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舆情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

能源行业再发改革“最强音”

来源:人民网2015-05-12 17:48:40 最强音 能源 行业

摘要:5月4日至10日,能源行业各主要领域热点频发,从政策频出、人事调整到市场动态,诸多热点的背后依然是能源体制改革主线。能源行业摆脱前几周

5月4日至10日,能源行业各主要领域热点频发,从政策频出、人事调整到市场动态,诸多热点的背后依然是能源体制改革主线。能源行业摆脱前几周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负面舆情,发出了改革“最强音”。

石油领域,三大油企集中换帅引爆舆论,石油巨头新掌门的任职挑战、油企合并重组、油气改革成为主要舆论话题;煤炭领域,国家能源局3日内下发3个文件,政策引导意味浓厚,调节供需矛盾,推动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仍是政策主要方向;电力领域,电力市场化改革或将在年内启动引发关注,舆论认为,在新电改和央国企改革大背景下,电企兼并收购会越来越多;新能源领域,本周以核电方面热点为主,中核“华龙一号”首堆福清5号机组正式开工,成为舆论观察核电体制改革的窗口。

表1能源行业热点话题

  

三大石油公司集体换帅:合并重组喧嚣中的油气改革

据报道,5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了三大石油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其中,中海油总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宜林担任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周吉平到龄退出领导班子;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王玉普任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到龄退出领导班子;中海油总公司原总经理杨华任中海油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接替王宜林。

媒体和行业专家对三大油企新掌门未来的挑战多有分析,其中,“带领三大石油巨头度过一轮轮的反腐风暴,经受住全球原油价格重挫的冲击”被认为需要面对的共同挑战。而相对于早年已经完成了内部改革的中海油来说,王宜林和王玉普要管理好正处在混改大局和反腐风暴中的中石油和中石化显然难度更大。业内人士分析称,三大油企中,情况最复杂的则属中石油,王宜林重回中石油有望将中海油的先进管理经验引入到体制僵化的中石油;中石化新掌门王玉普的任职挑战在于能否坚持中石化的改革方向,并提升中石化业绩。

三大油企集体换帅引发的舆论效应,已经大大超出了单一的企业高管调整。尽管国资委和部分涉事央企连续发声,为鼓噪的央企合并重组热潮降温,但主要领导集中调整所释放的改革信号仍备受舆论瞩目,将“三桶油”合并重组这一焦点话题再次推上前台。支持整合者认为,在一带一路大战略条件下,央企整合重组可以实现强强联合,在国际市场上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及话语权。加剧垄断则成为对整合的主要担忧。《21世纪经济报道》总结认为,对于石油央企的整合方向的讨论,实际上也是在回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家石油公司这一问题:是参照国际惯例保留一家代表国家利益,还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保留多家,强化其市场主体地位,并在全球市场与国际石油公司展开竞争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有观点认为,对目前的油气改革来说,合并重组并不是改革的要害所在,改革需要将重点从“拆分合并”问题转移到“我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国家石油公司”,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确保国家石油公司的商业目标和非商业目标各得其所”等根本性问题上来,尽量避免见招拆招式的改革措施。

有评论从石油企业领导人的代际更替与其肩负使命的角度,纵向梳理我国石油业发展进程,期待新一代石油人能够完成油企市场化改革。如《财经》杂志认为,中国迄今为止的三代石油人,各有不同的时代烙印与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从当年“实业救国”、创建玉门油田的严爽、孙越崎,到“石油会战”开创大庆时代的余秋里、康世恩,中国的第一、二代石油产业领导者,共同完成和见证了中国石油从无到有、由半军事化到半商业化运作的历程。但中国第三代石油人却未能成功完成中国石油企业由大转强、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任务。第四代石油人能否完成既大又强、真正市场化运行的未竟使命还值得观察。中国国企改革能否整体大步前进则是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

在舆情应对上,未来,能源央企的合并重组仍将为舆论高度关注的方向之一,能源央(国)企在密切关注舆论动向的同时,也需积极管控内部声音的发声渠道。若要保持企业内部意见倾向的一致性,首先要统一发声渠道,避免多人多渠道向外界发声的局面;其次,所发布内容要理性,避免出现情绪化回应;第三,由于相关话题具有较强的自然传播性,因此,企业可将微博、微信(公号)、公告、官网作为重要的回应渠道,特别是“两微一端”的应用,不仅可缩短企业与公众的距离感,还可提升企业新媒体宣传的效果。

