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维也纳三杰”辉煌重现

来源:东方早报2015-07-01 10:35:28 三杰 维也纳

摘要:在即将举行的上海音乐厅的“MINI音乐节”上,英国室内乐团将重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古典巨匠的代表作。听完3场音乐会和3场讲座,你或许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关于古典主义的信息。

此次音乐节上,英国室内乐团将拿出压箱底的绝活,把三位作曲家热门与偏门的曲目穿插着演出和介绍。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即便对古典音乐一窍不通,你也多少听过三人的大名。作为18世纪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人们习惯称之为“维也纳三杰”。他们代表了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最巅峰,也最精华的成就,其影响力也远超于同时代人。

7月17日-19日,上海音乐厅的“MINI音乐节”上,英国室内乐团将在盛夏里重现三位古典巨匠的代表作。除了音乐会,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陶辛、孙国忠以及英国室内乐团市场总监Amanda Smith,还将以讲座、对谈的形式,梳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音乐风格的影响、传承与发展关系。这是一场学术型的盛宴,也不难看出音乐节策划上的巧思。听完3场音乐会和3场讲座,你或许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关于古典主义的信息。

你真的了解

 “维也纳三杰”吗?

作为音乐厅2013年策划推出的一个室内音乐节,MINI音乐节已举办至第三届。办节伊始,音乐节就确立了“主题性”办节的特点,即每年选定一个音乐主题,结合演出和讲座,为乐迷系统性梳理特定主题下的音乐概貌、风格和作品特点。艺术上的享受有,学术性也兼具。首届音乐节以“聆听二十世纪”为主题,第二届全景式展现了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今年风头一转,又转向了“古典风格”。

当音乐厅找到刚翻译完《古典风格》一书的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说要办这样一个主题的音乐节时,双方几乎一拍即合。“三场音乐会不只对古典风格做了一个很好的回顾,也有市场效应,三位作曲家大家都很熟悉。”杨燕迪说。

古典主义风格的发展时期为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时期的音乐风格讲究平衡、对称与节制,和巴洛克时期相比没那么学究气,与强调个人和主观情绪的浪漫主义时期相比,又含有贵族趣味。这时诞生的作曲家不少,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却鹤立鸡群。

“三人之间的关系耐人寻味。”杨燕迪介绍,三人正好是三代人,海顿是“爷爷辈”,莫扎特是“爸爸辈”,贝多芬是“儿子辈”。贝多芬甚至直接师承于海顿,莫扎特和海顿又是忘年交,海顿向来对莫扎特的天赋青睐有加,莫扎特很大程度上也受了海顿影响,他有6首弦乐四重奏,干脆以《海顿四重奏》命名。两人相差20来岁,音乐风格上,海顿属于慢热和晚熟型,莫扎特却成熟很快,到了1780年代,两人音乐风格的成熟度基本同步了。

不仅个人生活往来频密,三人在音乐语言、审美理想上也有共同理解,技术上亦有共同的解决方案。贝多芬还在世时,学界已开始将三人作为具有某种凝聚性的乐派和现象来研究,又因为他们都在维也纳度过创作成熟期,干脆称之为“维也纳三杰”。

三人的大名,即便是乐盲也都有所耳闻,“但要说知道得很深,倒也不见得。尤其是对海顿和莫扎特的了解,我们还不全面。”在杨燕迪观察看来,贝多芬初期、中期作品在中国的演出率很高,国人的了解亦算透彻,莫扎特晚期及通俗作品国内知名度也不俗,但对他个人却常存误读。

前两天,有人写文称莫扎特的音乐没有痛苦和暴力的痕迹,杨燕迪立刻发文反驳,“完全是误解。”天真、透明、快乐、阳光,这是很多人想象中对莫扎特的了解,莫扎特自身的复杂与丰富性,却远超常人的想象,就像他的小调作品里全是痛苦。比如莫扎特作于1787年的《第三号弦乐五重奏》,可称18世纪下半叶最痛苦的音乐;而他的歌剧《唐·璜》最后一场戏,也带来了一段暴力又恐怖的音乐。“他生活中有不少苦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里。看他的歌剧就知道,他是一个极其丰富和全面的作曲家。”

莫扎特尚且如此,很多人对海顿就了解得更少了。77年的生涯里,海顿的创作风格发生过数次变化--早期隶属于晚期巴洛克,历经过古典风格的繁盛时期,他最好的作品写于莫扎特逝世之后,也就是六七十岁高龄之时。他一生创作108首交响曲,还有大量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清唱剧、歌剧,七八十首弦乐四重奏,“我们对他的了解有多少?他的核心趣味是幽默,是一位喜剧性大师。在表现机智、幽默和出其不意的玩笑方面,历史上没人能超过他。”杨燕迪说。

英国室内乐团

录制唱片最多的乐团

英国室内乐团大概是全世界录制唱片最多的室内乐团。860张专辑里,乐团共录有400多位作曲家逾1500首作品,范围之广令人惊叹。林林总总的录音中,古典时期作品又占了首位,以莫扎特最为突出。乐团与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EMI版)、莫里·佩拉西亚(CBS版)、内田光子(Philips版)合作的三套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至今仍是乐迷争相收藏的心头好。

早年,乐团习惯演奏巴洛克音乐,1960年代开始延伸到古典主义时期。乐团常年维持30人左右的编制,这也是莫扎特时期典型的乐团规模。和大型交响乐团不同,室内乐团惯用“无指挥”的形式演奏,英国室内乐团同样沿用了这种演出形式。斯蒂芬妮·冈利既是乐团总监,也是首席小提琴。虽不是指挥家,但她在乐团演奏过程中的角色,无异于指挥。

除了例行的古典曲目录制,乐团还常受邀为电影做原声配乐,《赎罪》、《傲慢与偏见》以及多部007电影中,都能“听”见它们的身影。乐团首席大提琴演奏家卡罗琳·戴尔,更有为《她比烟花寂寞》、《未了阴阳情》、《安娜·卡列尼娜》等电影录制大提琴独奏原声的经历。

此次音乐节上,英国室内乐团将拿出压箱底的绝活,把三位作曲家热门与偏门的曲目穿插着演出和介绍,一方面对观众有新鲜度上的引领,一方面也不至于太生僻,完全忽视市场需求。从曲目单来看,既有大众耳熟能详的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亦有人们鲜有机会耳闻的海顿《G大调第三手摇琴协奏曲》(长笛、双簧管演奏版),贝多芬《f小调第十一弦乐四重奏》(马勒配器)。

(廖阳)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