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生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生态

联合国气候峰会:凝聚全球共识的总动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09-26 18:17:30 峰会 共识 气候

摘要:9月23日,为期一天的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峰会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召集,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专门讨论气候变化问题的

9月23日,为期一天的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峰会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召集,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专门讨论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会议,120位国家和政府首脑及250名企业界领导人出席。此次峰会也是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前最重要的会议,旨在为在本世纪末将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凝聚全球共识。会议成果文件显示,峰会在减排、动员资金和市场、碳定价、加强气候复原力和新伙伴联盟等方面取得了进展。

是“加速行动”的时候了

本次会议的口号是“加速行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第一次地球会议以来,已有195个国家加入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2个国家成了《京都议定书》的成员。但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却从当时的六七十亿吨的碳排放增长到如今的100多亿吨。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潮水危害、洪灾、极端天气、酷暑、干旱和降水量的变化,导致食物不足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气候变化已导致了各种极端气候事件,有史以来测量温度最高的10个年份,均在1998年以后。该委员会主席帕乔里强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在世界各地显现出来,没有一个人不受影响。今后气候变化会产生多大影响,取决于国际社会如何为此做准备,以及是否能够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气象科学家们认为,当前还处在可以有所行动、可以限制气候升温的阶段,但挑战严峻而急迫。因此,推动新的全球协议出炉、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十分紧急。

潘基文在开幕辞中说,气候变化是当今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影响着几十亿人,正在威胁来之不易的繁荣和数十亿人应该拥有的机会。它所带来的人文、环境和财政代价,正日益变得无法承受。科学数据表明,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2020年达到最高点,然后迅速下降,才能实现气候中和。地球已不能承担更多的二氧化碳,一个低碳的、复原力强的未来才是一个更健康、更公平的未来。他呼吁各国政府致力于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协议。

碳排放大国纷纷表态

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5位的国家为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言中说,过去10年是美国最热的10年,东有洪灾,西有野火,还有飓风摧毁城市。然而,我们有能力避免不可扭转的伤害。奥巴马称,我们是深切感受气候变化所带来影响的第一代,也是能够就气候变化问题有所作为的最后一代。奥巴马还不忘记呼吁中美合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氢氟碳化合物)排放者,美中两国负有特殊的领导责任。”

我国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讲话中说,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中国做,而是中国自己要做。今后,中国将以更大力度和更好效果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张高丽强调,中国坚定支持2015年巴黎会议如期达成协议。

明年气候大会的东道主、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气候变化导致人们流离失所,比战争的影响更大。法国的第一要务,就是做好巴黎气候峰会的准备工作。奥朗德还宣布,法国将向绿色基金捐献10亿美元,以帮助企业和政府转型,实现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在于行动

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研究显示,要实现到2050年将气候变暖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范围内的目标,全世界每年必须将清洁能源投资增加至少1万亿美元。然而,201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额仅为2540亿美元。

联合国环境署亲善大使李冰冰呼吁,这次峰会举行的目的,是要促使人们采取行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实现低碳排放的目标。她热切盼望领导人们采取迅速和雄心勃勃的行动。

此次气候峰会,各方已经作出如下承诺:在减少极端贫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取大胆行动,减少排放,增强气候复原力;支持绿色气候基金;大力支持碳定价问题;加强、扩大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气候复原力的风险融资机制;加大气候伙伴联盟建设并发起了首个“全球农业联盟”,力争在2030年使全球5亿农民投身“气候智能型”农业。

2015年12月,联合国将在巴黎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世人期待大会在减排量分配、资金分担等关键分歧上达成一致,切实落实此次峰会的共识,拟定2020年以后新的全球减排协议,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里程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