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经济头条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经济 > 经济头条

守护古运河

来源:民生周刊2015-05-18 10:24:34 运河

摘要:对扬州人来说,水是这座城市的根和魂。保护运河,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他们自古以来的生态基因和深入骨髓的信念。

75岁的杜春萍老人因捐资疏通村里的河道获得好评。图/受访者提供

两千多年来,大运河的水穿城而过,水生态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无论是三国时期曹丕的《至广陵于马上作》“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还是唐代张若虚描写扬州段运河的史诗级巨作《春江花月夜》,无一不蕴含着水生态文明的理念。

对扬州人来说,水是这座城市的根和魂。保护运河,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他们自古以来的生态基因和深入骨髓的信念。

去年底,第三届十大“扬州好人”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一位75岁老人赢得热烈掌声,她叫杜春萍,扬州市江都区渌洋湖村人,慷慨捐资百万元为村里疏通河道。

与杜春萍一样,陈宜林也是一位老人。因为对江豚的特殊感情,奔走四年为江豚寻找迁地,还获得了李克强总理“点赞”。

因为蒋永庆退休后的一个爱好,引发了蝴蝶效应,吸引了不少民众加入爱鸟护鸟行列。

他们是扬州人,他们为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贡献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吝啬老太”捐资百万修河道

当杜春萍把一张100万元的存单放在村委会办公桌上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包括她的儿子吕文国。“她平时舍不得吃穿,最后给村里捧出了100万的河道疏通款,她能拿出这么多钱来,我们都觉得非常惊讶。”吕文国说。

在村民眼中,杜春萍并不大方,“三餐舍不得放肉, 烧菜舍不得放油”。

与那些从困难年代走过来的老人一样,她对钱物十分珍视。一些行为如今看起来显得有些“小气”,因此被称为“吝啬老太”。

杜春萍“拍在”村委会桌子上的100万是为了给村里修河道。渌洋湖村位于江都区邵伯镇,唐宋以后,这里就已成为“南北舟车孔道,烟火万家,行旅如织”的运河重镇。

2012年,回渌洋湖村办事的杜春萍发现,曾经清澈的渌洋湖竟然只剩下一两米窄,不但水浅,而且又脏又臭。“我就跟儿子说,你有本事就把这条河修修,给村里办件好事吧。”      

吕文国生意做得不错,听后立即答应下来,但河道修了几个月,眼看河水越变越清,工程款却迟迟不到位。

“他的资金有点周转不过来,说能不能三年付清。我想这不行,这是我给村里的承诺,我是穷怕了,特别怕差别人钱。”杜春萍说。

谁也没想到,“穷怕了”的“吝啬老太”,竟然会为了修河道拿出所有积蓄。

62岁的祝永德,是杜春萍30多年来每一笔存款的经手人。“1976年退伍后我就在邮政支局工作,30多年前她开始存钱的时候,一年只有一两百元,后来逐渐发展到一两千元,直到儿女大了,生活好转了,她的存款才多起来,但每一笔钱都不容易。”祝永德坦承。

渌洋湖挖掘于上世纪70年代,近40年未清淤,曾经杂草丛生,五六米宽的河面,有的地方只剩下不到一米。无论如何,现在的渌洋湖,河道干净,河水清澈,“吝啬老太”也变成了村民心目中的“慷慨老太”。

为了表示感激,村里曾提出以她的名字命名这条河为“春萍河”,不过,被她拒绝了。

“我都不识字,怎么配得上?再说这河又不是我挖的,就是出点钱让它清爽一些,有个好环境。”杜春萍说。想了半天,她提出来能不能就叫“新建河”,因为这条河边上的庄台都是新建的,河道也是新的。

 

花甲老人获总理“点赞”

陈宜林是位退休教师,今年65岁,从小生长在杭集江边“船村”,对江豚有着特殊的感情。

2010年,陈宜林偶然看到著名豚类保护专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的文章《抢救江豚只有最后的15年》,文中提到“江豚数量正以每年6.4%的速率下降,如果保护不力,10年到15年后,江豚将成为第二个白鳍豚”。陈宜林看后,十分震惊。

当年起,陈宜林跑遍了长江扬州段,只要听说哪里有江豚,他都会赶过去了解情况并认真做记录。2011年7月长江江豚保护志愿者开始全国招募,陈宜林报了名。

陈宜林发现,沿江不少城市志愿者很多,而扬州,响应者寥寥。于是,陈宜林发起成立了扬州首支江豚保护志愿者队伍。

经多年长期考察,陈宜林发现,适合江豚生存的区域,不仅要有活水,还不能有污染,船只活动要尽可能少,可是长江怎能不通航?

