤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加快现有工业企业燃煤设施天然气替代步伐;到2017年,基本完成燃煤锅炉、工业窑炉、自备燃煤电站的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

事实上,早自2013年8月以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就组成了“中国空气观察”团队,而其首轮观察对象瞄准了华北“煤改气”。

天津:“上气不接下气”

2013年9月2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开始实施天津市煤炭消费总量削减工作方案,到2017年底,净削减煤炭消费总量1000万吨,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

事实上,天津市的“煤改气”工作早已开始。在《天津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和《天津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明确要求,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争取到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40%以下,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23%以上。

“天津的大气污染源,粗略可分为几类:燃煤和工业排放占污染总量四成,扬尘占三成,机动车尾气排放占二成,其他占一成。”天津市环保局局长温武瑞表示,按照《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要求,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增加清洁能源,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火电机组的煤改气。

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天津民间环保组织——天津绿领历时半年,通过基础走访、公众倡导和信息公开等方式,探寻天津“煤改气”工作进展。

“2013年,天津计划进行煤改气改造的锅炉有6座没有完成,数量约占全年预定改造量的1/4,但这1/4未改锅炉的供热面积要比已经改气的锅炉还要大。”天津绿领调研项目负责人董剑说,据他们调研,锅炉改造未完成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气供应不足。

2013年的改造任务没有完成,2014年完成改造的锅炉却被闲置。

按照《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天津要在今年年底前,重点完成对天津陈塘热电有限公司4台机组煤改气工作。但据《科技日报》报道,天津陈塘热电厂两台已改造完毕的燃气机组,却只能静静地呆在新建厂房内。“按行动方案进行了火电厂的煤改气,但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天然气。”环保局长温武瑞解释道。

陈塘热电厂已改造完毕的两台燃气机组一旦正常运行,每年需要天然气近19亿立方米,但目前天津的天然气消费量每年仅26亿立方米。这意味着,这两台燃气机组一旦正常运行,就会用掉天津绝大部分燃气配额。

天津的“气荒”也直接导致无煤区进展近乎停滞。据调研团队了解,早在2001年,位于天津市中心的和平区就基本建成了试点无煤区,但此后“再无动静”。2013年年底掀起的华北治霾大潮,迫使天津又重新启动划定无煤区的构想。

根据清新空气行动方案第四十五条规定,天津要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并于2013年底前,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和调整工作,并向社会公开。据此,调研团队向天津市环保局申请了公开禁燃区划定详情。

天津市环保局并未给出这份区域划分,环保局大气处工作人员就此向调研团队解释天津无煤区的困境:“总体上天津要在2017年实现《天津清新空气行动方案》提及的无煤区和煤改气,每年至少需要天然气220亿立方米,现在天津一年的天然气供应量只有26亿立方米,没有足够的气源,要实现禁煤和改燃是很困难的。”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预计到2017年,天然气消费需求将达200亿立方米,但2013年天津市自产的天然气仅18.73亿立方米。巨大的差额,有媒体用“上气不接下气”形容天津煤改气现状。

针对天津市未来的天然气来源,该市发改委官员近期透露,2013年年底将投产年产3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项目,2016年将规划建设年产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项目,同时已经与内蒙古签订合同,从2017年开始每年向其引进煤制天然气120亿立方米。

“这组数据显示,天津未来大部分的天然气来源是饱受争议的内蒙‘煤制气’,‘煤制气’是典型的高污染和高投入产业。此类方式进行治霾,即便不是饮鸩止渴,起码是拆东墙补西墙,似乎没有考虑到大气污染治理是需要区域联防联控的。”董剑表示。

全国“气短”

天津“上气不接下气”的状况在我国并非个案。一份行业报告称,若完全满足用气需求,2013年全年我国天然气供需缺口达220亿立方米。

可以肯定的是,华北地区4省市实现煤改气需要巨大的天然气供应增长。2012-2017年,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将分别净减少煤炭消费1300万吨、1000万吨、4000万吨和2000万吨。

