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教育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教育

境外大学生咋就业

来源:民生周刊2014-06-25 18:45:39 大学生

摘要:就业难不是中国独有现象。2008年经济危机对全球就业市场产生极大冲击,虽然现阶段经济开始复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就业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普遍比较大。

 

就业难不是中国独有现象。2008年经济危机对全球就业市场产生极大冲击,虽然现阶段经济开始复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就业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作为新的就业增量,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普遍比较大。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深受各国和地区关注。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出招疏导,大学毕业生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新环境。

在中国的香港,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完善,他们集咨询、心理辅导、人才市场、就业教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中国的近邻日本,政府修改了科目设置标准,规定大学有义务设置职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同时又推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扶持项目”,引导大学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美国,今年高校毕业生被称为“史上负债最多一届学生”,他们的大学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


就业形势

陈琦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后又到香港中文大学读硕士。今年毕业的她决定回北京找工作,一方面因为更适应北京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香港的就业形势也不理想。她身边大部分朋友毕业后都没有留在香港。“不仅仅是我们这些留学生,香港本地人想要找到好工作也不容易”。

香港人口密集,劳动力不断涌入,竞争激烈,每年约有2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就业压力可想而知。香港整体失业率较低,但金融业就业前景不明朗,工程及建筑学系人才却供不应求,这正契合近期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关于“建筑学专业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居首位”的内容。

与陈琦处境相同的,还有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留学的徐璐,她毕业后去纽约找工作,感觉也不容易。但是她说:“美国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是有所好转的,当地美国人的情形会好一点。”在徐璐看来,就业情况也与专业有关。她所学的室内设计就业比较困难,相比之下,工程学专业和计算机科学很好就业。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就业市场长期萧条的美国,去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失业率达7.9%,比上一年提高1.3%。全美高校与雇主协会表示,对大学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领域包括商业、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会计。许多雇主不选择大学毕业生的原因,是认为他们没有接受过恰当的培训,不相信他们的专业技能。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显示,与过去20年相比,美国大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市场,许多大学生找不到与学历相应的工作,不得不选择对学历要求低的低薪工作。

与陈琦和徐璐的经历相反,同样作为留学生,陈梦灵在日本找工作却很顺利,她身边的朋友也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日本的就职活动一般在大学三年级。陈梦灵在日本读大学院(相当于国内的研究生),从一年级秋学期(9月)开始陆陆续续地听就职讲座、公司合同说明会。12月锁定想去的行业,次年1月开始笔试,3月面试,4月得到通知(日本称为“内定”)。她面试了6家公司,进入2家公司的终面,最终选择了其中1家。工作定下后,她继续在学校完成论文。她说:“在日本找工作不难,和国内相比还是比较容易的。”

日本文部科学省与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日,今年春季毕业的日本大学生就业率为94.4%,连续3年上升,比去年提高5%。按专业看,自然科学专业的就业率比包括法律及经济在内的非自然科学专业就业率高。在希望就业者中,毕业时没有获得“内定”的大学生估计有2.2万人。

据媒体分析,日本就业形势的改善,主要是由于日本社会今年对医疗、福利行业人才需求大量增加,同时中低层次人才需求旺盛。


政策疏导

日本的就业服务体系称为“职业安定服务体系”,主要有3层实施管理机构。中央机构是劳动省职业安定局,在地方的劳动厅设立职业安定课和社会雇佣课,在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置公共职业安定所。随着业务的扩大,又建立面对专门对象的职业介绍所,如为大学毕业生介绍工作的学生介绍所,为妇女就业服务的介绍所,还有临时工介绍所等等。

另外,针对大学生就业,日本还有专门的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学生职业中心等,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指导、职业咨询和介绍、信息发布和查询,供需见面以及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支持。

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日本政府修改了科目设置标准,规定大学有义务设置职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又推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扶持项目”,引导大学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日本政府还推出“紧急人才培养就业支援基金”项目,鼓励大学生投入医疗、护理和福利机构等人才不足的行业。就业者在职业培训期间每人每月可得10万至12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6000元至7000元)的奖金,承接培训项目的机构则每月可得到6万至1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3000元至6000元)的奖金。
 
陈梦灵现在正处于职业培训期间,据她介绍,日本公司在正式上岗前都会对就职者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她所在的公司培训期长达4个月。