国家能源局连续发文引导煤炭产业发展

近期,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连续发文,调节煤炭行业平衡供需矛盾,引导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引发舆论关注。5月5日,能源局对外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明确了七方面重点任务。行动计划提出了提升原煤入选率、燃煤发电机组节能降耗、提高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目标。业内人士据此认为,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核心,综合减排及降低煤炭消费(提高利用效率)将成为下一阶段大气治理的主要逻辑。煤炭清洁利用全面覆盖火电深度减排、工业无组织排放综合治理以及替代能源等领域。

5月7日,针对煤炭行业治理,国家能源局再次连发两份文件,分别是《关于严格治理煤矿超能力生产的通知》和《做好2015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根据两份文件内容,到2015年底,能源局将开展严格治理煤矿超能力生产专项活动,煤矿全年产量不得超过公告的生产能力,同时将淘汰煤炭行业落后产能7779万吨、煤矿1254座。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等行业专家分析称,小煤矿存在环境标准、安全等很大问题,行政手段能将其挤出市场。市场人士也认为,在煤炭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国家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控制煤炭总量的重要举措,对转变煤炭发展方式、提高煤炭生产力水平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也有分析表示,目前煤价偏低,煤矿已经没有扩产的冲动了,两部门陆续出台的政策对煤炭市场的提振作用有限。破解煤炭困局、化解产能过剩不仅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更需要市场“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实现市场“优胜劣汰”,以“瘦身”来换取煤炭产业“强身”。

电力市场化改革年内启动 电力行业或现兼并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道,日前,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以特急文件向派出机构下发《国家能源局2015年市场监管工作要点》(下称《要点》),要求各地加强能源监管,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在能源市场建设方面,能源局重点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包括建立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等。尤其是在新一轮电改推进的契机下,电力市场化进程将加速。能源局市场监管司负责人指出,能源局将按照顶层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研究制定中长期电力市场建设规划、电力交易基本规则和技术标准,加强电力市场建设和市场化交易工作指导。此外还将配合国家发改委积极推进深圳、内蒙古西部电网以及其他地区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并同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

市场对《要点》的发布反映良好。国金证券分析师表示,国家决策层从为强化市场机制调节作用,降低实体经济发展负担,同时激发经济活力和新的增长点,将全力推进和深化电力改革,从法律、政策等多个层面扫清改革障碍。还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电力行业面临电力过剩的客观现实下,随着央企和国企改革逐步推进,电力市场化进程将不断加速,电企兼并收购会越来越多。

“华龙一号”福清首堆开工 中核布局领先一步

据媒体报道,5月7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首堆福清5号机组正式开工。中核集团在“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开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福清核电5、6号机组设计图纸、开工所需材料和预埋件均已到现场,施工准备也已就绪,具备浇筑混凝土(FCD)的条件。

有分析称,近期IPO大业遭遇挫折让中核颇为“不爽”,但东方不亮西方亮,在项目落地方面中核确已领先一步。中核总经理钱智民表示,“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具有里程碑意义,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世界核电先进水平的第一阵营。他认为,对国家核电发展来说,“华龙一号”提供了满足最高安全要求的机型,对于“走出去”来说,“华龙一号”也提供了自主的三代反应堆技术,意义重大。

围绕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开工,由于中核和中广核两家共同合作研发的“华龙一号”在技术和设计上各有特色,中核和中广核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引发外界关注。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核电工业营销信息令人困惑》称,“中国国内核电企业之间的角力正蔓延到海外。相互竞争的国有企业竞相推介自己的反应堆设计,尽管中国政府正努力展现一个统一战线”。钱益民近期首次公开回应这一话题,他表示, 中核和广核两家都是核电发展的主力军,也会成为“走出去”主力军,实现强强联合。

在讨论中核与中广核的合作关系时,已经无法忽视即将以新面目出现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电投公司的重组预计5月中下旬完成并挂牌,两公司将合并成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新成立的“国电投”将与中核、中广核鼎足而立。方正证券电力设备分析师认为,中广核电力已经登录香港资本市场,中核旗下的核电资产打包拟在A股IPO,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国电投重组后的核电资产也将被推向资本市场。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