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主任赵昂长期从事中国能源结构研究。根据赵昂的估算,假设以上4省市减少的煤炭消费全部由天然气替代,那么到2017年,京、津、冀、鲁分别需要净增天然气供应70亿、54亿, 215亿和107亿立方米,4省市合计为446亿立方米。而去年全年,在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中,国内自给量仅为1146亿立方米。

今年1月份,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编撰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该份报告认为,2013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拉动我国天然气刚性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受治理雾霾天气影响,全国多个省市加快煤改气进程,部分企业在未落实气源的情况下便实施煤改气工程,导致天然气需求量过快过猛增长。

报告预计,2014年,我国天然气市场供需仍将保持紧平衡,预计表观消费量将同比增长11%,达到1860亿立方米。

以北京为例,2012年到2017年的5年时间,天然气消费需求要从88亿立方米增加到24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到23%。而上海2012年天然气消费量为63.8亿立方米,《上海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天然气消费达到90亿到10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约18%。

赵昂认为:“在这样的需求增长率面前,国内天然气储量和短期供应能力难以满足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

2013年冬天,中石油在河北省采取了限气措施,刚进入供暖期的河北全省出现“气荒”。石家庄为了应对“气荒”,10月份就已对工业用户和用气多的商业用户停止供气,但居民生活用气仍然紧张。

2013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增加25%,达到530亿立方米,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1676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30%,达到31.6%,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仅为15.8%,3年之内整整涨了1倍。

“如果充分考虑天然气国际市场的作用,我们认为中国未来5年迅速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需求是可以满足的。”赵昂表示。

《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设定了2015年天然气消费达到2300亿-2600亿立方米的目标,进口天然气占中国天然气总消费的比例接近40%,约1000亿立方米。

“从5年、10年的维度看,我国是不缺天然气的,条件是将来更加依赖天然气进口。”赵昂也表示,但从更长远的维度看,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会慢慢减少,因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会越来越多替代传统能源,对天然气的强烈需求会慢慢降低。

“目前国内空气污染严重,国家要求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善能源结构,手头没有别的办法,天然气目前来看是一项合理的选择。但化石能源的储量总是有限的,我认为到2035年或2040年左右,全球能源系统会有较大的转变,可再生清洁能源会发挥更大作用。另外,很多人也在讨论中国能源消耗顶峰什么时候到来,无论是2050年还是2040年,能源消耗总会经历顶峰后回落,这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赵昂对《民生周刊》记者表示。

他认为,我国目前天然气进口机制不合理。“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分配,不是走市场的思路进口。企业当中只有几家大型企业才有资格进口天然气,一般企业没有资格,这都对我国天然气进口状况造成影响。”

或致电价涨半

火电“煤改气”的高负担似乎成为实施这项治理空气污染措施的主要困难之一。有专家认为,能源支出的大幅增长将对经济增长速度和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我国已有多地实现了燃气发电上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及长三角部分城市。但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目前,燃气发电执行的是临时上网电价。

赵昂测算认为,上海燃气电价比燃煤电价高46%,北京燃气电价比燃煤电价高43%。他在两个数值间取中间值45%,由此估算北京火电煤改气带来的电力消费增加量为每年164亿元。

2012年,北京电力消费总量的18.5%是居民生活用电,81.5%是生产用电。照此比例,164亿元的额外电力消费支出由居民家庭承担30亿元,由企业承担134亿元。根据赵昂的推算,北京2012年常住人口为2069万,约有700万户家庭,30亿元的额外电费支出平均下来,每人每年多支出145元,或者每户每年多支出430元。北京2012年的GDP为17801亿元,134亿元的额外生产用电的支出占GDP的0.8%。

“火电煤改气带给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并非难以承受。反之,考虑到空气质量改善对社会的巨大正面效应,付出上述代价应该是理性思考后的恰当选择。”赵昂表示。(本刊记者 丁筱净)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