美国政府每年发布《岗位需求手册》,收集不同时段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信息,同时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大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查询到职业年薪、需求量以及晋升速度等信息。

非营利性组织如全美高校与雇主协会,也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服务。这个协会出版的《择业》杂志是许多大学生求职的指导用书。

在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专业人士,需持培训资格证书,考试上岗。指导内容非常具体,包括撰写简历的讲座、前辈的指导,以及模拟面试等等。

徐璐在找工作时接受过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于她在模拟面试中的回答进行修正,并指导她如何有技巧地展现自己的优点。她认为:“这些技巧都很实用,我在求职过程中大多都使用到。”

香港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也比较完善,集咨询、心理辅导、人才市场、就业教育为一体。大学生都要经过职前培训、暑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大学经常有实习或进修的机会。如陈琦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学,每年都组织“寰宇暑期实习计划”,为约300名学生提供到内地和海外的城市进行全职实习的机会。

与美国一样,香港的社会团体也在为大学生就业积极努力。香港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内地就业,香港青年机构经常组织大学生到内地进行短期实习。日前,香港青年联会举办“第六届青年招‘工’日2014”,为香港青年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

根据一项香港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九成受访大学生看好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近七成愿意在内地工作及发展。

另外,香港政府也专门设置教育就业辅导组、统筹招聘组、择业辅导组等机构,免费提供协助。

媒体如此描述香港大学生就业中各方的作用:“政府主要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直接提供工作机会则甚少。社会团体为大学生建立一个工作应征平台,增加青年就业机会。学校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大学生适应市场的职前准备才是就业的关键。”


心态调整

大学生正在调整就业心态,他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及早职业定位,成为香港大学生入学时得到的重要忠告。有媒体报道,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石乐琦甚至自16岁起就在时装店、咖啡店、人力资源公司及法律相关公司等15个机构兼职及实习,毕业后在1153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成功获聘香港宽带管理培训生的21人之一。

当然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没有像石乐琦那样从高中就开始为今后的就业未雨绸缪。香港的大学讲师建议大学生一年级时就开始订立事业计划,培养人际技巧,了解行业需求。

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沈祖尧曾多次表示,不希望学生根据毕业后是否能找到好工作而选择就读的专业。而在陈琦看来,专业不是就业的唯一选择。她身边的很多同学,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都不对口。

陈梦灵找工作时,感触较深的是日本公司对大学毕业生专业的要求。“很多公司并不看重大学时候的专业,因为入职后会重新培训。当然学校的名气以及在校学分还是比较重要的。”她学习的专业是社会情报学(相当于中国的大众传媒专业),但是找工作时她主攻方向是日本商社,最后进了一家国际物流公司,从事与海关打交道的工作。

根据日本华媒分析,“日本年轻人就业心态比以往更加务实,越来越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快乐工作。当前的日本年轻人出生于比较富足的年代。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快乐地工作,更向往自由”。

与香港和日本相比,美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生活压力更大。近日,《华尔街日报》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的数据得出结论,今年美国需要偿还贷款的学士学位毕业生比率高于70%,比20年前翻一番,这个数据创历史新高。今年美国高校毕业生被称为“史上负债最多一届学生”。媒体称,这一数据在2015年还将继续上升。

美国一位经济学教授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今年美国大学生贷款首次超过信用卡贷款。他说:“美国大学生毕业后,首先要还贷,要养活自己,所以就算只有3个月的工作,他们也会选择去做,有活就会干。”美国长期稳定的职位并不容易找,很多大学生倾向于刚毕业先从事短期工作,先就业再择业。他认为,美国大学生找工作时不会“一蹴而就”,而是积累经验等待时机,“骑驴找马”。他所在的大学,专门为大三的学生开设就业必修课,计入学分,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他认为美国现在比较容易找到的工作是类似在餐馆端盘子的工作,所谓好找的工作,只有数量,缺少质量。他说:“美国的父母当然也希望孩子从事有前途的高薪工作,但是他们的思想不会僵化,对职业没有那么多的偏见,不认为工作有贵贱之分。如果孩子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一点与中国多数家长不同。”

徐璐刚到美国时,房东的儿子喜欢做木工,决定以后从事木匠工作,房东很支持。当时她很疑惑,房东告诉她:“孩子喜欢才是最重要的。”(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中的徐璐为化名。)

(本刊记者   刘伟鹏   胡飞)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