一种“巧妙”的方法也许可行,就是在沿长江水域,岔江,支流不通航的地方,把江豚迁移,为江豚寻找“避难所”。

“廖家沟是活的江水,水质很好,适合江豚生存,没有工业污染,没有航道。”陈宜林认为,廖家沟正是江豚的一个绝佳去处。

几年来,陈宜林从未间断过与中科院水生所专家交流。他不知写了多少封信,每一封都得到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等专家的认真对待。

去年7月,来自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扬州大学等10所江苏院校的近80名志愿者追随陈老的脚步,开启长江下游江豚生态大调查。在首届江豚保护志愿者夏令营上,陈宜林为近80名志愿者作了一次江豚现状报告,不少志愿者听后心情沉重。

去年8月,陈宜林连同江苏10所高校近80名志愿者,就江豚下游现状及保护可持续性建议,分别寄信李克强总理和农业部。他们的建议获得答复,并得到总理“点赞”。

答复称,在编制《江苏省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2014—2023)》十年保护规划工作中,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先后两次对廖家沟水域自然与社会环境进行了全方位调查与评估。目前,相关部门正组织对该水域作为江豚迁地保护区域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与论证,待条件成熟后,将积极协调,尽快启动保护区申报程序。

 “扬州鸟叔”引发蝴蝶效应

退休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蒋永庆迷上了摄影。2011年,正在瘦西湖内取景拍摄的他,镜头里突然闯进了一群迎风嬉戏的白鹭,顾不得惊讶的蒋永庆,迅速摁下快门,记录下这组蓝天碧水白鹭图。

那年夏天,蒋永庆一直蹲守在瘦西湖,为成为“扬州鸟叔”迈出了第一步。天刚亮就出门,天黑才收工,“随身带点面包和水,就是一天的干粮。”蒋永庆说。

经过一个夏天的拍摄,蒋永庆越来越了解鸟儿,也渐渐成了半个“鸟类专家”。那年,他将白鹭筑巢、交配、生养、哺育的全过程一一定格。

随着镜头的推进,鸟儿的悠然自得也逐渐感染着他,作为特定的拍摄对象,它们无疑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力证明,与这座城市休戚相关。蒋永庆相信扬州还有更多鸟类栖息地,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其中一张牛背鹭的照片,获得了“2014年美国SPA国际摄影大赛”优秀奖。这张照片拍摄于北郊区,一只牛背鹭飞上牛背栖息,一缕阳光透过树缝射向牛背,牛背鹭兴奋地抖开羽毛。为了这张照片,蒋永庆连续一个月,每天骑行十几里,终于记录下这千载难逢的画面。

蒋永庆今年68岁,数年间,他抓拍了数万张鸟类照片。他镜头下的东方白鹳、小鸦鹃、震旦雅雀、斑鱼狗、乌灰鸫、黑颈椋鸟、黑翅长脚鹬、苍鹭等都是扬州首次记录到的鸟种。有意无意间,蒋永庆记录下了一段不易捕捉的扬州生态史。

城市在变,环境也在变,目前,扬州发现鸟类约200种,近30年来增加50余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丹顶鹤。林子大了、环境好了,什么鸟都有,也为蒋永庆提供了丰富的拍摄样本。

最终,他从数万张照片中,精选出120多幅候鸟、留鸟照片,汇编成册,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为画册题字:“小鸟用翅膀为扬州的生态投了票”。

从那时起,蒋永庆成了名副其实的“扬州鸟叔”。拍鸟成名,完全是蒋永庆退休后安享晚年的“副产品”。

千百年来,大运河给扬州带来了数不尽的荣耀,面对母亲河的慷慨馈赠,感恩是扬州人镌刻于心的情感。三位老人说,他们不能代表上百万的扬州人,但他们相信,这种感恩之情早已化为这座城市的基因,代代相传。(《民生周刊》记者:崔靖芳)

(责任编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